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关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关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关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关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关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183;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关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关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关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2.
袁梅 《文教资料》2006,(1):70-71
本文试图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对《独坐敬亭山》进行新的解读,发掘诗中的宝贵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独坐敬亭山》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万物齐一”、与自然平等对话的生态观念,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功利性,达到人生的“诗意的栖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关于石涛美学思想的探讨,应以其《画语录》为主要对象。而《画语录》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则为“一画论”。深入剖析“一画论”的本质,即可看出石涛美学思想的核心为宇宙画学同一论,并由此可见其国画艺术的创作论思想。因此,研究“一画论”的丰富内涵,对于全面把握石涛的美学思想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文化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老子的哲学美学思想,并透过老子其人其书之谜,看老子哲学诗学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对话空间。文章分别讨论了学术史上对老子与《道德经》“疑古”、“信古”和“释古”的问题,揭示了老于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精神、认识论与辩证论智慧、人生论与政治论理想,以及语言论与审美论意趣,并进而阐释了老子智慧在当代社会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5.
《太平经》作为道教最早的典籍,其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包含着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本文首先论证和阐发《太平经》最本质的哲学思想,继而与当代生态美学思想进行联系,从生态美学中的大道本源论和生态存在论来论证《太平经》的思想内容具有生态美学思想品格,以便对《太平经》进行生态美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湖南禅宗思想中,蕴涵着关爱自然、敬畏生命、追求和谐的生态美学智慧。其文化基因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和民俗三个方面。其哲学基础是佛教的“缘起论”与“无我论”。其伦理基础是佛教伦理中的善恶观与业报论。其民俗基因是南方巫文化。湖南禅宗不但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湖湘文化(主要是湖湘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政治·哲学】关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与实践的三点认识杨名刚 ( 1.5)…………………………………………“以德治国”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特质高 旭 ( 1.10 )……“非道德”与“不道德”辨正郭柏春 ,尹玉英 ( 1.14 )………濂溪《太极图》与蕺山《人极图》比较略论尹文汉 ( 1.16 )………………………………………关于宇宙结构的可能世界李春泰 ( 2 .5)…………………马尔库塞与道家——生态美学智慧比较研究邓绍秋 ( 2 .12 )………论毛泽东思想的创新思维钟凯雄 ( 2 .16 )………………论海外华侨华人的认同代 帆 ,张秀三 ( 2 .2 1)…………创…  相似文献   

8.
刘炼  简功友 《海外英语》2012,(23):129-130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被赞为"玲珑剔透的牧歌"。《边城》因其独特的风格而拥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因此对这部小说翻译的美学价值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尽管现在国内外学者对《边城》这部小说的研究已有了一些成果,但对其英译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则更是少有。基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美学思想在翻译界的影响,该文以"三美论"为指导,结合沈从文先生及其小说《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自身对原著的部分翻译实践来讨论译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9.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思想既深奥难懂又极具启发性,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其《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部分的研究来探究其价值和局限性,认为其价值在于从审美角度来谈美的本质,从而避免了对美本质的“形而上”的空泛的探究,实现了美学的客观论向主观论的转变;其局限性则在于他把审美和实践生活完全割裂开来,陷入了纯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10.
哲学·逻辑学斌淡具体概念的语词表达《墨辩》论类的本质和作用传统逻辑、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试论《周易》与现代科学对艺忭动静关系的一点思考淡谈编辑的哲学修养从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看中国人的生命意识论实践标准的辩证性 美学·文艺学彭家煌论气敛神藏聚为渊潭简论现代“田园抒情小说流” 、“大学语文”课刍议“工业诗词”刨作美学漫笔从《沁园春·长沙》看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淮海词与故实谈《祷机闲评》的艺衣成就李杜并称、李杜优劣论探源文学内容与形式新议三题骈俪派创作的艺术价值及其艺术形式追求上的失误论《瑶沟人的梦…  相似文献   

11.
《二十四诗品》所表现的处世智慧是儒释道三而合一的,是多维的复杂,又是复杂的简单。其在对宇宙精神的生命反观中又无不将人世隐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展开,整齐划一地揭示出了人生存在的妙谛,从而表现出精深的处世智慧。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批评是在全球性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的语境下、在目前风起云涌的绿色运动的感召下,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学批评来重新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颠覆、挑战、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是: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批判渗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生态文学作品,重新建构文学经典,促成生态文学的繁荣,重新铸就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精神.并担负起引领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重任。从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种平等、生态平衡的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是现代生态危机催生的产物,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其目的和任务是揭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和反生态思想的文化根源。而现代生态危机的复杂性和全球性又决定了它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特征。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西方生态整体主义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契合性与互补性,以期挖掘我国本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促进生态批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文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是建设当代生态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文章通过对《文心雕龙·原道》篇的个案研究,透视中国古代独到的生态智慧:人类与宇宙自然相互交融,和合为一;自然之道和人文之道浑然一体;心物交感使人与自然通过深度交流处于中和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南宋文人对<文选>的评价趋于客观,能正确认识该总集的文学价值,并主动在文学创作中借鉴<文选>作品的创作模式.这与当时江西诗派和四灵诗派等诗歌流派的文学主张密不可分.同时说明人们回归理性之后,能客观看待<文选>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宋诗三论     
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在宋代特定的思想化背景下,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求新求变的风气,表现出迥异于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境界,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形成了许多流派。就宋诗的发展脉络及宋诗所取得成就的阶段性来看,宋诗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意在对西方诗经学形成的每一阶段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时期的特征进行分析。西方诗经学历时三百多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6—18世纪以教会学术为中心的第一阶段;18—19世纪还《诗经》以文学作品本来面目的第二阶段;20世纪西论中用对《诗经》进行全方位研究的第三阶段。其演变历程为:从教会学术向世俗学术———即由神学研究转为综合性文化研究,继而向文学研究的过渡,再向西论中用对《诗经》进行再阐释与分析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众多的狄金森研究中鲜有生态批评方面的研究。生态批评探讨文学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发掘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智慧,借以唤醒当代人的生态意识。循着万物平等、反人类中心主义、诗意地栖居的生态伦理思想之光,不难发现狄金森诗歌中的生态意蕴。这些生态意蕴和狄氏的“生态位”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狄金森诗歌中的生态意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艺生存格局的变化和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浸润,文艺美学已不满足于对文学艺术的审美阐释,而努力从文化批判的立场拓展文艺美学之美学阐释的精神空间,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审美文化,成了文艺美学关注的对象.文艺美学发生了从文学艺术研究向文化批判理论的转向,由此带动了文艺美学人文精神的提升和文化建构功能的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