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旨归所在。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效路径,两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互融共进,具有双向建构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需要站在“历史”与“现代”的维度,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根植中华文明土壤,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凸显民族传统体育“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文明新形态;彰显民族传统体育“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助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构建;把握中华文明特质,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现文明共融共生;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并逐渐成为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在对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作为新文明形态的第三文明理论。东方文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方文明要批判借鉴,第三文明则是吸收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优点的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李大钊第三文明理论对于当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我们批判借鉴当代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坚持推进“第二个结合”。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现在,全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饶、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防止合法性危机所作的积极努力;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执政合法性规律所作的重大探索;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执政合法性的本质规定;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又是重塑执政合法性的战略选择;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也是现代文明对执政合法性的价值诉求,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大道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事自我意识的最重要、最积极的科学思想成果,中华民族对毛泽东思想的确认是一种历史选择。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时代化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既是中华民族自我认识史的积极成果,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向导和观念蓝图。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历史图像,为我们培养学生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历史图像教育资源: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志士仁人美德,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惨痛历史,激发学生的奋发图强精神;以党领导人民英勇抗战的光辉历史,激发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以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光明前途的信心;以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学习其他民族的爱国主义,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7.
从悠远的历史中阔步走来的自成体系的中华文化不仅成就了中国文明,而且以其耀眼的光芒为丰富世界文化增添了色彩和光辉,更带给国人对民族文化的尊崇与自信,为此,我们要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光辉而丰厚的文化典籍,它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先人们聪明才智的写照,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的传统基础。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高校教师的历史责任。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在对大学生进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的同时,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种美德世代相传,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谱写了辉煌壮丽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今天,爱国主义仍然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思想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精神旗帜。这一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分别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揭示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有其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立足于实践,突出了实践先行的品格,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改革开放中推进民生建设。理论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重视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民生,怎样建设民生”这个主题,形成了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民族特色,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华民族的民族属性和民族历史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具有了民族内容、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时代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反映了时代精神,是在总结国内外改善民生的历史时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双语公示语在城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汉语公示语的翻译现状还不尽人意。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应该从更为宏阔的文化研究视野来把握和审视。互文性理论与公示语的翻译密切相连,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来揭示汉语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原则及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道德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和谐社会构建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治国执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我们党高举旗帜的坚定性、理论建设的创新性、经验总结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布局的实践性。本文根据学习报告中有关教育问题论述的体会,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搞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5.
陇城自古为陇上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也是传说中女娲崇拜的发源地,素有"娲皇故里"之称。女娲崇拜在这里流传了两千多年,其民俗文化亦形成自己的特色。古代陇城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民间女娲崇拜形成有重要影响。如何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强烈的现代意识推进女娲文化研究,是学界同仁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苏州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富有成效的城市文明建设很好地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苏州的成功实践。在苏州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注重苏州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建设,用鲜活的案例来诠释理论,借以提升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两大体系.因此,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对文化遗产的扬弃即是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充分利用和发展儒家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和理论 ,为我们目前所进行的公民道德建设服务 ,是我们不应该回避也无法回避的课题。本文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具有现实借鉴价值的观点和理念 ,论证了儒家思想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梳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幸福和美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了以精忠报国、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融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感受民族精神,增强对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培育学生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