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电影《钢的琴》不仅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而且也获得海内外多个奖项和比较理想的票房.从表面上看,影片对下岗(失业)工人生活的题材选择和批判性表达,是对1949年后大陆电影艺术真实功能缺失的修复,但如果观照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就会发现,影片具有1990年代后兴起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作品即新左翼电影的基本属性.笔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新左翼电影特征,即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创作态度和社会批判立场,实际上源自对1930年代左翼电影精神的继承.本文以《钢的琴》为例,在讨论二者间承接关系的同时,也指出了早期左翼电影和新左翼电影在反主流表述层面相互叠加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
从《奋斗》1合二为一的主题与始终如一的阶级性,以及旧市民电影情色、暴力元素与左翼电影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影片的前54分钟完全是旧市民电影的体格,后30分钟则是左翼电影雏形的生硬添加,这样做的目的为的是迎合市场需求。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2012年年底向民众公映的《奋斗》再次证明,1932年是中国电影史上新、旧电影的交替之年,即旧市民电影开始全面被左翼电影覆盖和取代的时段;史东山编导的《奋斗》,是一部旧市民电影向左翼电影强行转型的过渡性文本。  相似文献   

3.
旧市民电影是中国早期电影在1932年之前主流电影的唯一代表。它在1930年代初期左翼电影和新市民电影出现之前趋于没落。《桃花泣血记》和现在公众可以看到的联华影业公司在同一年出品的另外两部影片《银汉双星》、《一剪梅》一样,都具有旧市民电影没落、行将向新市民电影转化时期新旧杂陈的特点;而《桃花泣血记》固有的旧市民电影的暴力意识,多少与一年之后出现的左翼电影中的阶级暴力在艺术表现上有衔接之处。  相似文献   

4.
2011年6月,全国公映的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延续了几年前建国60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的超级明星阵容,并继续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之路.主旋律电影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被指定担负确定的意识形态生产任务,而这一传统最早可以溯源到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传统.本文回顾并分析了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策略及其历史发展,试图揭示其与近期主旋律电影策略的相似性,并将其看作是在市场化背景下主旋律影片策略的演变与回归.  相似文献   

5.
中国左翼电影在1933年形成高潮后,在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两三年间,与同样是从旧市民电影脱胎而来的新市民电影一起,开拓了巨大的艺术表现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主流政治话语和一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在倡导和坚守传统文化理念上达成外在共识,出现了高度疑似政府主旋律电影制作。最终,一直在政治上持保守立场、艺术上呈开放姿态的新市民电影成为1936年之后中国国产电影的主流中坚。  相似文献   

6.
中国左翼电影在1933年形成高潮后,在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两三年间,与同样是从旧市民电影脱胎而来的新市民电影一起,开拓了巨大的艺术表现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主流政治话语和一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在倡导和坚守传统文化理念上达成外在共识,出现了高度疑似政府主旋律电影制作。最终,一直在政治上持保守立场、艺术上呈开放姿态的新市民电影成为1936年之后中国国产电影的主流中坚。  相似文献   

7.
陈婷 《新闻大学》2012,(3):52-58,51
1930年代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间的近二十年,中国电影显示了超乎寻常的发展。1932年的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的五六年里,大批电影作品传世至今,"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然而本文要探讨的问题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却是两部电影作品《乌鸦与麻雀》和《小城之春》生发而来。对这两部电影的解读并不仅仅事关电影文本本身,而是由二者引发了电影里中国大都市与小城镇诸多的想象,电影文本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各个阶层自身形象的影像呈现。  相似文献   

8.
于伶(1907-1997),剧作家.江苏宜兴人.原名任禹成,笔名尤兢.北平大学肄业.1926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参加左联.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担任领导工作.抗战初期,任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委员,上海文化戏剧界救亡协会负责人,后赴重庆.建国后先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市文化局局长.80年代,当选为上海市作协主席.著有<于伶剧作集>、<于伶戏剧电影散论>.  相似文献   

9.
历经三十余年的市场化转型,新世纪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一种资本化、景观化、好莱坞化的大片生产模式,塑造了中国电影崛起世界的文化想象。不过,新世纪中国电影去政治化的市场化过程充满争议,商业成功与价值失落、产业转型与结构断裂、民族意识与后殖民性交又互现,导致其文化认同的危机,并引发了一系列反向的电影生产和电影批评实践。追溯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人民性和历史性,反思“唯市场论”的电影发展模式,借鉴批判现实主义的左翼电影话语,是重估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主流价值和文化主体性的崭新向度。其意识形态内涵是:在经历了激进市场化过程中的价值震荡之后,中国电影话语正在形成新的主体性叙事、结构性平衡和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10.
马红 《档案天地》2012,(10):33-37,14
在抗日战争初期,一些左翼电影精英从国统区大城市奔赴陕甘宁边区,成为最早的延安电影人.以他们为核心,中共中央于1938年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习称延安电影团).延安电影团以简陋的设备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活、战斗场景,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一、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思赠送给八路军一台摄影机和2000英尺...  相似文献   

11.
夏衍(1900-1995)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是浙江人民的儿子,他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他矢志要一生报效祖国。夏衍出生于杭州。父亲去世的早,  相似文献   

12.
作为1930年代国产电影新派导演之一的代表孙瑜,他作品的"新"除了着力表述时代最强音之一的左翼精神之外,所启用的演员也体现出新时代的审美标准和特色。因此,在强调《体育皇后》①左翼性质的同时,影片又始终是从新知识分子的审美角度出发,进而表现出左翼电影借助市民电影表现手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的主流国产电影制作,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左翼电影传统和国防电影运动背景的内在影响,因此,新市民电影在继续有条件地选取借助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思想元素的同时,始终注重并大力开发使用从旧市民电影继承而来的主题和题材资源,并在及时吸收时尚元素的基础上,彰显和扩大其世俗品位与和艺术趣味的追求和影响,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喜剧片《如此繁华》就是这样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从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到1932年左翼电影出现之前,这28年属于旧市民电影时代,因为其题材、主题大多局限于恋爱、婚姻、家庭,所依托的文化资源是旧文艺和旧文学。20世纪20年代末期出现、30年代初期退潮的神怪武侠片,同样属于旧市民电影的范畴,因为它的艺术范式、苦情戏设置和情色元素配置都符合旧市民电影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1932年新电影出现之前的中国早期电影,都属于旧市民电影形态。因此,1931年出品的无声片《恋爱与义务》既是旧市民电影晚期的代表,又是即将到来的新电影的雏形。以《恋爱与义务》为例可以看出,一方面,影片的模式化表达范式与伦理的世俗化图解,合乎旧市民电影的传统性、伦理性、教化性和保守性等特征,另一方面,这些特征又为以后的新的电影形态如左翼电影、新市民电影,尤其是新民族主义电影的出现奠定了法理、道德和艺术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十字街头》与1937年所有的新市民电影一样,既有左翼电影元素的片段式借用,又有国防电影的时代精神点缀。相对特殊的一点在于,由于编导的个人原因,左翼电影转型痕迹相当浓重。以往对影片"生动明朗"和喜剧化的艺术表现风格的论断,其实已经触摸到了新市民电影典型套路的软肋:以世俗的爱情和喜剧化处理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实处境,却成功地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即"蚁族"的历史性存在显影定格。  相似文献   

17.
左翼电影在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政治思想体制的强烈冲击之中主动地走向市场化运作:题材的现实主义与革命内容吻合时代读者焦点;创作的含蓄婉转和深入实际便于影片顺利分娩;影评的广告效应和指导创作促进电影的消费和再生产;明星的平民塑造和生活叙事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这些强调观众、研究市场的措施最终实现了左翼先进文化思想用电影手段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惊悚影片和中国有声电影史上的第三部高票房影片,无论它具有怎样的恐怖特色,也不论它曾获得怎样的历史评价,在我看来,《夜半歌声》既不属于左翼电影,也不具备国防电影的属性,它只是一部新市民电影:将极具市场卖点的歌舞场景与惊悚元素结合在一个传统的三角模式当中,引领着新市民电影在1937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1932年中国左翼电影兴起之前,先进的文艺思想和社会理念并没有进入中国电影,具体地讲就是还没有进入1920年代的旧市民电影。因此,旧市民电影在1920年代传播的依然是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旧思想、旧观念,但是却拥有数量巨大的观众群体;以《情海重吻》为代表的旧市民电影,是传统的、通俗的、大众的旧文学的电子影像版,因为整个故事浅显易懂,有着强烈的道德说教意味,为底层民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20.
1932年之前的旧市民电影,其所有暴力行为都属于伦理层面的善恶对决,而1932年出现的左翼电影打破了这种道德框架并将其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进入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孙瑜编导的《火山情血》可称之为新中国电影模式的胚胎。影片所表现的阶级性的四个层次及其暴力性的内涵,颠覆了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并就此完成了从旧市民电影的个体暴力向集体、阶级暴力的过渡转换。影片后半部分的情色元素和对情感个体性的侧重,以及知识分子审美观、价值观的体现,又呈现出与后来新中国电影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