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全国彝语共分为六大方言(北部方言、东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东南部方言、中部方言)和二十六个土语。各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其次是语音上。说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话。在彝语各大方言区中,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彝族居民所操的彝语属于中部方言区。  相似文献   

2.
尼苏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其所操的彝语属彝语南部方言,对尼苏话做语言人类学研究,有助于我们从语言层面透视尼苏人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彝语南部方言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尼苏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状况以及经济文化生活,这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彝族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彝族发展至今,人口达五百四十多万,主要分布滇、川、黔、桂四省,其中滇有三百五十万,川有一百五十二万。彝族是个跨境民族,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国有二十多万彝胞。国内彝族在分布上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近、现代,彝族内部分衍出诸多自称和他称,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形成不同的支系,各支系间语言、习俗等迥异,如出现了诺苏、纳苏、聂苏。改苏、撒尼、阿细等二百多自称和他称,弄清彝族支系繁多的原因,无疑对现代彝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欲从地理和历史两面去探讨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民族语言是民族识别的要素,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彝语对人和民族、彝族的父子连名制和六大支系的来源、彝族政权与君长名的关系、彝族的亲属称谓制度、彝族古代社会中不同阶层等五个方面的称呼,可见彝族词汇的构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彝语称人词汇的解析在彝族文化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代彝语支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个以虎为中心的文化演变过程。依据一是记录于彝语支(尤其是彝族)古文经典中的虎文化观念;二是现今彝语支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古老崇虎习俗。唐代南诏时期王室和贵族曾经存在的大虫皮衣官服制,正是虎文化遗俗的文化表现。彝语支诸族的文化渊源关系非常密切,凡研究这一语言支系民族的文化历史,一定将其放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同源关系上来考察。  相似文献   

6.
"苗年"是苗族每年一次的传统节令习俗,由于苗族各方言、次方言及土语区的居住环境、自然条件、气候变化以及生计方式的差异等原因,各地的"苗年"在时间、仪式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差异.主要阐释的是:各地"苗年"在时间上之所以不同,这与苗族传统历法在各个苗族支系的使用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发展的时间进程研究澜沧江流域这样一个大区域的彝族源流情况,认为澜沧江流域的彝族是一个由多种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其支系、族称繁多,但归结起来有三大自称体系:即尼泼(巴)自称体系、倮(罗)泼(巴)自称体系、俚泼(巴)自称体系。此研究为澜沧江流域整个彝族文化研究奠定基础,有助于丰富彝族文化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是从隋唐时期乌蛮部族中分化形成的一个单一民族,自它形成单一民族起,见诸汉文史籍的族称不胜枚举,但自隋唐到清代的"和蛮""和泥""斡泥""窝泥"等族称,均系他称而非自称。通过考察彝族对哈尼族的称谓,并与历史文献中的哈尼族族称作对比,认为历史文献中哈尼族族称是彝族对哈尼族先民的称谓。又通过对哈尼语和彝语语音对应关系的探讨,认为彝语中对哈尼族称谓其实来自于哈尼族自称,即"和泥""窝泥"等族称的本源是哈尼族的自称"哈尼"。汉文文献中从"和蛮""和泥"到"斡泥""窝泥"等哈尼族族称的演变与彝语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彝语属于汉藏缅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彝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彝语声调研究在彝语语言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诺话作为彝语北部方言中的语言之一,与其他语言不同,尤其表现在以诺话的声调方面.了解以诺话声调及变调的现象,进而找出变调的原因及规律,对研究彝语声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彝族有二十多个支系,九十余种自称或他称,散居在昆明市东郊小石坝、干海子一线的“桑尼帕”,属彝语支民族。昆明地区彝族“桑尼帕”支系,人口约一万三千余人,分布在滇池坝子东部的丛山之中。主要的一支由麻苴开始,经普照、高桥、西邑、石坝、阿拉、三瓦、高坡、金马,经阿地村至老阴山,与宜良县接界;另一支由羊方凹虹桥村起,向北延伸到金殿、乌龙一带。他们的先民曾经是滇池地区最古老的土著居民,在其部落联盟时期,就曾创造了灿烂的古滇国文化,有若干新石器时期出土文物可证。  相似文献   

11.
地名研究对揭示特定地域的族群播迁、方言分布、经济兴衰以及民俗信仰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以海陆丰的地名为考察对象,从地名与地理、历史、经济和民俗信仰等方面的关系寻找其命名缘由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彝族是一个典型的"火"的民族。彝族火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表现在彝族火神话史诗传唱以及各种火崇拜习俗中。彝族火神话及其习俗,是其民间信仰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它们共同构建并表征了彝族火文化精要。它以顽强的传承和再生力植入世世代代的彝族人群体和个人身上,由此形成了彝族别具特色的火的民族个性与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汉语方言音译地名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蒙古汉语方言中,有许多蒙古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地名。这些音译地名,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容,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及其语言互相接触、互相交融的结果,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影疑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汾河片方言中影疑母的今读进行了描写分析,试图找出其演变的条件和规律.中原官话汾河片中影疑母在中古时期与其它方言读音相同,它们的不同是从影疑母合流开始的.中原官话汾河片中的影母并入疑母,并根据今四呼开齐合撮的不同而分别读为η、θ/η、θ、φ声母,可见今天的四呼是汾河片影疑母读音形成的条件.汾河片方言中影疑母的一些字今读音与该条件相悖,经分析认为是权威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的地方性彝族史诗中鹿形象的呈现,揭示彝族的多样性。尽管这些形象和名称对于局外人可能具有完备的意思,但是作为一个民族集团,彝族对其却有着独特的理解。正是就这种意义而言,彝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互之中建立了自身的民族认同。因此,通过对口述文学中动物形象的分析以理解这个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受少数民族、汉语方言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广东地名具有鲜明的特点。但是,以往对这些特点的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数据有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文章作者对广东地名进行了统计,在近3万个地名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讨论广东地名的特点。广东地名用字2千余个,而且用字很集中;村级地名重名很多,镇级以上地名没有重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地名的区域特征明显,有些地名呈区域性分布;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地貌类地名较多。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现存云南彝文文献《乍部叙谱书》的资料记载,对叙谱书中与乍部分支有关的地名、对叙谱书中记载的有关乍部支系与人名以及有关叙谱书中记栽的祭祖承业记述的谱系进行了梳理与考释,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探究了彝族六祖乍部在西南分支、迁徙的史实。  相似文献   

18.
花腰彝服饰艺术在彝族众多支系中独树一帜。花腰彝服饰是花腰彝族的族徽,其服饰形象地体现在一个"花"字上,是花腰彝人内心情感与自然生活的智慧结晶,融入了花腰彝人拙朴天真、粗犷豪放、贴近自然的原生态意识,也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和外在表象。服饰上的各种装饰语言都是花腰彝族既往历史、民间传说、宗教信仰、原始图腾崇拜的缩影。其所蕴含的丰富独特的文化符号,使花腰服饰具有神秘的艺术魅力,成为花腰彝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相似文献   

19.
云南彝族服饰主题意象的视觉造型,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载体和符号,对于我们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特征以及彝族的生存方式及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云南彝族服饰主题意象视觉造型的符号学层面,包括对服饰主题意象视觉造型的色彩和造型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云南两大彝族聚居地之一。历史、地理和民族的多种原因,造就了红河彝族纷繁多彩的服饰类型与图纹样式,其传统服饰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和石屏式,图纹类型有图腾式、几何型、花卉、蝴蝶及自然图纹样式等,形成红河型彝族服饰整体色调鲜艳,明朗夺目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