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要评选2008年中国网络最雷人的词汇,"山寨"绝对能跻身前三名.短短一年里,你会发现身边很多人用起了"山寨"手机,电视里出现了"山寨"电视剧<丑女无敌>;小剧场里开始演出"山寨"话剧<拿什么整死你,我的爱人>;一个个外形相似的"山寨"明星也纷纷出演各类广告;更有老孟在网上要举办"山寨"春节联欢晚会,叫板央视春晚.  相似文献   

2.
"山寨文化"广受追捧,至今仍然持续发酵.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寨官员"、"山寨明星"、"山寨电影"、"山寨电视台",以至于新闻联播、春节晚会也被"山寨化".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倪萍提出提案:"反对山寨文化",反对抄袭、剽窃等盗版文化以"山寨"为旗号泛滥横行.这一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3.
"馒头血案"与受众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凯歌的<无极>自从上映以来,就引来一连串的口诛笔伐.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迅速在网络上窜红.  相似文献   

4.
<青年记者>:2008年,记者被抓事件频频发生.1月4日,西丰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进京抓捕<法人>杂志记者朱文娜,5月9日,<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景建峰因"窝藏、妨碍执行公务和受贿"被山西临县警方抓捕;12月1日,<网络报>记者关键涉嫌"受贿"被张家口警方抓捕;12月5日,山西太原杏花岭区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犯罪"刑事拘留央视记者李敏.由于事关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这些事件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2005年末,网络青年胡戈的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名噪一时.此后,涌现出<春运帝国>、<闪闪的红星>等大批以颠覆性、讽刺性、无厘头、反传统为特征的网络恶搞.网络恶搞日益作为一种媒介景观进入文化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在最近一次评论课上,我与同学们一起面对这样一篇作品引发的问题: 南方都市报9月14日专栏中的<教师"过节"为何如"过关"?>这篇文章,是如何从社会对教师节送礼现象的声讨,过渡到教育自主权问题的思考的呢?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两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术期刊的"异化"与"坚守"——从遴选"核心期刊"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诚 《编辑之友》2010,(6):60-62
每当新一轮"核心期刊"遴选结果公布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番热闹的议论景象.譬如,2009年下半年,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还没正式出版,而网络上已是炒得红红火火,有人在网络上煞有介事地纷纷推出"赝品"2008年版.导致<总览>编辑部电话不断,询问网上公布结果的真与假.其"核心期刊"效应,已成为中国学术界(包括学术期刊界)一道亮丽的"学术风景".可见,2008年版<总览>牵动了多少学者和学子之心,也牵动了近2000家将要入选核心期刊的期刊人特别是杂志主编的心.[1]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张在网上蹿红的照片,几天内不胫而走,引发同友的热烈围观.照片上的主人公是武汉一位50岁出头的供电抢修工,脖子紧贴着脏水,在摸索水底出故障的电绳.网友不吝美誉,素切地称他"彪悍抢修哥".7月29日,"抢修哥"赢得了我们"国台"的致敬,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报道形式是"新闻特写",标题是<致敬,抢修哥>,播出时间长达2分14秒.  相似文献   

10.
提到"山寨"这个词,不由想到小时候看<水浒>的时光,那时对梁山好汉的山寨生活十分向往一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该是何等快活.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空穴来风"的讨论 2000年上半年,<中国新闻出版报>曾就"空穴来风"这一成语的用法刊登了两篇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第一篇文章认为,"空穴来风"近似"事出有因",<文汇报>上的一则标题<普京语惊四座并非空穴来风>中的"空穴来风"用错了.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评论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方法:当作者对一类事物的关系做出判断之时,为了减轻读者理解的难度,便引入另一类与读者更为接近的事物加以说明.比如,前不久,<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发了一些争议,一篇题为<"板子"不应打向专家>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  相似文献   

13.
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潜伏>拉开了国内谍战片白热化竞争的序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细看过后观众惊讶地发现,后来播出的电视剧<地上地下>简直是<潜伏>的山寨克隆版,剧情主题高度雷同、人物风格惊人类似、故事梗概异曲同工,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近几年来国内电视市场频频出现的电视节目雷同现象,同时也引发电视从业人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美国电视情节系列剧日益繁荣,风声水起,在美国电视剧市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英雄>、<越狱>、<24小时>、<迷失>、<别对我说谎>、、<绝望的主妇>等剧不断引发收视热潮,产生轰动效应,并且不断超越种族、地域和文化的藩篱,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档高收视率的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在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舆论认为<非诚勿扰>过度宣扬和渲染"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流相悖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内容进行具体解析,得出<非诚勿扰>系列负面评价的产生是"蝴蝶效应"在电视传播过程中的体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电视媒体在传播与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如何避免"蝴蝶效应"的发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山寨""山寨产品""山寨文化"成为热门词语. 一、全面准确解析"山寨现象"产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1.人们生活快节奏的变化是"山寨现象"形成的现实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速,面对升学、就业、工作、买房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致使快乐渐行渐远,"山寨现象"的无厘头正好能博人一乐.  相似文献   

17.
偶翻<申报>的<自由谈>,想起了张资平.此公在上一世纪的三十年代,曾经以三角四角名噪一时.他办了个乐群书店,出版<资平小说集>,还主编<乐群>月刊,在刊物上登出广告,声称要"搜印全集以飨读者",俨然是文坛巨子.鲁迅先生在<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一文中说: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全部精华提炼出来,"那就是--△".真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18.
探究影视"档案"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档案界的工作者感叹档案无人问津,社会档案意识薄弱的时候,却惊异地发现"档案"一词频繁的出现在影视屏幕上,如江苏卫视的<黑白档案>、陕西电视台的<社会档案>、北京电视台的<非常档案>、安徽电视台的<记者档案>湖南卫视公共频道<折叠的光阴--话说档案>等电视访谈节目,以及<红色档案>、<梅花档案>、<清宫秘档>、、<档案里的故事>、<刑事侦缉档案>等电影、电视剧作品,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数十种之多活跃在电视、电影屏幕上,面对这两种巨大的反差和独特的档案现象,是我们档案工作者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还是影视界混淆视听,以桃代李,就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10年4月,韩寒登上<时代>全球影响力候选人榜事件再次引发了网络热议.遥想10年前辍学在家卖文度日的高中生韩寒最初被公众知晓,还主要是围绕天才与叛逆、教育与成才,甚至被当做"反面教材"开始的.彼时在央视<对话>中的韩寒还是一个在聚光灯下手足无措的青涩少年,被现场观众苦口婆心地教诲.而10年后韩寒则被亿万网民奉为"民意代表"、"公共知识分子"、"道义的化身"被捧上神坛.  相似文献   

20.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另一篇是<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先后刊于<中国记者>今年第二、三期上.文章一出,赞同的不少,可也颇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我们要吃饭".做广告的商家这么说,刊登广告的媒体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