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都知道孔子是文化大家、思想大家、教育大家,殊不知,他还是名副其实的饮食大家呢!他的重“吃”,注重生活质量,是大出常人之右的。说孔子是大美食家,一点也不过分。在被世人称为是孔子的文化遗嘱的《论语·乡党》篇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饮食上的“七不”规范。这饮食上的“七不”,细腻而富于情趣,贴近生活而又切实可行。不妨照录于此,并略加  相似文献   

2.
士的精神     
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后,冰心老人叹息不已,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代中国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听后发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就是士的精神吧。于是,我打开历史的画卷,寻觅“士”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士的伟大人格。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他抱道救世,周游列国;他身体力行,问礼从政;他诲人不倦,献身教育。他开创的儒家思想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不愧为至圣先师,士中之圣。孔子便是我人生的第一盏引航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士的博爱胸怀。孟子主张“仁政”,宣扬“民为贵,社…  相似文献   

3.
孔子在《论语》中零散地谈到了其所处时代的各种社会角色,如“王”、“士”、“君子”、“小人”、“民”。这些角色其实都属于孔子思想中的理想社会结构。在这个社会中,“士”是整个社会的运行中枢,同时包括“君子”和“小人”;“王”是国家的象征,不实际操控政权;而“民”则是一个庞大的自治体,既受国家思维的影响,又必须保证其充分的自由与独立。  相似文献   

4.
出类拔萃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但他一直非常敬佩和崇拜孔子,认为孔子是无人能逾(yú)越的天才。有一天,他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您看伯夷、伊尹和孔子都被称做圣人,他们是一样的吗?”孟子坚决地回答:“不,从有人类以来,就没有谁能超过孔子。”公孙丑又问:“老师,依您看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也是一个真诚的教育家。他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思索……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深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它也同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他的学生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说:“好稠密的人口!”冉有道;“人口已经众多了,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道:“如果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育他们。”孔子把“庶”(人口)、“富”(财富)、“教”(教育)当成治国、立国的三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没有人谈不上治国与立国。但人既有口就要消费,又有手就能生产,所以第二步应该发展生产,使他们富裕起来,以满足消费的需要。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最后才能发展教育,把文化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6.
最著名的老人家谁不愿意当孔子的学生呢?当他的学生有很多外出的机会,一游就游到了国外,在路上孔子还会组织大合唱。孔子的学生大多数都和孔子关系很好。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孔子的学生很多和他差不多大,其次是他不羞于在他的学生面前表现出胆小、爱哭的一面。每当他哭的时候,他的学生就在旁边站成一圈啧啧赞叹。春秋的鲁地西部有只麒麟出现,当地人不懂这是吉祥物,就合围击杀了它。孔子赶去察看,痛哭不止。弟子们恐老师悲伤过度,就用铜钱串织后披在牛身上,对孔子说:“麒麟还在,一点也没有受伤。”孔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才怪,它不过是一只有钱的村牛罢了!”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二十岁以后,一面做官,一面讲学,创设了儒家“私学”,相传有弟子三千余人,成名者七十二人。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约半个世纪)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育思想,有许多至今尚有现实意义。这里仅就他的知、仁、勇的教育思想,试作初步探讨。孔子教育学生,希望他们能成为贤能的“士”与“君子”,有本领“安百姓”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侯雪君 《语文天地》2014,(31):28-29
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群体,在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爵是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也就由此而形成了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即士大夫阶层。《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在孔子的心中,但凡严于律己、忠君爱国之人皆可称之为“士”,如此看来,“士”和“君子”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将“士”和“知识分子”“君子”混为一谈,“士”更  相似文献   

9.
孔子教育管理思想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40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一、教育目标管理尽管目标管理的概念在 2 0世纪 70年代才被引进教育领域 ,但孔子作为私学的直接管理者 ,已经有了朦胧的教育目标管理思想。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 ,提出明确的办学目标 :培养士或君子 ,即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治人”的统治人才。孔子特别重视君子的品格 ,他认为 ,修养自身是从政的先决条件。孔子对君子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 ,“君子道者三 :仁者不忧 ,知者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两个问题一直在脑里萦绕:一是孔子及其学说(包括后世儒家)为何在海内外一直有那么大的影响?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尊孔子为“圣人”。朱熹说:“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他甚至认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现代,又有新儒家的兴起(新儒家人物台湾居多,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推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说:“孝悌者,为人之本也。”孝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卢梭在《爱弥儿》有这样一句令人警示的话:“由于她们使孩子沉浸在温柔、舒适的生活里,所以实际是在给他们准备苦难。”的确,时下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太多的锻炼机会,也失去了付出的机会;使他们只知道“得到”,却不知道“奉献”;只会接受长辈们的关怀,却不知道自己去关心长辈;所以我们觉得从小对孩子进行“孝心”培养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但对他的学生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对自己的独生子也十分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循循善诱,耐心开导。孔鲤是孔子惟一的儿子,但是孔子对他一点也不溺爱,不放纵,从小时候就启发、督促他勤奋学习,努力求孔鲤说:“你学诗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告诉他:“不学诗,就很难以好的言辞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孔鲤听了孔子的话,默默进屋里学习去了。过了几天,孔子在院子里又碰到孔鲤,便又问孔鲤:“你学过礼了吗?”孔鲤答道:“没有。”孔子又说:“不学时注意加以督促。孔鲤的同学陈…  相似文献   

13.
自从去年八月间我在历史教学上发表了“关於孔子的历史评价问题”一文以後,几个月来,接到不少来信 ,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又显然分成两方面,恰好彼此相反。他们一方面是拥护孔子,说我冤枉了他,所以极力替他辩解,而另一方面是反对孔子,却又嫌我表扬了他,所以深致不满,提出抗议。现在就把这两方面的意见都摘要提出加以讨论罢。先谈拥护孔子的一方面。他们根本不承认孔子是封建贵族的思想代表。如一位先生来信,提出两点意见来给孔子辩护: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两个问题一直在脑里萦绕:一是孔子及其学说(包括后世儒家)为何在海内外一直有那么大的影响?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尊孔子为“圣人”。朱熹说:“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他甚至认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现代,又有新儒家的兴起(新儒家人物台湾居多,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推崇孔子、朱熹、陆、王,为继承和弘扬儒家传统文化而呐喊。在国外,伏尔泰(1694——1778年)  相似文献   

15.
柳下惠不愧为古代谔谔之士的典范。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国语》都充分肯定了柳下惠的“直道”,并把他的“直道”与“和道”紧密结合在一起。孔子高度评价柳下惠为“贤人”。孟子更高度评价他为“圣人”。柳下惠的“直道”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孟子说:“闻者莫不兴起也。”张岱年先生是柳下惠“直道”在当代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6.
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们经常说:“教师为人师表。”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被后世誉为“万世之师”的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揭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孔子的一生是“以身立教”的一生,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由于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不少教师放松了个人修养,学生又怎么会尊重他们呢?这样一来,也就谈不上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心理历史学的角度,对孔子一生的个人历史活动和他当时当地的心态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观点:1.孔子初立于世,便以士自居,急于出仕,施展抱负;2.仕鲁之后,终生以仕者自居;3.孔子堪为导师,时人多敬仰,但作为执政者,他的人格因素往往不能与诸侯君臣形成共鸣,他们对孔子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正是孔子周游列国而求仕不爽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最近,重温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这句至理名言又有了新的体会。《论语》中记载:一次,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这么有学问,不知他师从何人?子贡回答说,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孔子认为,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有德行的人认识其大处,德行不深甚至没有德行的人也能认识其小处,无论“贤”还是“不贤”,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的体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19.
王齐洲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2 0 0 1年第 1期撰文对孟子、荀子文学思想进行比较 ,指出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的忠实信徒 ,然而他们对孔子的文学思想的理解和阐发却不尽一致。孟子所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仕” ,即如何提升士的道德人格以利发挥他们的政治作用 ,因此他不单独谈论文学 ,只把文学作为反映人格的一面镜子 ,从而凸显了文学作为人的精神产品的属性。荀子所关心的中心问题是“治” ,即如何按照圣人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伦理道德标准行事 ,他把文学作为圣人创造的一种外在于人并符合人文理想的文化典籍和社会意识形态 ,从而使文学…  相似文献   

20.
耶稣与孔子是生活于不同时空的两个人,耶稣认为摆脱现实苦难的途径就是要带领民众进入天国,进入“天国”的条件之一是“爱”;孔子则建立了“仁”与“礼”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并没有给“仁”以确定的定义,但孔子认为恢复“周礼盛世”的条件是“仁”,仁最直接的含义就是“爱”。耶稣与孔子所生活的历史背景都是民众生活极其苦难深重的时代,针对现实问题他们都期望找到问题的症结并给予解决,他们的思想超越时空并有一定程度的交汇,而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