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 ,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 ,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 ,“没看过佛经” ,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 ,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2.
幼时读《西游记》是看热闹 ,觉得孙悟空、猪八戒很有趣 ,很好玩。大学时读《西游记》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注重人物塑造、情节安排 ,而所谓主题思想则是官方认可的定论 ,未尝也不敢置疑。此后 ,由于我的教学和研究方向不在小说戏剧 ,未能重新阅读《西游记》 ,仅对它的研究情况大致了解 ,但从已有的论著看来 ,似乎不见有重大突破。约在五六年前 ,安纲同志谈起他对《西游记》的研究心得 ,认为《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思想蓝本 ,它的创作内涵十分丰富 ,糅合了儒、道、释三家 ,而以道教的思想内容最为突出 ,并且列举了许多道教典籍作为例证。我…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的海洋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写了孙悟空是海洋之子,写其保唐僧西游取经的同时,频频东顾大海,寻求观音、龙王的救助,回花果山休忠,有着浓重的海洋情结。西游是其心灵的磨难与历练,东顾是其本性的自由和回归,海洋是他自由无拘、祥瑞和谐的精神港湾和家园,西游与东顾揭示了他精神矛盾的对立统一。《西游记》的海洋情结与秦汉方士、传统佛教、道教对海天佛国、海上仙山的幻想神往的思维定势有关;是明代海路交通的发达及远洋能力强大的体现,是明人云帆高张、乘风破浪、意气昂扬的时代精神与宏伟气度的反映;与作生长在靠海的地方,热爱海洋有关;与观音和龙王化区域的东移至海洋有关。《西游记》的海洋情结对明代《东游记》等其他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成功的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其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而其结构则与《易》学密切相关。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出自《易经》。  相似文献   

5.
文化词汇的研究在当今是个热点问题,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是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国内的许多读者对此都未必了解,而在《西游记》中充斥着大量的道教文化(如内丹学),在其译本里,译者又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这样处理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本文将通过《西游记》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的主题是“金丹大道”--这是明清时大多数《西游记》研究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李安钢先生重提这一观点,遭到了不少学的反驳。这就是说式图通过辨析《西游记》中的“佛教”,“心学”,“游戏笔墨”等关键性问题,澄清以往学对《西游记》的误解以证明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受偏见和研究力度不足的影响,《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形象被长期误读。探究《西游记》玉帝形象的来源——道教神话、民间传说中的玉帝形象,讨论文本中对玉皇大帝形象的客观表现,得出《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并非伪君子、昏君,而是有道明君的结论。造成玉帝形象误读的原因,主要是读者感受与文本表现的偏差和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8.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丘处机所撰。“五四”后,鲁迅胡适等新进学据清代非主流见解,依明代天启府志,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联,几乎成为定论,本在引述大量有关献的基础上,侧重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化区有关史实分析出发,首次提出小说《西游记》的直接祖本《西<平话>》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本建议今后应将其与吴并列为《西游记》之作,并可在陕新辟“《西游记》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9.
从《西游记》取经人物形象的塑造、奇幻的构思与其他精怪形象的生成,都可看出《夷坚志》的痕迹,甚至细节处也有沿袭现象。《夷坚志》对《西游记》的生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畅 《小学生时空》2009,(1):99-100
我家的书柜里有许多书,有童话故事,有漫画,还有《水浒传》、《红楼梦》及《西游记》。我最喜欢《西游记》,虽然看了好几遍,但我百看不厌,而且每次看后收获都不同。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作为中国一部完整的神话小说,有着无限阐释的可能。本文即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中“乐园”这一神话原型意象,并重点以《圣经》中的“乐园”模式为基础进一步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孙悟空的“得乐园”、“失乐园”、“复乐园”这一神话模式。以发现一些新东西来加深对这一部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的分析,康光禄就是唐征鹤,征鹤的父亲唐顺之是唐宋古文大家,既擅作古文,也擅作今文,《西游记》既是一部证道书,更是史书,其"史"的性质在于三藏隐涉的是嘉靖皇帝,三藏取经故事隐射的是嘉靖皇帝南巡,孙悟空是唐顺之的自我写照,《西游记》的原作者就是唐顺之。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主要描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却折射出了现实社会的多种层面:既表现了个性自由与社会意志相统一的精神世界,又相当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凶暴,同时,艺术形象和斗争策略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对古典小说《西游记》进行了结构主义分析,阐释了其中的取经人/阻碍者、取经人/援助者、援助者/阻碍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契约结构分析,看到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影响人们内心深处心理结构的要素之一——对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在论证《西游记》主题宗旨、文化价值的时候,有失于偏颇,认为作者不懂佛学、道学,遂反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贬抑为“神魔”儿戏,几乎毫无文化价值可言。从文本出发,实事求是地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必须对鲁迅先生的结论重新审视和评判。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宣讲了大量的佛教义理,《心经》内容又占有较大的比重,作品不仅全文引用了《心经》并在作品中多次提及,且师徒间以之为谈资,相互勘验对方的佛学修为,作品对《心经》部分原文一再引用,对《心经》义理一再发挥和阐释,化《心经》名相为人物形象,在《心经》空观的影响下,作品穿插了大量谈空的诗句,主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心经》的崇爱,而且大大增加了作品的佛学美感,也拼成了作品宗教内容的万花筒。  相似文献   

17.
交流是人类的原始欲求,同时也是文学传播史上必不可少的一环。《西游记》作为一部通俗小说,既有文本价值,又有商品价值。《西游记》的怍者与读者所提供的文本交流经验,希望对于当代企图新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的人们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小说在叙事过程中借助诗词作为辅翼,有多种胜任,小说《西游记》在运用诗词方面是一个典型代表:引出故事、总结故事、渲染气氛、优化描写以及用诗词作为故事之间的过渡等,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典雅及咏叹色彩多种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情色叙述是小说中十分明显的一环,表现出十分独特的情趣之美.小说的情欲描写是对市井百姓色欲本能的一种反映,人们对情色欲望的本能追求是小说情趣生成的根源与动力.小说中人物关系的架构对情趣的生成有着激发与促进作用.小说充分发挥神魔小说想象虚构的文体特长,运用多种技巧,从场景、法术等方面入手,既充分发掘情色叙述中的趣味,又恰当把握尺度,让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情趣魅力.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的俗语谚言,多因人而设,语如其人,体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人生诸多方面,表现出明代社会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