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案,课堂教学的蓝图。好的教学方案,应该是一种创造,“一课多案”就是这样。“一课多案”,指的是教师本人对一篇课文设计多种可运行的教案。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更谈不上有“一课多案”的设计习惯。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设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专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  相似文献   

2.
熊建峰 《湖北教育》2000,(12):29-29
策略之一:鼓励质疑问难。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索,常有发现,常有创新。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质疑的方法主要有: 1.找题眼。找出题眼,由此发问。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可以紧扣题眼“飞夺”提问:①泸定桥是什么样的?②为什么要“飞夺”?③怎样“飞夺”的?④“飞夺”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说课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按照说课的基本要求,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进行高度概括和理论观照。它展示给听者的是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能给人以真知灼见。说课如果是在课前进行,那么这种概括方式便是先告诉其“因”,然后再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由“因”求“果”;如果是在课后进行,那就是以课例为示范先呈现其“果”,然后再由“果”溯“因”。这种积极归因和自觉反思,促进教师进入了教学的元认知领域,既说清了“教什么”、“怎么教”,又说清了“为什么”、“有何原理、依据”。教师的教学实践也由此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自觉的理论观照下的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正因为有了这些功效,说课才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应用,并在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中的反思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会莉 《云南教育》2004,(29):22-22
“反思性教学”这个概念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哲学教授唐纳德.萧恩在《反思型实践家》一书中提出的。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行动的反思,一种是在行动中反思。第一种反思发生于行动之前或行动之后。例如,对学生接受程度和喜欢程度的思考,或者是对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对改进的方案的思考等都属于对行动的反思。在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发生于课前对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究“读、问、悟”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的学习氛围。一、在“读”中激发兴趣,发现问题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问”、“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课文,必须让学生先反复地阅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读”可以分为课前“读”,课上“读”,课后“读”,尤以课前“读”至为重要。所谓课前“读”,即为预习性自读。预习性自读中,学生要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性感知。通常做到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读、会写、会释);初步理清文章条理,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画出文中含义深刻或让学生感动的语句;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创作作品的背景,提出问题。课上“读”就是教学中要做展示课题引导读,根据兴趣自由读,检查效果汇报读。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相似文献   

6.
“课例”是全方位、多侧面地体现教师研究成果的主要方式。它以问题的发现、解决、讨论为线索,展现一节课或一些课的教学实际场景。与“案例”相比,课例是教学实际情境的叙述.是师生对话的描述,是列举式。注意,案例不是一般的课堂实录,而是一个例证,必须有典型性,必须有观点,这样才能体现其研究功能与价值。课例的表现形式可以参考以下几种:(1)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教学反思:(2)教学设计+教学片段+教学反思;(3)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实例+专题反思。形式不拘,可以自由创造,自由表达。  相似文献   

7.
互动的实质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平等对话和交往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所有课程皆然.口语交际课.也不例外;这是广义的互动。而专门针对口语交际课而言的互动.是狭义的互动。课标关于口语交际的目标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薛琴 《学周刊C版》2010,(7):104-105
近几年来,每次中考过后,总有一部分语文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三年如一日,辛辛苦苦,但收获却不大。”因为中考语文试卷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在书本中找不到答案的,或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为此,有些语文教师甚至发出了“语文不教也会”的感叹,这就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该反思一下,那就是:只通过课堂上的时间来进行语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9.
郑炳元 《青年教师》2005,(11):23-23
我从事初中语教学多年。怎样才能教好初中语课?一直是我反复总考的一个问题。在反复思考、比较中,我认为一名初中语教师,要教好语课,应当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五个反思”。  相似文献   

10.
李丽 《中学生阅读》2004,(11):30-31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的一种形象。它可以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也可以是风花雪月、时间地点等。如杜甫《旅夜书怀》的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一词很容易让人想起水天空阔、沙鸥飘零的景象。此诗中“沙鸥”这一意象就浸染了诗人如沙鸥般飘泊无依的感伤。  相似文献   

11.
今秋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新增了综合性学习内容。由一个“旧”教师变成“新”教师,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走出来,转变为按新的课程标准施教的合格的老师,并非一件很困难的事。它的瓶颈是对课程设置的认识问题。走出瓶颈便豁然开朗。上好综合性学习课,也是如此,只要对这类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认识到位,也就走进了一片广阔天地,也就有了方法、思路、甚至奇思妙想,课就会上得有声有色,五彩缤纷。设置综合性学习课是“措施”和“手段”,“目的”是为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思想,“思想”来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来自对学习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七、一课多篇一课多篇 ,也称一次多篇、多文联教 ,有时也称比读、联读。简言之 ,就是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学几篇课文 ,或者是在一节课中教学几篇课文。一课多篇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路 ,也是一种教材处理的方式。它的设计目的 ,一是让教学更好地顺应教材 ,二是进行高效率的阅读教学。一课多篇教材处理的实质 ,是在分析某几篇课文组合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之上 ,提出对它们进行教学的最佳角度 ,为顺利地实施教学迈开有指导的第一步。一课多篇式的教学是被教材“法定”了的教学 ,从初中语文教材来看 ,每一册中都有“短文两篇”“诗词五首”之类的编…  相似文献   

13.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认真研究课堂。而听课,则是研究课堂的重要渠道,也是语文教师以及研究人员极为平凡的日常工作之一。 但是.不会听课不善听课者却不乏其人:不少听课人总是以挑剔苛刻的眼光审视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以发现授课教师的错误为听课最大的收获;也有人以猎奇的心理要求每一堂课都有“戏”可看、每一教学环节都匠心独具…… 自然.客观公允地研究课堂中诸多现象者亦大有人在——本期编发的两位教研员的一组“听课笔记”.就可以作为课堂研究的较好案例。 这两则“听课笔记”,前者侧重比较三个教学案例的共性个性、优点不足,后者侧重解剖一个课例的各个环节。听课人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有不少得当的评析。当然,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两位听课人在“听课笔记”中的一切观点。 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组“听课笔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课堂研究的两条重要思路——一是横向比较.一是纵向分析。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是“课例研讨”栏目一直以来所秉承的宗旨。如何研究课堂也不仅是教研人员的专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一线教师认真准备一堂堂课,认真上好一堂堂课,认真反思研究一堂堂课。 从一节课研究语文,从一份作业研究语文,从一次测试研究语文.从一个活动研究语文……“课例研讨”提倡的就是以上种种立足实际、服务实际的“田野”式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读《湖南教育》1989年7期陶君玉同志的课例征评——《“从问题中找”和“不能从问题中找”》以后,我认为文中教育者说的“要从问题中找”和“不能从问题中找”,都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一道题得数的单位名称,都不是从题目的问题中找到的,而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分析算式的意义所得到的。如,文中例题“有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的解答算式“6÷2=3”,就是表示6里有3个2。一个“2个”放一盘,3个“2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魏姬·厄克特在《教会学生写作》一书中指出,写作是一个可以重复的过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前后调整和修改。确实,好的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篇文章写出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从简单的字词句,到谋篇布局以及深层次的思想立意,可能都会存在不少问题,不经过修改的文章可能就是一个比较粗糙的毛坯,长期如此,写作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提升。故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要在作文教学中灌输“文章不惮千遍改”的道理,引导学生在一遍遍修改中提升写作水平。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6.
一是找依据。如在《将相和》一课中,写着“有人推荐说有个蔺相如,机智勇敢,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读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呢?  相似文献   

17.
浅谈高中语文课标的两大亮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从语文能力出发,从语文的现实性和发展性出发,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概括为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其中“整合”和“创新”是新课标的两大亮点。“整合”是这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之一,就语文学科而言,强调“整合”可以说是对过去语文学科教学的“反拨”。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三个倾向:一是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作为语文学习内容的全部,以为学语文就是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读写能力;以为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就具备了语文素养,达到了…  相似文献   

18.
《礼记&;#183;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就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反思可以包括前瞻性反思、过程性反思和后续性反思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我们目前正处于一种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其中,微课教学就是一个教育进步的表现。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因而,我们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积极顺应时代潮流,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以此来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帮助同学们减小学习阻力,提高学习成绩,发现属于语文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教后反思”的目的就是通过自我 评价、自我质疑、自我完善来提高自己的 教学素养。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把它当 做一项教学业务常规来对待,坚持对每 一课都要进行“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应包括“备课”“说课” “上课”和“教后反思”这四个环节。 “教后反思”是对“备课”“说课”“上 课”的回顾、思考和修正。它是一个以新 课标为准绳来确认和分析教学活动中的 成败得失,并制订出改进方案的过程,因 此能促进我们对新课标的认识、理解和 实施。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