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孔子从道德意义上将人界定为"道德人",人只有在道德上实现了自我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理想的人格就是"君子",而政治理想就是由"君子"成为为政者,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生理想,由"道德人"转变为"政治人"。而在历史长河中,由"道德人"成为"政治人"的理想建构从未实现,最终演变为政治人通过修身成为道德人,再到为政者自吹自擂为道德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在是历史的吊诡。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具有重要价值。对孔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各个思想议题,但最终指向都是为了培养"君子"。孔子思想语境下的"君子"具有高尚内在修养和优雅外在风貌,孝悌行于家,并将仁爱推及他人,行为以道义为准绳。严己宽人,言行谨慎。孔子强调君子谦虚好学,闻过则改,而这正是获得理政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关键所在。孔子的君子思想对新时代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论语>和<老子>的教育思想,比较归纳了孔子和老子在教学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道德观(包括道德内涵、道德教育方法)两个方面的异同,进而揭示了老子"自然主义"①教育思想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孔子一生从事的主要活动,也是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孔子教育思想中又首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其理想中的"人",即君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君子”在孔孟之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孔子所言“君子”既指涉在位者,又涵摄有德者,“德”和“位”出现了分离。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重新界说“君子”,使其具备了道德形而上学意义。“君子”从孔子社会政治学说与道德论混杂的内涵,衍变为理想人格学说观念,具有从绝对概念到相对概念、定义域扩大和外延窄化的转变特征。孔孟相距百年之久,其过渡阶段通过郭店楚简向我们展现:一方面,“君子”保留了孔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秩序的职能;另一方面,“君子”从融入社会政治和道德学说转变为道德形而上学的目标。郭店楚简为我们研究孔孟君子观的演变提供了力证,绘就了一幅生动的君子观演变图。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文、行、忠、信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逻辑进程是:"性相近,习相远"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中庸"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内圣外王"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教育理念古已有之,孔子和谐教育思想是我国和谐教育理念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为政在人"、"知行合一"等思想是其和谐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和谐教育思想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重建当代教育精神价值、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以及建设国际和谐环境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国强 《职大学报》2007,(1):106-108
道德教化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孟子道德教化的目标依境界高低分别为圣人、大丈夫、君子和士;道德教化的途径分为自修之道和施教之法;孟子提出的这些理想人格目标和教育方法,对于当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与主体性道德的源流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传统道德思想为主体性道德提供了思想资源;其次,传统道德环境的变化是主体性道德发展的社会动因;最后,传统的道德教育为主体性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2.
<正>《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及思想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君子"一词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竟然出现一百多次,为世人构建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君子人格"形象。这一形象不仅是孔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载体,而且还是他毕生以求的人格美学理想的外化,  相似文献   

13.
君子与小人是孔子在春秋晚期提出的一对评判道德善恶的人格原型。尽管这一原型被历代儒学家们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含义,但是孔子所赋予它的基本内涵,诸如性相近的人性设定、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外礼内仁的道德自觉性、士志于道的终极价值诉求等特征,却始终贯穿如一。若从现代道德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视角予以审视,原始儒家关于君子—小人的传统人格内涵,在经过合理扬弃的基础上或许会转换为养成现代中民和公民德性的有利资源。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孔子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是其人格平等主张的例证。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学生视为中心,重视人的能动性。孔子私学"四教"内容广博,培养的理想型人才是"君子不器",注重从多个维度和向度对学生进行培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古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不仅首开私人讲学之先风,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人才,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而重视道德教育,并把道德教育放在整个教育教学的首位,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基本点之一.探讨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成份,总结其道德教育的经验教训,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有重要的借鉴和认识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孔子在《论语》中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具有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本质是以"亲亲"为基础的"爱人"。以此内涵为外延,又有"礼"和"忠恕之道"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现。这体现了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层次性和统一性,亦为人们成仁提供了理性认识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7.
理想人格的培养——孔子德育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视德育的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孔子的德育思想中关于所谓“君子人格”的行为规范,已经成为古今人类共同的品德和规范,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立志有恒,身体力行;克己内省,改过迁善等等。本文通过对孔子这些德育思想之管窥,主要从七个方面来说明孔子德育思想中所提及的“君子”这样一种理想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简论孔子的人际关系思想邓承奇人际关系,在西方许多国家以功利为轴心,在我国自古以来注重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国这种道德型的人际关系,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就已经形成。孔子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实践上进行了发展,在理论上作出了概括,奠定了我国人际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19.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其道德教育的核心与基础。作为孔子所追求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仁”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洋溢着对人的力量的自信,高扬着人的主体性精神,但封建的专制制度桎梏了其生命力的发展。在今天的德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应吸取其思想的精髓,在开放的、能动的实际生活中发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培育道德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贾谊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礼治思想,在礼治思想的传承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针对秦汉之际局势的转变,提出一系列以礼治为核心的治安之策,为汉初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了解决方案;他继承了先秦儒家以伦理制衡的方式来限制君权的政治追求。同时,贾谊认为通过对太子的道德教育就可以塑造理想君主,具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的前提,是以外在身份为依据来判断主体道德素养的高低,这些都体现其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