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荣 《科学与文化》2006,(11):53-53
初三学生晓明,一次与一女同学在操场上相遇,双方对视后,他感到自己脸红了。此后,他总是怕同学看出自己对那姑娘有好感,更怕自己脸红。他总感到别人在说他早恋、不正派,心里很紧张。他想控制这种情绪,但越控制心里越恐惧。到了后来,见了别的女同学,甚至男同学,都感到不自然。近一段时间,无论见到熟人还是陌生人,他都脸红、心慌,感觉无地自容,以致于见到人就远远地避开。他觉得心里特苦恼,甚至有时想到了死。  相似文献   

2.
今年7月,《瞭望》周刊第27期刊登了该刊记者华卫列的文章“基础教育路越走越窄”,他一开始就引用了流行于学校的儿歌:“太阳当空照/僵尸对我笑/骷髅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要炸学校/心情特别好/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这首儿歌在全国普及之广,传播之快,让人费解吃惊。  相似文献   

3.
感谢自己     
《科学与文化》2006,(2):7-7
父亲是搬运工,一日,他拉着一车沉重的钢管来到一个陡坡下,不禁越而却步。心想,靠他一个人拉上去肯定不可能,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父亲为难之时,一个热心的过路人走了过来,笑着对父亲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见有人来帮忙,父亲心里便增添了底气,力气上来了。父亲在前头使劲地拉车,热心人在后面不住地喊着:“加油!加油!”经过一番努力,父亲终于把车拉上了坡。  相似文献   

4.
罗玲 《科学生活》2023,(3):32-33
<正>01说什么都不对?也许是因为家长太焦虑初中生家长经常会有这种体会,跟孩子说什么都感觉不对:说让他好好学习,孩子觉得压力大;说让孩子多放松心态,尽力而为,考上什么学校都可以,孩子又觉得你低估他。另外,有时家长越让他放松,他自己的压力越大,就好比你看恐怖片自己感到很害怕时,就会告诉身边的人“你别怕”。  相似文献   

5.
1986年香山红叶刚刚染上些金黄的日子,有个年轻人独自在攀登“鬼见愁”。这“鬼见愁”是香山的绝顶,游过香山而不登上“鬼见愁”,有人说,也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年轻人要上“鬼见愁”,不仅如此,他忽生奇念:自古华山一条路,未必,偏要从山沟沟里爬上去!北京的秋天是干燥的,山沟里的清泉早就断了流。进沟时,看见满为尽是斑驳怪石,年轻人兴致陡增,快活得从这块石头跳上那块石头,很不能一口气跳上山顶。殊不知沟越往上越窄,石越上越奇,渐渐地便陡峭起来。有秋林蔽日的地段,竟是冷森森的万籁俱寂。年轻人四项无人,忽然感到十…  相似文献   

6.
这天甄里甄梅两人放学回家,甄梅在路上突然低声背起了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搞得甄里莫名其妙。“咦?”他问,“你莫非越活越小啦?怎么连这玩艺儿都得复习不成?”甄梅回头白了他一眼说:“你知道什么?这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既简单又上口。你看:“七八五十六”只要发5个音节,要是换成英文说起来就麻烦多了,这会影响到运算  相似文献   

7.
王云 《发明与创新》2005,(12):12-13
《韩非子》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人,非常擅长纺织麻鞋,他妻子也是织绸缎的能手,他们准备一起到越国做生意。有人劝告他说“:你不要去,不然会失败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人回答“:你善编鞋,而越人习惯于赤足走路;你妻子善织绸缎,那是用来做帽子的,可越人习惯于  相似文献   

8.
陆军 《今日科苑》2004,(12):14-15
认识我的人都说我越活越年轻,甚至有的老年朋友向我讨秘诀。其实,年轻不敢说,但是我的精神状态好。如果说到秘诀,那就是自寻其乐,充实生活每一天。  相似文献   

9.
关于诗歌翻译中应采用何种诗体的问题,译们和学们长期以来一直各陈己见,未有定论,不同的译家都有自己实践见解和主张的权利,采用什么诗体,在译界无法得到统一。钱锺书先生在翻译中主“化境”说,他赞成并欣赏用汉语已有的诗体来翻译外国诗歌。他还用中国学史上成功的译例(如《越人歌》、《敕勒歌》等)来证明。在理论上主张以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形式如实翻译英语格律诗,  相似文献   

10.
大脑智力操(6)云辑联想力训练联想,简单地说就是由此及彼地思考.比如,由木材想到家俱,由家俱想到家用电器,由粮食想到食品机械等等,都运用了联想思维。联想思维能力(简称联想力)越强,就越能把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并加以利用;联想能力越强,越能...  相似文献   

11.
《金秋科苑》2011,(8):33-34
创办科技型经济实体是老科协拓宽活动范围,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2004年1月9日,在都昌县老科协召开的理事会上,理事长俞金池提出了建言献策和创办经济实体的工作思路,他说:"老科协要发展,光靠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创办经济实体,自谋财路,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创办经济实体,才会使老科协有凝聚力,才会使老科协越办越有生机,越办越红火。"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     
浅水 《知识窗》2007,(6):6-6
有时候生气他的“有一天哲学”。他总说:“有一天”。他说,有一天,等我站稳了脚步,我们就可以去度蜜月。他说,有一天,等我学完该学的东西,我就会回到你身边。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年—前221年)的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人会做不皲手的药,他家世代以漂洗丝绵絮为业。有个客人要求出黄金百斤买他的药方。他召开家庭会议商量说:“我家世代洗絮,不过赚几斤黄金。如今把技术卖了,一下就得百金,卖了吧。”客人得药方后游说吴王,正逢越国来侵,吴王让他带兵,在冬天和越国打水战,因军士用药后手不皲裂,将越军打得大败。吴王把大片土地分封给这位客人。这恐怕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购买技术和转让技术的事例了。 买卖皲药 最早的技术转让@李津军  相似文献   

14.
说到大脑体积,越大并不总意味着越好。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科学家说,我们的大脑实际上在越变越小。  相似文献   

15.
“强国必先强教”,这是一针见血的至理名言。社会越进步,情况越如此。可以说,在今天,没有现代教育,就没有现代文明,就没有现代社会;没有强大教育,没有强大高等教育,就没有文明社会,就没有强大国家;没有一流教育,没有一流高等教育,就没有一流国家。此言绝不为过。  相似文献   

16.
重新界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创造学家罗伯史登堡博士说过一个故事:美国汽车业的一名高级主管面临一个两难的情况。从一方面来说,他很喜欢他的工作,也很喜欢跟随着工作而来的丰厚的薪水;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非常讨厌他的老板,他已经忍受这个老板许多年了,最近他发现再也不能容忍了。在仔细考虑他前途的各种可能性之后,他决定去找一个专门替高级主管找新工作的专家。于是他约了时间去见这位专家,这位专家告诉他说,替他在别的地方找一个工作应该不困难。这位高级主管回家就把找事的情形跟他太太说了。她太太那时正好在教《活用智慧》,这是一个专门教学…  相似文献   

17.
马瑞芳 《今日科苑》2007,(21):113-115
百家讲坛“三变脸儿” 有个记者向阎崇年提出他是不是“开坛元勋”的问题。阎崇年刚答“我不是百家讲坛‘开坛元勋’,在我之前上过讲坛的,大概有1000人。”我跟阎崇年夫人解立红远远地坐在记者身后喝茶。我笑道:“何不干脆说‘我是1001人’,多有趣?”解立红说:“他不会这样说。他得考察清楚才能说,他是不是第1001人。”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候政治家孙叔敖的故事。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谁遇见两头蛇就会死。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不能给您养老了啊!”他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真的看见两头蛇了。”他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想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我就用锄头把它打死,埋在土里了。”他妈妈高兴地说:“好,好!你不要怕,蛇没有咬你,怎么会死呢?再说,你除了一条害虫,做了件好事,不仅无祸,还会有福呢!”这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两头蛇呢?古代关…  相似文献   

19.
陈悦 《今日科苑》2003,(7):42-43
我和我的先生都已年过花甲,我望得到他脸上的皱纹,他看得见我手上的老斑,但是我们的感情却像经年陈酿,时日越深,味道越香冽醇厚。四十年前我们刚刚相识的时候,我在外地读书,他在大连工作。令我感动的是,在我们鸿雁传书的四年多的时间里,他每逢公休日必定陪我父母一起度过,从未有  相似文献   

20.
盘古的礼物(创造智慧寓言)张明智为了奖赏一个年轻的发明家,盘古亲自作了一幅画赠送给他。发明家打开画轴,将这珍贵的礼物挂在自己的客厅里。以后,只要有闲暇,他就来欣赏这幅画。不久,他越看越觉得神奇,发现这画中的山山水水竟充满着灵气,可以感到日、月、星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