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古诗”是晋南北朝时代对古代诗歌统称。梁代萧统编《文选》,把已失去作者姓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编在一起,题作《古诗十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年代,学术界有争论,有不同看法。现在较为统一的看法是: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约是东汉后期桓帝、灵帝时代的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文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因此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人诗的集大成之作,大抵为建安时期的作品。对丁《古诗十九首》中是否有汉代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历来学虽然多持怀疑的态度,但“《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人之手”已经被广泛接受。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说诗啐语》)由于这些诗歌的作姓名都已佚失,“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生平和相关资料,客观上使研究对诗歌的不同解读集中到了对诗歌修辞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上来。“诗无达诂”,但这并不与为诗歌寻求更为合宜的解读相抵牾。以《涉江采芙蓉》为例,通过对各家分歧的梳理,笔认为,对于该诗的解读应该能够从修辞学的角度进行中肯的切入。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最初见于梁·萧统的《文选》卷二十九,作者均为无名氏,写作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桓、灵之际。《古诗十九首》虽各自成篇,但合起来,确是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所写的无非是生活上的牢骚和不平,时代的哀愁和苦闷。这正如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中所说:“断章取义,让‘比兴’的信念支配一切……”。  相似文献   

4.
《古诗》,或称《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实际上,文学史上最早对《古诗》进行深入探讨的,当首推《文心雕龙》。刘勰以“五言之冠冕也”论《古诗》在五言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以“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论《古诗》的艺术成就;并依据“阅时取证”、“比采而推”的科学思路,辨析《古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文心雕龙》的相关认识是深刻,甚至是经典性的,是研究《古诗》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5.
钟嵘《诗品》四误是历史的必然,坚持唯物辩证法,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诗品》评李陵为汉初五言之始,而排斥苏武。枚乘《杂诗》为汉初五言的真正起点,而非苏、李之制。枚乘、蔡邕五言八首俱在《文选.古诗十九首》中,没枚乘、蔡邕名氏。“疑古”和“拟古”是六朝共生的文化形态。陆机“拟古”十二首,有八首为枚乘、蔡邕五言,统称为“古”,为《文选.古诗十九首》没作者名氏开创了不良先例。蔡邕、文姬父女在史咏领域为构建长城文化之始。中国的现代派妄批长城,是一大社会公害。谢灵运生旬日而“谢玄亡”,应是“谢玄稚子亡”。释宝月窃柴廓《行路难》诗,柴廓子欲讼此事,释宝月厚赂止之。《诗品》题柴廓诗为释宝月作,是历史的错位。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是由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古诗十九首》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古诗十九首》和《诗经》往往相提并论,它之所以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相似文献   

7.
宋贤 《考试周刊》2010,(19):23-24
“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亦是明代复古派对汉魏古诗接受的热点。明人王世贞基于自己的诗学主张,从文本分析和前人评价入手,对《古诗十九首》的法度、审美特性等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其观点对今人的研究不乏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首见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从梁至近代,历代文论多从三个方面论“其体源出于《国风》”,即词婉意微,温柔敦厚;平淡自然,气敛神藏;古诗浑圆,元气所结。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身份及诗歌主题等方面分析,确认其作者为东汉桓、灵二帝时人物。同时从鸿都门学士的身份、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古诗十九首》之其作者为鸿都门学士的论断。  相似文献   

10.
木斋将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成熟文人五言诗的产生时间确定在建安十六年以后,这有一定道理,但他认为《古诗十九首》等"古诗"都应该是与曹植有关,是曹植与甄后相恋事件的结果,这就为他的论证造成了困难。以《西北有高楼》《青青河畔草》为例,考察他对《古诗十九首》的解读,可以发现他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