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以小麦地和裸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揭示秦王川灌区种植小麦对地表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种植小麦可显著降低地表的日照强度、温度和土壤温度,同时提高地表湿度;相关分析显示,小麦的盖度与地表微环境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最强,即盖度对它们的影响最显著;回归分析显示,小麦盖度每提高1%,可使植被覆盖区的地表日照强度降低597lux,地表温度降低0.15℃,土壤温度降低0.086℃,而地表湿度提高0.40%.  相似文献   

2.
实验以无芒雀麦、小麦及其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植被盖度、地表温度、湿度及土壤电导率等指标进行研究分析,探究种植无芒雀麦和春小麦对土壤盐碱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种植无芒雀麦和小麦耕地的地表温度均低于裸地;夏末小麦收获前,种植无芒雀麦与小麦耕地表层(0~5cm)土壤电导率均低于裸地;秋末,种植无芒雀麦耕地表层土壤电导率依然低于小麦耕地和裸地,而原种植小麦耕地表层土壤电导率甚至高于裸地.综合以上,秦王川灌区种植生育期较短春小麦易引发耕地盐碱问题,加重污染状况,而种植生长周期较长无芒雀麦可以很好防治土壤盐渍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间作模式对农田土壤及作物行间大气温湿度的影响,研究了马铃薯-玉米间作和马铃薯单作两种模式下,马铃薯行间土壤和空气温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0—2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水分间作较单作大20%以上,而且间作0—60 cm土层的温度标准偏差不超过2.5℃,而单作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表现为较大的突变.马铃薯单作模式下大气温度高于马铃薯和玉米间作模式,特别是在降雨较少时影响更为显著,如在8月17日,单作模式大气温度较间作平均高6.4%,在9月3日田间湿度间作比单作高12.27%,说明在降雨量不足时,间作种植模式能提高田间湿度.间作模式可以在降温时达到土壤增温、保温与双向动态调控的效果,对温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效应;间作种植模式还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消耗量,且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深层土壤水分,从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对泛麦8号小麦2004-2012年9 a的主要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产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冬前均温、越冬均温、后期均温、冬前降水量、春季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成熟期、最高蘖、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小麦成熟期与各时段均温、冬前降水量、越冬降水量、春季降水量、春季日照、后期日照呈负相关,与后期降水量、冬前日照、越冬日照呈正相关.在小麦高产栽培中,培育冬前壮苗,走"小壮高"道路,可以在不增加株高的前提下,增加群体、增粒增重,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温度升高、降水集中,特别是冬前和冬季集中降水可降低小麦产量,日照时数增加,小麦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萝卜肉质根膨大期萝卜营养生长主要农艺性状与塑料大棚中光照密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4个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对大棚青萝卜肉质根膨大期部分营养生长指标和对应大棚环境因子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结果:在青萝卜肉质根膨大期,大棚内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日变化范围分别为0~22000 lx、9~24℃、14~19℃和58% ~96%;日平均值分别为10693 lx、18.6℃、16.5℃和73.8%;空气积温为930.0℃,土壤积温为819.2℃;株高、叶长、叶宽、叶片数、地上肉质根长和地上肉质根宽分别达66.1 cm、58.3 cm、21.9 cm、15.9个、12.2 cm和73.4 cm;株高、叶长和地上肉质根宽生长模型符合逆函数,叶片数生长符合S曲线,地上肉质根长符合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在试验期内,除叶宽外,其余指标与积温存在极显著回归关系;随平均光照强度的降低和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加,营养生长的增长量逐渐降低.结论:塑料大棚环境因子对青萝卜肉质根膨大期主要营养生长指标影响显著,能满足肉质根膨大需要.试验为萝卜大棚"两高一优"栽培和此青萝卜材料在凤阳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热岛效应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洛学院学报》2016,(6):76-81
利用2003年6月Landsat5 TM和2014年8月Landsat8 OLT_TIRS两期遥感影像数据对西安市主城区夏季热岛效应强度与同期植被覆盖度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与热岛效应强度呈负相关,西安市主城区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平均降温0.47℃,但植被覆盖度对降低温度的影响却因地而异;西安市植被覆盖在空间上呈现自一环向三环主城区外围逐渐减小的趋势(植被覆盖度分别为45%、42%和38%),地表温度温差自一环至三环呈现降低的趋势(地表温差分别为18.88℃、14.62℃和9.43℃);2014年较2003年,西安市主城区植被覆盖向低等植被覆盖快速过渡,人类活动对城市自然景观影响日趋加重。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残积土表面蒸发强度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及其模型,以2种花岗岩残积土为例,采用自制室内蒸发试验,分析了温度、风速、太阳辐射、空气湿度、压实度、含水率对蒸发强度的影响规律,并标定了E0—θ模型的参数.结果表明,土体在高温(40℃)条件下蒸发强度约为低温(5℃)条件下的10-20倍;受太阳辐射时蒸发强度约为相同温度下不受太阳辐射时的1.5~2倍;有风条件下土表蒸发强度约为无风状态下的2~4倍;空气湿度越低蒸发强度越高;随着土壤压实度的增加,土壤蒸发强度逐渐减小,但其影响较小;土体蒸发强度随含水率降低呈减小趋势,并可近似为直线关系.因此,在确定土袁蒸发强度时应重点考虑温度、风速、空气湿度、太阳辐射、含水率的影响;E0-θ蒸发模型适用于花岗岩残积土的蒸发强度模型,相关指数均在0.9以上.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螨类和弹尾类数量的关系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17℃~38℃范围内变化时,螨类和弹尾类的数量变化趋势均为先升后降。土壤温度在29℃时,螨类的数量达到高峰值。土壤温度在35℃时,弹尾类的数量达到高峰值,表明弹尾类比螨类更耐高温。17℃恒温条件下,含水量变化不大时,弹尾类和螨类数量始终呈现上升趋势。35℃恒温条件下,含水量逐渐下降时,弹尾类和螨类数量也随之减少,最后消亡。弹尾类在高温条件下的耐干旱能力也比螨类强。灰色关联分析表明螨类对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比弹尾类更敏感。螨类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关系的动态数学模型为:dy(1)/dt 0.0823y(1)(t)=-0.1447x1(1)(t) 0.2623x2(1)(t)  相似文献   

9.
以2013年08月11日马鞍山市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软件反演了马鞍山市雨山区和花山区的地表亮度温度,再将地表亮度温度值归一化处理,划分为强绿岛区、绿岛区、正常区、热岛区和强热岛区5个等级.分析了马鞍山市热岛效应空间分布情况,并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裸地与建筑用地指数(NDBBI)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对马鞍山市热岛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马鞍山市热岛效应强的地区位于雨山区沿长江南北向延伸,城市建设用地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其他用地;(2)地表温度与NDVI呈负相关,与NDBBI呈正相关;(3)城市化、下垫面变化、工业生产等是造成马鞍山市城市热岛效应强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南阳盆地降水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利用ACE自动土壤呼吸测量仪对南阳市郊区人工林地进行土壤呼吸速率及环境因子探测.结果表明:①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有促进作用,同时会降低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在20~30℃和24~34℃温度区间,雨后Q_(10)值均小于雨前.②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单因子回归分析,发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相关性都处于低度水平,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拟合的相关性优于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相关性,采用决定系数最优法筛选单因子拟合方程,发现幂函数模型效果最好(R2=0.272).③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提高会降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由0.371(p≤0.01)下降至0.345(p≤0.01),控制土壤体积含水量,计算出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297~0.383(p<0.01),且偏相关系数小于未加控制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