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部落     
“把术语还给专家,把知识传给读者”,“游刃文理的传媒达人”刘亚东用手中之笔倾情播洒“科技之光”,通过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为科技报道“三贴近”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变革,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使得越来越多的“生僻术语”走进了“新闻”的字里行间,使读者难以理解。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使用“生僻术语”,破除语言障碍呢?笔者列举下面4种方法,供同行们参考。一、先学后教法记得有位伟人曾讲过,要想当群众的先生,首先应先当群众的学生。这对于采编报道工作也是一样。对于一些“生僻术语”,要想让读者懂,首先采编者自  相似文献   

3.
刘苏雅 《青年记者》2023,(23):32-34
作为“硬新闻”的典型代表,科技新闻“记者难写、受众难懂”的局面常常出现。提升科技新闻质量,需要破解“知识的诅咒”导致的交流障碍,建立“读者意识”,发挥科技记者的“翻译官”作用,在传播全过程做到深入浅出,实现报道准确性和贴近性的平衡。在全媒体时代,科技新闻还应选择恰当的全媒体传播手段,扩大受众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4.
科技报是一种新型的报纸。它既姓“新”,报道科技战线的信息;又姓“科”,是科普宣传的阵地。科技报要寓“新”于“科”之中,把两者有机地融汇成一体。这两年,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读者调查,不少读者反映科技新闻版太空,技术知识版太死。所谓“空”,是指一般的科技新闻“可看而不可得”,好象吃了一个“空心汤团”,“不解气”。所谓“死”,是指介绍技术知识老是一个面孔,没有时效性,缺乏新闻感。为了避免科技新闻流于“空”,技术性报道流于“死”,我们尝试把两者“捏”起来,闯出“新闻知识化,知识新闻化”的路子。在“新闻知识化”方面,比如开化县城东公  相似文献   

5.
让新闻有味、有情、有趣,是新闻界对新闻写作的普遍要求,也是两方优秀新闻作品的重要特色。西方新闻界十分注意用可读性强的新闻写作方法吸引读者,一些新闻学者把情趣味儿规定为新闻的写作要素,由此提出了一个特定的新闻写作体裁——“趣味性报道”。 所谓“趣味性报道”,即“那些不适合政治、外交等重大新闻的严格标准的报道”(【美】:《完美的报道》)。西方新闻学者认为,除去政治、外交等重大、严肃性新闻事件,几乎所有新闻都可以并应该写成趣味性报道。“记者可以运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语言形成报道特色,引起读者的好奇、惊讶和疑问”,使感人的真情、细微的描写、风趣的情节、幽默的语句充满报道之中,让新闻从头  相似文献   

6.
科技新闻是科技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体报道范围和内容有:党和政府有关科技政策;科技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科技工作的新经验、新问题;科技战线杰出人物的事迹;受众感兴趣的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及趣闻、珍闻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正日益进入兴盛时代,新闻媒介与广大受众对科技成果及其报道的关心程度,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但过去的科技新闻报道,存在的不足之处颇多,其中两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是术语堆砌,深奥难懂。对采访所得材料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用语、专用术语等、记者常常是没有经过新闻化的处理,甚至连自己都没弄懂,就照本宣科,结果是术语一长串,行话一大片,读者望而生畏。  相似文献   

7.
我1986年回国后才持续地读《新闻与写作》。《新闻与写作》很有读头,吸引你从头到尾读下去,是一份知识性很强的刊物。希望保持现有特色,并不断有新的开拓。 作为读者,我觉得,新闻摄影知识以及经济、科技的报道经验和体会介绍得比较少;年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用得较多。它通过艺术变形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这已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尽管“陌生化”艺术手法实际上已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而新闻教科书和新闻论著中却少有涉及。因此探讨一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对丰富新闻写作理论和增强新闻写作手段都很有必要。“陌生化”唤醒读者的“新”感觉 新闻要新,人人皆知。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新鲜,当然首先取决于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但是对读者来说,评价新闻是  相似文献   

9.
科技新闻所涉及的内容,一般专业性都很强,深奥、抽象、难懂。有些高深的科技成果和奇异的自然现象,对普通读者来说是十分玄妙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科技新闻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原理、术语、概念,如果不作必要的解释,读者就不能明瞭,也不能认识其新闻价值,就会严重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这可说是科技新闻的一大特点。因此,采写科技新闻必须注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增加它的知识性。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新闻的报道量,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都占有重大比例,系一张报纸的“拳头产品”。写好经济新闻,既是增强报纸吸引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具体要求。然而,当今新闻界中经济新闻的写作。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新闻枯燥单调,成了“内行人不爱看,外行人看不懂”的罗列事例、堆砌数字的框架新闻。本文旨在针对经济新闻写作的“通病”,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借以达到经济新闻写作要适应读者口味、更生活化的目的。那么,怎样选准经济新闻的写作角度,才能使经济新闻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11.
黎明洁 《新闻知识》2004,(11):40-41
五、运用叙述学研究新闻写作的意义 l、有助于克服传统新闻写作研究“越位”和“跛足”的倾向新闻写作研究现状至今不能令人满意。新闻写作研究的出路何在?我认为首要解决的是研究重点必须回落到新闻本本身,解决研究对象不明确的问题。就研究对象来说,传统新闻写作研究普遍存在“越位”的倾向。毫无疑问,好的报道通常要采访、写作、编辑三方综合考虑协同行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报道”所涵盖的范围。但就新闻写作研究来说,把“写作”研究扩大为“报道”研究不仅妨碍对本学科内容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科技报道ABC     
改进科技报道是当务之急科技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按题材分类的科技分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科技报道包括:党和政府有关科技政策的报道,科技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新成果的报道,科技工作的新经验、新问题的介绍,科技战线杰出人物的报道,读者感兴趣的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及科技趣味、珍闻的传播。狭义的科技新闻,仅指科技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的报道,有人称之为“纯科技新闻”。  相似文献   

13.
何谓调查性报道?据《新闻学大辞典》的诠释:它“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这是套用西方新闻学所下的定义。从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写作来分析,更确切地解释:调查性报道并非以“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而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热点问题经过调查后写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一种报道,对所报道的事实“为什么发生”或“怎么回事”及其“事实可靠的程度”等问题,用活生生的事实和可靠的数字,向读者进行必要的回答,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从调查性报道这个新闻术语来说,它源于西方  相似文献   

14.
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辟《新闻业务讲座》专栏,专门介绍新闻采访和写作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个讲座,主要是面向专职通讯干事、业余通讯员和新闻写作爱好者开设的,并兼顾专业新闻工作者。打算分为新闻采访、消息写作、通讯写作、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采写录、现场短新闻、深度报道、社会新闻等若干专题进行讲述。这次的讲座力求比以往的同类讲座有所改进,主要突出“实用性”这个特点。就是说,要多运用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新闻采访和写作摄录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让读者看了能懂,学了会操作。尽量避免从概念到概念,抽象地讲解理论。同时,以新闻改革为红线,注意反映新闻业务改革上的新成果,帮助读者开拓思想,提高报道质量。 读者朋友,你读了这个讲座有什么想法、意见和建议,请写信给我们,以资改进。  相似文献   

15.
王成江 《新闻界》2005,(2):124-124,122
以凝练的语言把新闻.内要旨告诉听众,即新闻报道中的开头部分,我们称之为“导语”。《辞海》(修订版)的解释是:“导语作为新闻工作术语,是一篇较长的报道开头,用简洁的话介绍主要的内容,揭示它的主题思想,以便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全篇。”本文就怎样写好广播新闻导语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刘丹东 《记者摇篮》2009,(11):27-27
经济新闻是报纸的主打产品之一。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读者,如何使普通读者对经济新闻产生阅读兴趣,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经济报道形式也正日益走向深度化,由于记者本身的知识局限,实际工作中,很多记者在专业性方面不是很通,他们把大量自己还没“吃透”的经济学术语堆砌在经济新闻中,结果常有运用不当导致报道失实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叶蓉 《新闻前哨》2006,(7):36-36
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记感到难写,读感到难看、难懂。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成了“新闻语言+经济术语+数字+图表”的“公式化”报道,从经济政策到实施手段再到落实结果。这种报道方式,只见政策不见人、只见事件不见人,忽略了经济新闻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人。以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关心与读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应该成为贯穿经济新闻报道定位和写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18.
有人把导语比作消息的“眼睛”,它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吸引读者往下看的作用。重视新闻导语写作,成为中外记者的共识。他山之五,可以攻玉。西方记者精心制作新闻导语,有不少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出于新闻竞争的需要,西方记者有较强的读者观念,在导请写作时注意读者兴趣,消息一开头就回答读者急于知道的问题。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认为,“选择导语,是新闻写作首先的和最重要的一步。”英国的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请,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西方~些新闻学者强调,一名新记者在写作一条…  相似文献   

19.
《一场科技练兵几多新闻热点》 ,解放军报以此为栏题 ,从8月8日到14日 ,连续推出五组军事报道 ,引起了读者关注。这组系列报道依托南京军区组织的一场科技练兵成果演练而采写 ,是编辑部发起的一次军事新闻写作研讨的探索性成果 ,探索的焦点是 :怎样从原本平常的军事活动中 ,发掘出指导性和可读性较强的军事新闻来。在笔者看来 ,这可以说是一次依托和平时期军事训练实践 ,探讨“大军事”新闻写作之道的有效尝试。(一)什么叫“大军事”新闻?“大军事”新闻 ,是一种口语化的说法。如果要给它定义 ,是否可以说 ,所谓“大军事”新闻 ,即产…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有人针对科技新闻报道枯燥呆板的现状,提出科技报道要“软化”的观点。后来还有人提倡写“社会科技新闻”,并作了可贵的实践探索。这些提法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科技新闻跳出传统的框框,不仅直接报道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科技人物、自然奇观,还要报道与这些成果、政策、人物、奇观有关的人际关系、趣闻轶事,从而使科技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琳琅满目、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赞成“社会科技新闻”的提法,这比笼统地提“软化”要好。事实上,社会科技新闻是早已有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