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起来说,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求平均数应用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类是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就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量及其相对应的总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如:育才小学五年一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植树,每个小组植树分别是84棵、76棵、82棵、78棵、80棵,求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 象这样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也非常广泛,并且对刚刚  相似文献   

2.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本课时内容是在以前学过的“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属于教学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大都在整数范围内),为教学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大都在引进小数后)奠定基础。从教改的趋势看,它倾向于把平均数应用题与统计初步知识结合起来教学的。  相似文献   

3.
求平均数问题是小学数学最基本的数量关系之一.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分三次出现,六年制第三册先学等分除法问题,是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第六册和第九册分别学习简单平均数与稍复杂平均数应用题,它们是等分除法应用题的发展和深化.教学简单求平均数问题是小学生建立平均数概念、掌握数量关系的关键阶段,必须切实学好.  相似文献   

4.
一、说教材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简单的统计(一)”例2编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这样编排促使我们教师必须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要有新的思考。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  相似文献   

5.
求平均数应用题起始课例题(五年制课本第五册,六年制课本第六册),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最近看了一位教师对本例的课堂教学,有一些独到之处,教学效果较好,现将教学过程记录和评析如下。一、上课时教师板书课题“求平均数应用题”,接着介绍求算术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方  相似文献   

6.
数量间的关系一定 ,或利用明显的特殊方法来解答的应用题 ,称为典型应用题。典型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重点 ,又是了难点。那么 ,如何突破这个难关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模式训练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模式训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典型应用题的特殊类型 ,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 ,列出算式进行求解的训练。一、求平均数应用题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相对应的份数 ,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的典型应用题 ,叫做求平均数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模式是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例1 :一个工程队头两天每天修路8小时 ,每小时修路9米 ,…  相似文献   

7.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与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样,其基本数量关系反映在总数、总份数和平均数之间,变化形式大量地表现在总数和总份数之中。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记住公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机械模仿例题解法解题,而应抓住求总数和求总份数这两个关键,充分揭示题目  相似文献   

8.
“简单平均问题”属于典型应用题。对于这类典型应用题在教学中,必须弄清它的来龙去脉,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及基本教学思想。本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设计教案如下: 第一层次由于“简单平均数”应用题,是以“等分除法”为基础,而后又发展为“加权平均数”应用题。因此通过复习提问,使学生初步弄清求简单平均数应用题与等分除法的关系,以明确它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9.
统计思想不啻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渗透着,若辅以其它应用题的教学,将有助于探求中间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优化计算方法,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一、统计思想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的渗透。 在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中,着力于建立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懂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更要狠抓问题中具体的平均数实际含义的理解。比如所谓“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指的是“这组同学的总身高”除以“这组总人数”所得的商;又如所谓“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指的是“这个敬老院老人的年龄总和”  相似文献   

10.
【教材反思】原通用教材中 ,“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 ,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 ,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总数÷份数=平均数” ,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这部分内容被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 ,这一变化促使我们对“平均数”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众所周知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反映研究对象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其统计性、代表性的特征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随机…  相似文献   

11.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就是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致的,只是较复杂了一些,多了一些条件,这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下面就谈谈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结合新课,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对于新课例3:育红小学五年级一班同学分两组在小工厂糊纸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9页。目的要求:1.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2.在教学中渗透“集合”等现代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通过“移多补少”的实际操作,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1.揭示课题,引起悬念。教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出平均数?这种问题在你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2.实际操作,引出概念。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玻璃杯放在讲台上,并在三个杯里分别放进2支、3支、7支彩色铅笔,边放边让学生默默数数。放好后,引导学生观察并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求平均数问题的教学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所谓求“平均数”就是把某一数量(即总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计算方法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其中总数量和份数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形成了“平均数应用题”的  相似文献   

14.
在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时,学生常常将两个部分(份数不同)平均数的和除以2,来求总体平均数.特别是“已知往返路程一样求往返平均速度”这类题,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情况更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错误解法进行剖析,让学生明确为什么错的道理,才能使学生以后不致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5.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要内容。通过期末复习,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的应用题。一、抓基础,强化数量关系 1.思考:什么叫平均数?要求平均数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平均数? 2.口头列式,并说出依据的数量关系。①一块8亩的麦田,共收麦子1600千克,平均每亩收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16.
复习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第44—49题。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会解答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过程:1.找一找下面各题的数和相对应的份数。  相似文献   

17.
教学片断: 在一节“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公开课中,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表格的题目。编号123456,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内容去填,可以下位自由讨论、调查。并求出它们平均数。  相似文献   

18.
一、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关系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结合基础知识教学 ,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 ,教学中必须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适当地渗透直觉思维 ,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两者的关系应是 :逻辑思维为主 ,渗透直觉思维 ,鼓励思维简缩 ,分析验证跟上。如教学“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在学生认识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 ,理解了“移多补少”的实质 ,掌握了“总数 /总份数=平均数”关系式后 ,让学生解答“…  相似文献   

19.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而总数不变,求所得的一份数是多少。其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教材按两个层次分别安排了简单的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简单类型时,应注意下面几点。一、依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20.
教材: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六册内容:应用题 P78(例5)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充分揭示求“平均数”的解答规律,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给下列各题补充适当的条件后再列出算式。1.菜场运来5筐青菜,( ),平均每筐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