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在资料室工作,经常读报,尤其爱读报纸的补白,也十分乐意为报纸写一些补白文章。纵观全国各地的报纸,新民晚报的补白最多,内容也比较丰富,古今中外、名人轶事、文体艺术、生活趣闻、情操礼仪等,无所不包,似可称为“报纸补白之首”。所谓“补白”,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即:“报刊上填补空白的短文”。为什么报纸需要补白,办报人乐于用它来调剂版面?我想,首先是报纸配上与新闻有关的补白,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扩大读者的视野;其次,补白能使读者在读报困乏时,换换“口味”,调剂精神。一篇集  相似文献   

2.
报纸有“补白”,杂志有“补白”,有些书也有“补白”。例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名作家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祝你家庭幸福》等,就有很多“补白”。“补白”可以是一篇短文,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组资料,可以是一节或几节名人语录,也可以是一张照片或一幅图画。“补白”不仅可以把版面补  相似文献   

3.
随着纸媒辉煌的一去不返,在同质媒体和电视、电影及网络新媒体的夹击下,报纸文艺副刊腹背受敌、面临险情,如何将危机演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副刊如何不被当做补白而是报纸赢得读者的软实力,值得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爱读书报的朋友,很少有不知道"补白大王"郑逸梅的。所谓"补白",就是填写报纸版面的空当。从前的报纸,铅字排版殊多不便,字数长短,锱铢必较,待版面大致拼成七巧板的样式,最后留下的空白,若有大小相称的一篇文字填入,那就天造地设,大功告成了。所以对编辑而言,大块头条的文章固然重要,精悍短小的文字也同样可喜。而郑逸梅先生最擅写的就是小品,据说以前编辑版面即将排好,将留下的一块空白告以字数,郑逸梅往往援笔立就,毫厘不爽。  相似文献   

5.
报纸副刊是对新闻版面的必要补充,其作用不仅是"补白"和娱乐,而是依靠散文随笔、诗歌杂文等文学样式,达到增长知识、涵养性情的目的.报纸副刊的主打篇目--杂文,则属于时政新闻与文艺手段结合最紧密的创作体裁.  相似文献   

6.
鲁晓霞 《新闻窗》2010,(4):72-72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脱胎于报纸的评论,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之后.电视人亦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引入编后语、本台评论等形式,其发挥的作用也仅是传统纸质媒体中评论、言论、社论的匕首和投怆的作用,所能达到的也只是中国画中的补白与点睛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报纸的副刊功能,由孕育时期副刊性文字的补白到创立初期的消闲娱乐、关注现实,再到辛亥革命前后政治宣传和消闲娱乐的二元化,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嬗  相似文献   

8.
不要乱转版     
报纸登载较长的消息或文章时,常常因为原来安排的地方搁不下,需要转版。有的人以为,转下去的部分,放在哪里都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把它作为填空、补白来安排,随便处理。我看到有个省级报纸在登载党中央新选出来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会议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科技学术期刊的补白不能"白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福满 《编辑学报》2007,19(2):147-147
科技学术期刊的补白不仅成为版式设计的手段,而且是编辑立言、编辑服务的方式之一[1],高质量的补白会成为读者的必读内容.为了了解补白的质量状况,笔者调查了国内162种科技学术期刊(其中88种为高校学报),其中44种没有设置补白,这里面34种刊物上都有超过1/3版的空白,而在设置了补白的刊物中,不少补白内容选择太随意,补白设置也缺少章法,以致补白几乎是"白补".以下就此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0.
营造"透气"的视觉空间——美国报纸版面留白技巧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版式设计中,版面留白历来是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众所周知,相对于传统报纸而言,只有补白而绝无留白一说.传统报纸由于版面少,无版面规模可言,为了尽可能多放稿件,无不把版面排得密不透风,甚至规定了每个版的稿件条数.  相似文献   

11.
戈缨 《新闻传播》2005,(5):52-52
报纸专刊,要讲求知识性、服务性和实用性,但同时还应加强它的新闻性。专版为什么也要有新闻性呢?首先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的规律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报纸计划订阅的规定,报纸订阅也走向市场。这就要求报纸真正受读者欢迎,卖得出去才行;而新鲜的东西总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报纸的专版在这种形势下就必然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增强新闻性。第二,它是新闻事业特别是报业发展的需求。一张报纸能不能受读者欢迎,除了新闻版面吸引人之外,报纸的专版也成为重要因素。唱重头戏的专版就不能再是过去的“补白”版面,而应有新闻走近,以拉近读者的阅读视线。第三,  相似文献   

12.
补白已成为学术期刊填充空白的常用方法,对补白的研究也成为学术期刊研究中的一个关注点,但其中存在着对补白的类型划分混乱等问题。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对中国学术期刊补白的实践及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副刊的名字     
副刊原是新闻版面的一种“补白”,是边角料,可是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版面,并且有许多报纸因副刊的名气而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像《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文汇报》的“笔会”副刊、《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等,这些副刊的名气与它们的报名的辉煌相得益彰,从而与报纸  相似文献   

14.
申沁宇 《传媒观察》2014,(10):56-57
正"副刊"是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而产生的一种特别的文化传播载体。在中国,它经历了从十九世纪初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上的一些文艺性文字,到最早的报纸副刊《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报》诞生,再到如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色报纸副刊;从可有可无的报纸"补白"到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演变过程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是促使  相似文献   

15.
袁丽霞  陈雯  黄明睿 《编辑学报》2014,26(6):550-552
为了解动物科技类期刊篇尾空白处理现状,选取66种畜牧兽医、水产类科技期刊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接转补白特别是顺码转接是动物科技类期刊中主要的补白方式,但也存在接转补白太随意、版式设计不够精细等问题;核心类科技期刊版面空白较多,版面浪费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结合工作经验和调查现状,提出做好补白工作的注意事项和建议,为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版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应重视补白的校对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期刊的补白,能起到充分利用版面、增加信息量、活跃版面的作用.因此,很多期刊都设有补白.但是,如果不重视补白的校对质量,不但达不到补白的目的,而且还影响期刊的质量.笔者曾调查了10种科技期刊的补白,发现除2种期刊校对质量较好外,其余8种期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校对错误.有一种期刊在一期内有3处补白,其差错率竟达1.2%,这种补白不但没有起到补白的作用,而且在读者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正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揭晓,从近两年获奖版面分析来看,除了内容丰富、主题重大、编排独特外,版面恰到好处的留白也是一大亮点。在版式设计中,版面留白历来是颇具争议的话题。传统办报时期,只有补白而绝无留白一说。那时的报纸由于版面少,无版面规模可言,为了尽可能多放稿件,无不把版面排得密不透风;版式设计上强调题文横排竖排兼有,内文互相穿插咬合,  相似文献   

18.
副刊,是“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早年的副刊常常是版面补白的“混编”和随报赠送的“附张”,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有固定名称的版面。从鲁迅先生为北京《晨报》副刊起名,到约定俗成,经过7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报纸副刊走势已呈现新的格局、无论是其内涵或者是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拓展。 近年来,报纸越办越多,报业竞争愈演愈烈,读者在琳琅满目的报纸中,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在新时期,报纸副刊究竟该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呢? 找准定位争取读者 副刊要争取读者,必须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所谓市场定…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前的报纸副刊自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文报纸《申报》于1872年开创第一年,即“以词章补白”,引发了以后的报纸副刊。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设副刊《消闲报》;1900《中国日报》辟副刊《鼓吹录》,此后,一般的报纸都腾出固定版面设置文艺副刊,文艺副刊成为报纸不可或缺的一翼。以“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为例,稍作展开。1916年《晨钟报》创刊于北京.1918年底改组为《晨报》。创刊伊始,既固定在第七版刊载文艺作品,但无副刊称号,1919年2月,宣布改革第七版,倾向于新文化运动,李大钊曾参与工作…  相似文献   

20.
周朋良 《青年记者》2006,(16):86-87
从“图文并茂”到“读图时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报纸的办报观念是版面的“图文并茂”。其运用图片的出发点,基本上是建立在“配合、补白、调节和美化”的基础上。在这种观念统领下,编辑在编排版面时,看到版面上只有文字,而无图片,灰蒙蒙的显得呆板,担心引不起读者读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