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吕释之并不曾击"三秦"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吕释之)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中华书局修订本,以下引《史记》文皆同此)按,上文"击三秦",《汉书·外戚恩泽侯者表》改作"击秦",准此,则"三秦"的"三"字衍.  相似文献   

2.
正劉關張之貌劉備之貌,《三國志·蜀志》稱其"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元至治新刊《三國志平話》增"龍準鳳目,禹背湯肩",不知何故,乃略其"顧自見其耳"一句。《後漢書·呂布傳》記布臨誅詈備爲"大耳兒",則備耳之大足徵也。帝王貴相,人所艷稱,想《平話》蓋偶遺之耳。至羅貫中《三國志傳》,則不忘書其"兩耳垂肩",且益以"面如冠玉,唇若塗硃"八字,而刪去"禹背湯肩"四字,當以其不知所云也。"龍準鳳目"  相似文献   

3.
正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  相似文献   

4.
"福"字浅谈     
马福贞 《寻根》2007,(4):54-55
在林林总总的汉字中,中国人最喜欢的是一个"福"字。"福"字的释义颇多。《老子》"福兮祸之所伏", 与祸相对。《左传·庄公十年》:  相似文献   

5.
丰家骅 《寻根》2010,(1):81-83
<正>读《史记》、《汉书》,常看到官员的俸禄有"秩万石"、"秩二千石"、"秩八百石",对这个"石"字,有不少《史》、《汉》注本比较轻忽,一般都不加注。《辞源》里的"石"字有多种义项,作量词用时,一是容  相似文献   

6.
楚怀王的名字,在《诅楚文》中叫"熊相",而在《史记》中叫做"熊槐"。郭沫若先生认为,"相"和"槐"分别是楚怀王的名和字。本文赞同此看法,并在梳理夏商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相"、"槐"二字出处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喻建十 《世界文化》2012,(3):59-61,58
为山水画者,当以五代、北宋诸家为旨归。其间佳构,多呈磅礴恢宏、静谧超然之境界。或曰此为"无我之境"。此无我,非真无我,乃舍个人即时性之小我,得具历时性之大我也。自汉儒董仲舒为"天人合一"立论,后人多趋从之,为画者尤喜此语。  相似文献   

8.
胡钁(1840-1910),字菊邻,浙江石门人。1905年,他应友人杨见心之请刻的"硬黄一卷写兰亭",边款中的文字与图像结合为一体,堪称佳作。印文"硬黄一卷写兰亭",出自陆游《山居戏题》中"硬黄一卷学兰亭"句,改了一字。兰亭,指《兰亭集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文人好友聚会,行修禊之礼。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6,(2)
正"腊"的先字"腊"字,繁体为"腊"。远古时期,腊是一种祭礼。先人习在冬季将尽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是为"猎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后来,每年农历十二月被定为"腊月",即如《礼记·月令》所记:"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故而,"猎祭"遂更称"腊祭"。这也是"猎"字与"腊"字相通的原因。《风俗通》里就说:"腊,猎也。"可见,"腊"源于"猎",即"猎"字在先,"腊"字后出。还有个"昔"字,也是"腊"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道士的陆西星,虽然反复强调《庄子》乃《老子》之注疏与竺西之贝典,但实际上,《南华真经副墨》既不是纯粹的"以道解庄",也不是"以佛解庄",亦不是"佛道并释",而是三教融通意旨的真正践行,并给后来的解庄者在思路与意旨上以不同维度的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四川通史》,历时4年,重修面世,此乃四川史坛之盛事!《四川通史》说的是历史。历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述兴衰之替、明治理之道的学问。"历史的发展像自然的发展一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中《引书》一篇的字词考释和文句断读问题提出了八条补正意见,包括简十的"累足指,上摇之"当断读为"累足,指上,摇之";简一三等处的""应读为"俛";简一四的"穷视"当读为"弓视",又其中的"踵"字当改隶作"蹱",读为"踵";简一六的"臬栗"当改作"枭栗";简一八的"啮"当读为"胁";简二四的"虎引"当改作"柜引",读为"倨引";简二六"后挥肩上左右"一句中,"左右"后应补"挥之"二字,整句话也应断读为"后挥肩上,左右【挥之】"。  相似文献   

13.
张干 《华夏文化》2021,(1):29-30
《静女》诗"彤管"所指何物,诸家分歧颇多.对"彤管"之解释计有九说,皆有不足之处."彤管"当训作"彤莞",为初生之香蒲.此种训释不仅合于《静女》对"彤管"的描述,亦与诗歌的整体语境相符.  相似文献   

14.
清华简《摄命》的"亡承朕鄉"之"鄉",不当理解为有"过去"义的"往""昔",而实当读为鄉祭、鄉祀之鄉(享)。"朕鄉"实即"朕享",所谓"亡承朕鄉"就是周王在册命之始语带忧患地说他无以承受社稷之重,以凸显册命伯摄的必要性。由《摄命》的"亡承朕鄉",可知师询簋"亡承于先王鄉"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传统上,师询簋此处断句以"鄉"字属下,并读为"过去"义的"向",显然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舜崩何年     
张介立 《寻根》2000,(5):78-80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诸多纪年,研究舜帝生平者不乏其人。但因理解各异,干支推算间或有误,因之说法不一。笔者在肯定《五帝本纪》权威纪年的前提下,利用新的史料,采用新的方法,对舜崩之年作一探讨。一、舜享年百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这与《五帝本纪》记载的尧的纪年相同:“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相似文献   

16.
吴正格 《寻根》2012,(6):53-55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里,"酱"字写为"(嗜)".此字左边是"爿",指劈开的竹片或柴爿,取火用的;右边上方的"(夕)",不当"月"字认,而是"肉",《说文》里的"肉"字写为"(夕)";下方的"酉",也不是指地支时辰中的十七时至十九时,而是指"酒","酒,酉也"(汉·刘熙:《释名》).可见,最早的"酱"字是爿、肉、酒的三字合成.所以,解析"酱"字,得分别解析其中的爿、肉、酒.  相似文献   

17.
正"君子"意涵演变"君子"作为词语形成于先秦,甲骨文中尚未见到其单独成词的情形,商代晚期金文虽有"君"与"子"同铸一器之例,但并未成词。《尚书·无逸》所言"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以及《尚书·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此处皆指代统治阶层,文献所反映的年代在西周早期。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亦有出现"君子"的例子,比如交君子鼎"交君子肇乍宝鼎"(《集成》2572)、晋姜鼎"用康  相似文献   

18.
正《左传》昭公二十年有一段"晏婴论祝与诅"的材料:"齐侯疥,遂痁,期而不瘳。诸侯之宾问疾者多在……公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左传》传文中关于齐景公的记载一共35条,昭公二十年,"晏婴论祝与诅"是其中之一。本文选择这条传文来做解说,并且对"贤人、小人之言鬼神"的异同加以讨论。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昭公二十年,当齐景公之二十六年,景公在位一共五十八年,则这时正处于壮年。处于壮年的景公同时得了疥(疥疮)与痁(疟疾)  相似文献   

19.
《五年琱生簋》、《六年碉生簋》中■字應如何釋讀,學界目前仍未統一,本文檢討既有的說法後,認爲林澐主張此字爲睪聲字的看法較爲可信,井追一步認爲其在《五年簋》、《六年簋》中都讀爲"怿",用以表現說話者對所要執行的"令"具有内在的悦服,因而較高的行動力;至於《多父盤》中的■也應讀爲"怿",赞美多父能善事其父母。《中山王■壺》"天不斁其有怃,使得賢在良佐賈"一句,本文則認爲與當時的君臣理想有關,應能表現君的謙下以及對賢臣輔佐的期待。《二十三年單父鈹》中工師之名,當亦可釋爲从心从睪的"怿"。  相似文献   

20.
赵琪伟 《寻根》2010,(5):127-129
<正>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提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赠蒋炳南序》中说:"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