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困难,造成英语习得障碍的因素也很多,动机也是其一。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发现新疆高中哈萨克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以及影响学习动机因素。哈萨克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主要以工具性和内部动机为主,影响其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有三项:学习情境(学校,课程,班级,教师,课本等);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文化差异及英语焦虑。  相似文献   

2.
在线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在线英语学习效果,研究在线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问卷调查法是研究在线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的有效方法。七种在线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的结论和启示为:激发并维持绝大多数学生的内在兴趣动机;学习情境动机体现在英语课的质量和英语教师自身素质两个方面;无论出国与否,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鼓励学生增强责任意识;鼓励学生为自身发展目标而奋斗;学生对英语的信息媒介动机认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秦红 《继续教育》2007,21(7):20-22
本文就高职英语课程采用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从实验分析的结果来看,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能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合作精神,有效地解决了英语差生学习问题。  相似文献   

4.
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实证研究。调查发现:工具型动机是专科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其次是文化型动机,最后是情境型动机;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文化型学习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工具型和情境型学习动机上没有显著差异。在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及其与英语水平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重视英语文化特征、引入多元评价体系、重视情景因素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差生问题是教育领域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多年来教育家们不间断地从不同角度探讨解决措施。文章就英语教学 ,从动机角度入手 ,分析差生的特征 ,介绍英语学习动机类型 ,提出了转化英语学习差生的措施 ,以求有益于英语教学中的差生转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前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改革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得到明显提高和增强。  相似文献   

7.
差生问题是教育领域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多年来教育家们不间断地从不同角度探讨解决措施。文章就英语教学,从动机角度入手,分析差生的特征,介绍英语学习动机类型,提出了转化英语学习差生的措施,以求有益于英语教学中的差生转化。  相似文献   

8.
动机是学习的先行条件,事实表明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学习公共英语缺乏学习动机,文章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并对如何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心理学研究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六百余名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其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的变化。结果显示,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在"个人兴趣"、"出国"、"工作发展"、"学习成绩"、"学习氛围"等方面的动机变化中表现出既有持续稳定,又有不同变化的特点。研究结果将给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的改变和调整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英语是高等职业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如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就成了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差生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差生转化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自主学习是大规模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基本行为能力,学习动机是发起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本研究以英国开放大学Inge de Waard在Future Learn平台上针对学习者学习全过程开展的实验研究为背景,将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特点相融合进行分析,通过激励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完成在线学习的整个过程,为课程负责人、平台开发者以及学习者了解并提高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提供参照指标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MOOCs for learning the basics of programming have become popular among people with a diverse range of backgrounds, interests and learning contexts. Studies show that learners who enrol in MOOCs tend to have different motivation from learners in traditional courses, but it is not known how motivation differs for peopl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is study aims to describe how the motivational factors behind enrolment in programming MOOCs relate to learners’ characteristics. The data were gathered in the spring of 2017 with a motivation scale (FIEM) from 1,536 participants of the MOOC ‘About Programming’. Us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al factors between groups by gender, employment status and previous experiences in programming were found. Correlation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educational level, age and self-evaluated probability of completing the MOOC were also related to motivational factors. Different people are motivated by different factors, indicating that this knowledge could be used to design interesting and motivating programming MOOCs, which are relevant to learner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s.  相似文献   

13.
A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paradigm emphasises authenticity as a required condition for learning. However, the design of a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ultimately separate from learners’ real-life environments, it is inevitably challenging to make online learning authentic.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ims to propose an alternative way of conceptualizing online learning and its boundaries, based on a double-layered Community of Practice model as a means to facilitate authentically constructivist online learning. The model conceptualizes online learning as interlinked processes of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ization in multiple communities across online- and offline-“layers” of learners’ lives. The model guides online course designers in expanding the perceived boundaries of the course environments they design to include learners’ offline learning contexts. Instead of having an exclusive focus on providing learners with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opportunities within a non-authentic course environment, the model suggests helping learners to engage in more personalized social learning activities situated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The paper presents data from a series of case studies drawn from the author’s work that has examined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different kinds of online courses, unpacking and answering the central question of what authentically constructivist online learning looks like in each case. With a more holistic conceptualiz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which recognizes and supports online learners’ simultaneous presence acros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munities,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may be able to facilitate learners’ more authentically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4.
动机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个人因素,它直接关系着语言学习的效果和成败。本文从英语学习动机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出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对笔者所在高职院校的100名英语学习者展开调查研究,并分析总结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从而为今后英语学习动机衰竭因素及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了高职新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结果表明:(1)新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整体水平不高;(2)女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高于男生;女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动机以及对教师目的了解方面比男生好,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能力比男生强。(3)高分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高于低分组。高分者使用自我监控、自我管理等元认知策略的能力优于低分者。据此,提出了培养高职新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可知,利用学习干预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改善学习行为。基于此,文章利用滞后序列分析法,探究学习干预对高成就学习者、中成就学习者、低成就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影响及其学习行为序列差异,结果发现:学习干预对问题解决行为的影响最大,对协作行为的影响最小;中成就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序列受学习干预的影响最大;学习干预导致部分学习者层次发生改变,其中低成就学习者的成绩提升幅度最大。借鉴社会比较理论分析不同层次在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序列差异,旨在提供更有效的学习干预,以改善教学决策、提升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7.
以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第二课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第二课堂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模块的方式集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逼真的情景、有效的协作方式和教师的在线指导等,较好地把各种第二课堂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网络环境中不同媒体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影响,该研究使用眼动实验采集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测验其学习结果,分析所得实验数据,利用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分析不同媒体构成的网络课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点,比较不同媒体对学习者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影响,为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网络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为远程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立足于儿童二语习得和儿童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视角对来自北京城区的10位英语成绩优秀的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旨在探究外语环境中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因素和高水平儿童外语学习者的共性。研究发现影响儿童外语学习的宏观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有两个层面:(1)宏观层面:社会环境和家长教育理念对儿童英语语言接触的决定作用;(2)微观层面:语言接触中真实语言的系统输入和文化体验的长效性。其中,微观层面为高水平儿童外语学习者的共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动机理论框架,运用深度访谈法对5名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十年左右英语学习历程中的动机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动机变化轨迹存在"动态性特点"和"时间变异性",个体差异与共性并存;其动机变化受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是个体因素与社会情境不断互动与协商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