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社会是一个"公开展示的社会",也是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电视新闻、娱乐、电视剧、广告等话语形态在为社会消费提供展示的"舞台"的同时,电视话语也成为各种消费社会的"代言者".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动态的评估或判定,电视话语作为一种控制性的力量,观众在"消费"电视话语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作为消费者个体和群体的归属感,同时这种感觉也成为他们评估和判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标准,也正是在这样的建构与互动过程中强化了观众作为消费者应有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如奥运会、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电视凭借其独有的传播优势成为社会庆典与仪式的主力军.传播学者戴扬与卡茨曾提出"媒介事件"的概念对电视与重大事件的这种结合进行概括,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又可称之为"电视仪式",它们通过电视放大其震撼效果,传达的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仪式性的"神圣与敬畏",一般具有较重大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建构国家认同,便是其主要功能之一.电视仪式的功能:寻找失落的国家认同认同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一种忠诚和归属感.在人类众多认同中,国家认同是其中至为关键的一种,它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借此,人们得以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国家的发展.但是,国家认同的建立是极其漫长和困难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一个想象共同体的集体记忆,长期的集体居住,更需要民族独立过程中建立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3.
真实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然而由于摄像机出现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所以纪录片并不是纯粹的"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通过创作者本身的价值观念及审美理想的"过滤"后呈现的屏幕生活。这种"过滤"也就是一个取与舍的过程,并贯穿于纪录片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这里首先要给电视下一个定义:它的存在形式是大众传播媒介,但它的性质却是一种文化载体。失去了文化性,电视节目也就失去了观赏价值。笔者这么说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电视的功能作用与别种艺术的关系及与社会的关系所决定的。电视的产生是电子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又是以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视受众审美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这是韦弗给传播下的非常形象的定义。这种心灵的影响是由负载于媒介符号中的信息来实现的,但它决不是传者的单向发出和受者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在媒介与受众之间存在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电视媒介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范海诚 《今传媒》2011,(6):23-25
"媒介环境",也称"拟态环境"、"虚拟环境"、"信息环境",是处于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物",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在现今社会,这种媒介拟态环境更多是由大众媒体建构起来的,了解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拟态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选择的要素这个角度来探讨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人类一个最伟大的发明,也许就是继广播之后,发明了电视。从此,地球变小了,人与人更接近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但是,正因为电视是个“暴发户”——它历史短、发展快,因而也带着与生俱来的弱点——实践大于理论。作为电视文艺,它更是整个电视理论中的弱项。国际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博士(Dr.Wilbur Schramm)曾说:电视是二十胜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是否能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决定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因此,如何智慧地运用电视,将取决于我们对电视的深层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部电视纪录片,它本身的画面、解说、音乐、字幕、特技等共同表达的内容,是一个历史层面和现实层面的交融,无论是人物纪录片还是事件纪录片,片中所反映的人或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是与周围环境及历史的渊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主观地、随意地割断这种联系,那么所要反映的人或事就会使人感到不真实,甚至使人产生逆反心理。一部完整的电视纪录片一般都有历史层面和现实层面。在具体的纪录片中,如果历史层  相似文献   

9.
自八十年代电视在我国迅速普及以来,电视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具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但是纵观我国电视界近些年来的理论实践不难看出,人们更为关注的是作为娱乐的电视而不是大众传播的电视。比如关于电视文化、电视艺术、电视文学、电视纪实等多方面的理论探讨,广泛见诸各种电视论著,而关于电视传播学方面的理论文章则很难一见。如果说“电视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兼艺术”的话,那么这种状况显然反映了我国当前电视理论探讨中存在着较深的断层。它很容易将我们引入理论上的误区,即电视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娱乐的载体,而忽略了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第一属性。 就大众传播而言,它的实质和核心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这一定义对于作为大众传播的电视来说,也毫不例外。当然电视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其多姿多彩的节目形态确实为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审美愉悦,但电视艺术并不是电视与生俱来的。现在人们公认的世界电视诞生日是在1936年11月2日,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对一场盛大的歌舞进行正式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但是伴随着改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而改革的进程可以说就是在用政策不断修正制度的进程,这种修正实际上是在调整着人们的利益关系,最终体现为调整社会分层结构.近来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中国的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清华大学李强教授根据"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测量方法,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职业指标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的总体社会结构既不是"橄榄型",也不是"金字塔型",而是一个"倒丁字型"结构①,这样的社会结构由于底层群体太大,相比同样不理想的"金字塔型"结构,则社会更不稳定,更容易产生社会冲突.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电视作为当代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建构大众的"共同意识"方面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1.
电视作为一个传播载体走进了千家万户,它是传递信息、提供娱乐资讯的工具.而实现了电视和观众之间这种互动交流的不是"电视台"、"电视机"或抽象的电视节目,而是一群充满亲和力、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2.
电视是遭受批评最多的大众传媒。英国《泰晤士报》曾有文章抨击道:“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认为腐蚀人们的鸦片是电视而不是宗教。”《中国电视报》上有人撰文:《远离电视》……为什么电视会让人恨它到如此地步?这一切都来自于电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它虽然连结了世界,将地球缩小为一个“村”,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日益减少,甚至成为拆散家庭的分离器;它给了人类信息,却没有给人类以信息结构,使人们乐于接受而疏于思考;它的高投入使它为金钱而迎合一般受众文化品味而制作低劣产品…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过渡礼仪重要部分的"成人礼",是青少年进入成年的通过仪式,存在于世界上大多数文化群落中,但在历史更迭中多有失落,现代成人礼的重建过程体现了传统仪礼资源现代转型的一个缩影。湖南卫视于2009年以来,率先探索"电视成人礼",以期实现成人礼在媒介文化逻辑中的复归与再建构;电视成人礼的意义生产也为趋于同质化的电视文艺开辟了新的突围路向,凸显出隐性德育、身份赋权、国家在社会中、社会整合等系列命题,体现了电视传媒在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也提供了透视国家、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具体途径与媒介样本。  相似文献   

14.
以电视批评著称的李幸先生在《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一书的封底有一段话:“如果电视没有批评,不是因为它太霸道没人敢吭声,便是因为它太傻了没人搭理它。”笔者认为,电视如果缺乏正确的批评和批评方法,不是电视创作者“弱智”,就是电视批评者缺少自知之明。为促进电视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良性互动,重构其批评逻辑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电视批评内在逻辑的构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刻的文化内质分析而非简单的道德价值评判。“电视批评是一种文化选择,这是一个现实的电视实践问题。它具体表现在电视媒体宏观政策法规的调整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电视艺术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性进行美学意义的思考。审美文化是集中体现当代审美特征的范畴,而电视艺术又以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成为最适宜的建构审美文化内涵与使命的现实审美途径。电视艺术以视听一体的图像,使审美的内涵在当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它的情感兴发的力度更强也更直接,它的现实介入的深度更广也更强烈。因此,电视艺术比其他审美途径更适宜审美文化在建构层面上的深入发展。电视艺术应该以其艺术的完整性去突出文化的和人性的意义持存,通过图像引发惊奇,通过娱乐启发意义。电视艺术应该具有审美文化的全方位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电视纪实作品是那种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以对实地、当事方采访拍摄为基本手段,力求反映真实时间、真实空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兼有纪录、写实和纪实三种风格的电视作品。可以说,电视纪实作品这一类型包括了一切试图对这世界作“无限接近真实”描述的电视传播样式,它们不仅努力展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还不断探索对精神世界进行反映和传播,所以理应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工具。一、纪实作品的生存现状电视纪实作品应该是“无台不在”、广受重视的。但事实却是大多数观众并不清楚纪实作品到底是何物,不清楚它与自己生活的…  相似文献   

17.
屈涛 《新闻前哨》2005,(9):62-62
家长和社会人士特别担心电视的负面影响。其实,适当利用电视,会有较好的社会学习意义。在学习社会或群体习惯的过程中,电视等大众媒介参与了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塑造。电视等传媒为孩子提供了一幅现实生活的图画,帮助孩子构筑成一个“现实”和“完整”的世界。电视等媒介还为孩子提供社会规范或规则,孩子从中观察、感受和学习到共同信仰、传统生活方式、语言和生活规则等等,从而明确社会规范、角色和等级的利害关系,理解自己的地位和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青少年逐渐建立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  相似文献   

18.
现代广告中的两性隐性修辞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梅 《视听界》2002,(5):77-77
修辞批评是一个系统地探讨和阐释修辞行为的过程:采用新修辞学的定义.修辞不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种修辞,即不是“修辞手法”意义上的“修辞”,而是界定在运用话语和象征来达到某种目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研究对象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化现象:修辞批评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狭窄的、传统意义上的言语和演讲,而是一切化形式:它可以是各种大众传播形式,如电视、广告、公关;也可以是具体或抽象的化现象,如服装、建筑、习俗:  相似文献   

19.
栾轶玫 《视听界》2014,(2):125-125
前些天做了一个讲座,题目有点儿吓人且非常不讨喜——《电视之生与死?》,其实我一直是一个主张建设性的研究者,总体而言我更喜欢建构,但好的建构一定是建立在对情景的理性解构基础之上的。我谈“电视媒体之死”,不是以危言耸听的词藻成就标题党,而是希望包括我在内的广电人,能更清晰更前瞻地预测电视目前所处的位置,以及在未来媒介生态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姚志文 《今传媒》2016,(11):25-28
以身体奇观为中心架构电视故事,通过连续报道建构电视戏剧,这是电视报道恐怖事件的基本叙事范式.这种叙事范式是恐怖主义以身体暴力展示权力、以暴力冲突吸引社会关注的行为特征与电视媒体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媒介特征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