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沉重的爱     
橙橙 《家庭教育》2011,(7):52-52
从何时开始,曾经无忧无虑的他有了那么多秘密,常常一回家便关上他小房间的门,“砰”的一声,也似乎,对曾经无所不谈的父母关上了心门。为什么从那时起,孩子和父母不再无话不谈?为什么从那时起,孩子变得特别敏感叛逆?为什么从那时起,孩子开始有了许许多多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2005,(11):22-23
父母是最可能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天然的联系,因为时空的接触;父母也可能是最不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年龄的差距,因为立场的不同。于是孩子在遇到问题或犯错时,父母在问“为什么”的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是这样吧”的解释。所谓“对症下药”,如果父母根本不清楚孩子的“为什么”,又怎样去进行“怎么办”呢?那么蹲下来,做一次视角上的“小孩”,做一次养育的学习,与孩子共同体验一份成长吧——  相似文献   

3.
别小看两三岁的幼儿,他们知道“哭一下”就等于“可以买东西”,而孩子从小观察父母的消费行为,便会知道父母爱不爱花钱、花钱有没有计划。家庭生活中,父母让孩子衣食无忧,却容易忽略教育他对钱的态度。那么,孩子怎知钱为何物?怎知钱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朝阳老师: 您好!我女儿现在常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一会儿是“为什么不能到天空去踢球?”,一会儿又是“星星是从哪儿来的?”等等。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们父母该怎样对待孩子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5.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第一次”的不良行为,如“第一次”撒谎,“第一次”发脾气,“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时,就应十分重视,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加以纠正。孩子“第一次”撒谎有多种情况。有的是孩子分不清幻想与现实,而把幻想当成了现实,无意间撒了谎。这种情况,当父母讲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加以正面引导之后,孩子便能很快地改正。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做错了事,为了使自己避免受罚,便用撒谎来应付大人。如果“第一次”撒谎得逞,孩子尝到了甜头,以后便会用撒谎来应付被动局面,渐渐便养成撒谎的…  相似文献   

6.
在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家长咨询关于孩子赖床的问题。孩子赖床似乎不是多大的问题,但这其实反映了他们对现实人生的生存体验和应对的一种方式。因此,对孩子的赖床行为也需要给予真切的认识。有人问,当父母纠正孩子赖床行为的时候,自己也会偶尔赖上一次两次的,那为什么父母的眼睛总是盯着孩子呢?举个例子就可以明白:孩子出生的头几个月,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有二十个小时左右处于睡眠状态,看着躺在床上的小宝宝,年轻的父母不仅不会“教育”孩子不要贪恋床、早睡早起,反而由衷地喜欢看孩子睡熟的小脸蛋,如若有人吵醒了孩子,父母们大多…  相似文献   

7.
孩子任性行为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父母亲教养态度的不当。管教孩子时,必须维持一贯的作风,贯彻原则不能动摇。如果孩子重复犯错,就应受批评,假如父母再次原谅了他,那如何使孩子学到教训、成龙成凤呢?当孩子有求于父母时,父母勉为其难地答应:“只允许这一次,下不为例。”或“好吧,好吧,但下次不准。”这种对孩子让步的情形,特别会使孩子变得任性。虽然父母说“只这一次”,但可能不久他们又会像这次一样,或者明天也会像今天这样,如此,想使孩子确实遵守规定的事,就比较困难了。因此,绝不能轻易让步于孩子。一般来说,父母所规定的事,孩子们很少…  相似文献   

8.
“太阳公公为什么起得这样早?”“太阳公公要睡觉吗?”“地球每天在转动,人怎么不会摔下去?”……幼儿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时,会经常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亲昵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孩子希望探求人生和世界的奥秘、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的愿望。对于孩子喋喋不休的提问,家长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家长总是一门心思干自己的事,听到孩子的提问就干脆回绝:“你话不要多。”“去去去,烦死了。”或者打发他去问别人,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罗嗦。”有的家长因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就厌烦地说:“你问这么多干什么?”也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是敷衍了  相似文献   

9.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批评孩子时,为什么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认错?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很可能出在父母的态度以及批评孩子的方式和时机上,作为父母如果能注意做到如下几点,相信孩子通常是会接受批评的。  相似文献   

10.
孩子发“人来疯”是指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故意在客人面前闹来闹去,或给父母提出各种要求,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发“人来疯”呢?一是为了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吸引大家的注意有些孩子发“人来疯”是因为客人来了,父母只顾与客人谈话,把他放在一边,孩子当然会不高兴,为了吸引家长和客人对自己的注意,他就有可能故意做出许多行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和存在。二是因为客人在时提出一些要求,父母不好拒绝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管教过严,当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比平常温和些,也不轻易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这样,孩子就觉得特别“自由”了,得意志…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储蓄金钱不如‘储蓄’健康,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此言极是。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很重要的方面是指人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和化解能力强不强,有没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换句话说,就是“抗挫力”够不够,不够就要多“储蓄”一些。这是一种看不见的“防害教育”。为什么有的孩子遇到困难便会一蹶不振呢?为什么有的孩子受到批评或遇到挫折就会哭泣或离家出走呢?因为这些孩子缺少“抗挫力”。至今仍然有不少孩子处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六一”式的溺爱之中,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抗挫力”的关注。事业…  相似文献   

12.
浅议家长怎样与孩子友好相处黄智华薛芳孩子经过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后,渐渐由家庭走入社会时,便对一切充满好奇,随时都有可能问“为什么”。这时,父母如果仍停留在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上,那就不能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了,父母要注意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随着孩子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好任性的孩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任性住往发生在家里,对象多为父母。在幼儿园里,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任性的儿童。幼儿为什么会出现任性呢?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①对孩子过分溺爱。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无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②对孩子管束过严。孩子的任性,常常反映了他们对父母严厉管束的不满。③对孩子的态度不当。有的父母对  相似文献   

14.
孩子的好奇心,往往带有探索性。好奇心是智慧的曙光,是兴趣的基础,是聪明的萌芽,父母应该给予理解和保护。好奇心的表现之一是好问,这足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要耐心地,尽量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给予回答。有的问题,父母也不懂,这时千万不能说:“给你讲你也不懂。”或者说:“以后老师会告诉你。”更不能想当然胡诌。正确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查字典,  相似文献   

15.
刚刚入学的孩子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生活中遇到的不明白的问题特别多.在学校里不好意思问老师,只好回家问父母。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太阳为会么是红色的”、“我从哪里来”、“爸爸为什么不生孩子”……有时问题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似的。并且有的问题离奇古怪,连父母也想不到,更无从回答,往往被问住了。有的父母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也信口开河,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孩子的家教问题上,很多人认为家长过多灌输经验和好恶,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持相反态度。为什么有些父母喜欢将自己的经验与好恶大量灌输给孩子呢?  相似文献   

17.
在同伴交往中,孩子有时会在未经大人许可的情况下便把家里的东西送给了小同伴。发现这种情况后,有的父母往往对孩子大肆责备,甚至逼着孩子去要回物品,有的父母却持无所谓的态度。前一种做法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后一种态度会使孩子误以为得到了大人的默许而不知错,于是愈演愈烈。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父母发现孩子未经大人同意私下把家中的东西送人,应该冷静地了解情况,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对孩子进  相似文献   

18.
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为一时冲动,可是您是否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说慌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打,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相似文献   

19.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这样说:“越来越不知道这孩子在想什么,你问他,他也懒得告诉你。”实际上,孩子并不愿意封闭自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家长不正确的交流方式阻碍了孩子与自己的沟通。 父母与孩子能否沟通,取决于家长的态度是否正确。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家长,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反之,若一开口便是  相似文献   

20.
据瑞典的一位心理学家对一个六岁零三个月的孩子十个月的跟踪调查,在三百多天里,这个孩子光提出的非普通性问题,就达一千一百二十五个,平均每天将近四个。孩子每天都要给父母、兄长、好友出难题。在正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往往以极其随便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发问,甚至用“别瞎问”、“说你也不懂”呵斥他们。还有的父母竟然不耐烦地用自己胡诌八扯的假话去搪塞孩子的提问。高尔基在《论新与旧》一文中指出:“对于儿童的问题,如果只回答说:‘等一会,大起来就会懂’——这等于打消儿童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