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长得很丑的女性,同学们都不喜欢她,谁也不愿意和她在一起玩或学习。她每天都很沉默,只是坐在座位上看书。  相似文献   

2.
杜林 《辽宁教育》2010,(1):29-30
小洁是个乖巧的女孩,可是她从不在众人面前讲话,也不参加集体活动。在课堂上,她也不肯举手回答问题。偶尔被我提问,也总是结结巴巴的,几句话没说完就成了关公脸,急切盼着我尽快让她坐下。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其他同学做游戏,她却远远地站着、瞧着,一副漠然置之的表情。  相似文献   

3.
有个女孩,既不可爱也不温柔,更不出众。她的脑子里装的永远是别人猜不透想不明白的东西,时常充满稀奇古怪的幻想,幻想大自然,幻想走进大自然,变成一只热爱自由、热爱周围一切的小蝴蝶,自由飞翔,自由停靠,自由或远或近……很小的时候,她就喜欢美丽的花、可爱的草,尤其喜欢那泥土的芬芳。在地上的时候,她总爱闭上眼睛,因为这样她就可以通过幻想看到一座座美丽高大的山。那被白云缭绕的山峰,使她顿时产生一种超然的感觉;通过幻想还可以看到被骄阳吻过后,幸福欢快的小河,它们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让她的心情特别愉快。于是她就有…  相似文献   

4.
陈立 《学前教育》2008,(7):34-35
嘉嘉刚刚3岁,与同年龄的小班幼儿相比,她更显天真、幼稚、活泼,做事或玩起来也是没轻没重、愣头愣脑的。她喜欢谁,就不管不顾地往人身上扑,全然不管你是否接受这种过分热情的方式;幼儿园养的小兔,她会“大胆”地拉着兔子尾巴使劲住后拽.还笑哈哈的,小朋友吃惊的大声喊叫和小兔子痛苦的挣扎她都好像没听见一样。老师出来制止并给她讲道理.她似乎也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学参考》2004,(5):38-38
去年12月底我和太太分手,你可以想像,我的1月过得有多糟。我接受了因离异而引起情绪混乱的治疗课程,并要求我的治疗师给我一些帮助我展开新生的建议。我不知道她是否会同意,或纵然她同意了,我也不知道她会给我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6.
班里的吴小文上课特别爱说话。她不仅利用老师转身板书的机会和同桌聊天说小话,而且就是老师讲课时,她也在下面偷闲摸空地来个幽默笑话或脑筋急转弯什么的。有时她声音太大高过老师,闹得周围同学也听不安稳课。吴小文似乎有一肚子讲不完的话,但如果指名提问,她站起来又嗫嚅着像个哑巴。这让我很恼火,语文老师三番五次地找我诉苦,搭班的小科老师更是经常向我告状。看着几个老师气得课都上不下去了,身为班主任的我心急如焚。  相似文献   

7.
可可是寄宿班年龄较小的孩子,她不爱说,不爱笑,见到生人或不熟悉的人就把脸扭过去,低着头。平时不愿意和老师、小朋友交往,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玩。可可在家中是独生女,父母很重视对她的教育,但做法很偏激。在可可很小的时候,如果做错了事,父母就逼她承认错误,不然就不理睬她,让她站在一边,直到认错为止。对她背不下来的诗,做不出来的手工,父母不是干预式的帮助就是指责式的批评。当父母向老师询问情况时,也总是问:“还行吗?跟得上吗?”从父母那里,就对她没有信心,可可自然缺乏自信心。来到寄宿班后,因年龄小,在集体生活…  相似文献   

8.
褚军 《陕西教育》2005,(1):24-25
女儿九岁了,正处在开始懂事的年龄,放学回来不愿在家里呆,如果不施加压力,没一次是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吃完了饭,碗一推,就百事不管,或看电视,或玩其他玩具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独立”性也开始冒头了,对我们的高压教育开始出现了叛逆苗头,我和丈夫都很着急,心想这样下去,不但驯服不了她,反而会促使她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和逆反心理,把她引向反面,于是,我和丈夫反复商量,终于找到了“民主监督”的这剂良药。  相似文献   

9.
一直记得那位母亲的低泣声。 那是一次家教咨询中发生的事情。这位母亲先是谈起了她对儿子的失望。她说儿子不好好学习,写作业总是马虎,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被老师留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离了婚,一直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日子。她说儿子是她惟一的希望了,为了孩子的成长,她几乎放弃了一切:单位里组织集体旅游,她不去;同事们下班以后去娱乐,她也不女伴约她去健身,她还是不去;就连单位里要求的学习,她也常常借故逃脱。总之,为了孩子的成长,她可怕的礼物 ——孙老师说几乎封闭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她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杜红妮 《教育艺术》2006,(1):39-39,42
读《李萍:我在幸福中》一文(见《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4日第四版),我是流着泪看完的,真的好感动。文中的李萍老师是四川省成都七中的一名政治老师,活得快乐幸福、真实而有个性,她不牺牲自己但成全了无数孩子,成全孩子的同时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是一个真正的老师。“她在奉献,但她不做泪干而灭的蜡烛,也不做丝尽即死的春蚕;她也想耀眼,但她不追求‘最光辉’;她不仅浇灌别人,她也要做花朵,也要体会成艮,也渴望阳光雨露;她没有含辛茹苦,但她痴心不改。”(摘自作者采访后记)  相似文献   

11.
心事解答     
卢静 《广西教育》2007,(9C):14-15
我的同桌是个情绪多变的人,说不上她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会生气。跟她坐在一起,压力真的很大,做事说话都要看她的脸色,万一说了什么不合她的话,她可以几天不理你,也不说原因,我不敢问她,也不敢说她不好,因为她既不接受,也不会改正。不过,要是她情绪好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就好得很。你说,我该怎么对待同桌才好!  相似文献   

12.
初一上学期时,我班有个女同学,上课就发呆,不做小动作。也不与别人说话。她的眼神告诉我,她不愿意被老师注意到,更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提问。有时真被提问到了,她也是羞羞答答地站着,低头不语。看着她那难为情的样子,我也只好请她坐下。心想这孩子太胆小,太腼腆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姑姑语录     
我姑姑说话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我告诉她有点像周作人他们的。她照例说她不懂得这些,也不感到兴趣——因为她不喜欢文人,所以处处需要撇清。可是有一次她也这样说了:“我简直一天到晚的发出冲淡之气来!”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疯子     
姥姥家的楼下住着一个精神不健康的人,大家都叫她疯子。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疯的,也不知道她为什么疯。  相似文献   

16.
曾经有位同事很优秀,素质也很全面,她上课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富有激情,所以老师们私下都赞誉她为“激情玫瑰”。然而,她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情绪不太稳定,开心时抱着学生跳呀蹦呀,跟学生亲密无间,可是生气发火,那也是地动山摇,声音高亢凌厉,学生人人胆战心惊,正襟危坐,深怕一不留神会牵连到自己--这个老师在批评别人时看到有同学没认真听,常常会迁怒到他身上。所以,一开始这个班级学生喜欢她不得了,家长也都纷纷表扬这个老师优秀热情,然而时日久了,激情消退,美好的印象逐渐被她的缺点所遮盖,学生和家长越来越感觉老师太凶了,让成绩好的孩子都感到害怕,常挨批评的学生就更是畏之如虎,原来喜欢她的同学也渐渐不太敢与她接近了,他们私下说:“老师反复无常,他们不知道她心里想什么,不敢跟她多交往。”她也很失落,因为围在她周围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她意识到学生不喜欢她了。  相似文献   

17.
明天 《家庭教育》2007,(7S):72-74
为什么妻子会控制或者依赖丈夫? 原来她童年时没有得到爱的满足,她那储存爱的箱子是不充实、甚至是空的。而当她长大成人,为人妻、为人父母时,便会通过控制或者依赖某些事或人来填充“箱子”的空。这样不仅会影响夫妻感情,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她叫傻子。其实我也不知道她真名叫什么,大概是个毫无特色的张三李四之类的名字。大家都叫她傻子,于是我也跟着叫。不过她真是个傻子,从二年级起分数就永远只有个位数,上课时突然发出怪叫,偶尔跑出教室都是常有的事。不知道什么缘故能让她来到这所小学。  相似文献   

19.
<正>各位同学,你们好!今天莉莉同学来到小雨姐姐会客厅,让她来说说自己的烦恼吧!莉莉:是这样的,我的好朋友乐乐经常借我的东西,刚开始她用完了会及时还给我,但后来总不记得归还,提醒了她,她也不当回事。有时候不经过我的同意她还擅自使用我的文具,为此我也很烦恼。借给她吧,她总不及时还给我;  相似文献   

20.
我有一个同事,人长得美,口才也好。单身女子出行,时常受到一些男子的骚扰,有些女子吓得不敢说话,只顾低头走路。她不,她说她从来也不怯他们,她不会比那些男子少说一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