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本书是安徽博物院“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展览的配套图书,分为“琴之序曲”“一方雅室琴以正心”“庭园风华琴同道合”“山水苍茫琴我归一”四部分,共收录80余件古琴主题文物的照片、尺寸、解析等信息,并以文物为注脚,讲述古琴的起源、形制、音色、减字谱、流派等基础知识和孔子学琴、一弦琴、无弦琴、伯牙子期知音情等历史典故,以及琴与士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抚琴修身、听琴、雅集、携琴访友等内容。此外,附录部分还收录了5篇学术文章,帮助读者深化对古琴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古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孕育出古琴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宋代时期,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文人、僧人因在古琴上有共同的审美追求而交往密切,尤其出现了儒佛相容的现象,为琴僧师传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对北宋琴僧师传体系的琴乐传习进行研究,以期为古代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古琴音乐文化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无论是古琴的音乐演奏、文化的建构或者是琴学思想的传播在宋代都得到了空前发展。本文对宋代古琴音乐的发展之路、古琴和皇室以及士大夫的关系以及北宋方外琴人进行了分析,并对《琴史》作出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4.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1):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期,古琴的审美价值取向却与现代不同.本文从文化历史背景更替的角度略论这一时期古琴文化功能和审美角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元代散曲中的古琴文化内涵与前代文学作品相比,具有新变性。首先是古琴治世之音的消亡与圣人之器定位的缺失;其次是风流士子与“琴挑”“知音”遇合下渐变为表现风月的工具;最后,元代散曲作家有意回避陶渊明的“无弦琴”意象,而多选择其“乐琴书以消忧”的语意表达,集中表现愤世思想。从整体来看,元散曲作品对先代古琴文化内涵有继承有回避,同时也有发展,古琴艺术也因此更加趋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我在《苏东坡与陶渊明的无弦琴》一文中,阐明了苏武继承发展了古琴与隐逸有着密切关系的方面,把陶渊明无弦琴的境界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本文想着重阐明苏东坡对古琴与雅俗之乐的看法。琴被儒家视为“圣庙之乐”而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重视。在白居易和欧阳修的诗文里有一些根据儒教思想视古琴为王化之乐、雅正乐器的代表的视点o。他们严格地把古琴与“郑卫之声”——琵琶、古筝等俗乐区别开来。这种思想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所普遍信仰。苏武的诗文里也找得到受欧阳修影响的痕迹:“见见儿女语,思想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此退…  相似文献   

7.
岭南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宝贵遗产。在高度都市化的珠三角地区,岭南古琴文化空间具有与当代社会生活异质而又并置存在的独特性,体现出当代古琴传承人和爱好者们个人和团体的经济能力、政治地位、社会号召力,是当代都市的"异质空间",体现了岭南琴人的行为、经验、心理状况、集体记忆。这种作为文化记忆场所的"异质空间"具有特定的生成条件。根据古琴文化与文化生态条件的相关程度进行区分,具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生态条件的整合即构成了古琴的"文化生态壁龛",它超越了实体空间的范畴,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心理内涵:岭南琴人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洞见;士人的审美品位、风度与道德情操;相关的古琴文化知识。对古琴文化进行活态传承保护的空间基础就是建设岭南古琴文化生态壁龛,使文化形态、审美内涵、空间整合、社会生活条件和群体关系等文化要素得以有机地组织起来,这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艺术在当代保护、传承的生态依据,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生存、发展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张永刚  单辉 《兰台世界》2016,(1):124-125
梅庵琴派兴起民国,经历代传人设帐授琴,逐渐广布大江南北,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古琴流派。镇江梦溪琴社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为梅庵琴派分社,历近30年,成为弘扬镇江文化的一张名片。2010年3月,镇江古琴艺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证书,其传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故宫博物院"金漆花鸟琴"为清宫旧藏古琴,与其它传世古琴不同,它的漆地表面有用金粉和颜料描绘的龙纹、花鸟、山石等纹饰,琴上龙纹图案,琴侧的花菱纹,琴面和琴背的花卉等,均与传统中国漆器上的纹饰存在明显差别,具有日本纹饰的显著特征。从髹漆工艺看,琴上纹饰和花鸟图案,创作技法上采用日本平莳绘、高莳绘、色粉莳绘等不同莳绘的髹漆技法。考察日本古琴发展及中日贸易关系,江户时代(1603—1867年)后期,古琴在日本颇为流行,并一度在日本成为一种时尚,古琴文化的发展在日本达到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张"金漆花鸟琴",具有江户时期日本莳绘漆器的艺术风格,应该就是受中国古琴在日本盛行风气影响的产物,它是日本江户时期制作的莳绘工艺品,而后流入中国,并为宫廷所收藏。此琴进入清宫的时间,当在乾隆末期前后。  相似文献   

10.
琴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泛的乐器之一,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直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存世的古琴图像和古琴实物资料可以为证。就目前所知,相关图像分别见于孙吴朱然墓漆盘、佛爷庙湾西晋墓彩画砖、南昌东晋墓彩画漆器、顾恺之《斫琴图》、邓县学庄彩画砖、南京西善桥刘宋墓模印砖画、丹阳萧齐三陵模印砖画、大同北魏宋绍祖墓石椁内壁彩绘画、巩县北魏石窟寺造像、杨子华《校书图》等;实物则有日本正仓院藏金银平文琴等,均具很高的参考价值;另有一些存疑图像、伪作之器及学界误释者,亦有助于澄清史实,推进古琴历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11.
故宫博物院"金漆花鸟琴"为清宫旧藏古琴,与其它传世古琴不同,它的漆地表面有用金粉和颜料描绘的龙纹、花鸟、山石等纹饰,琴上龙纹图案,琴侧的花菱纹,琴面和琴背的花卉等,均与传统中国漆器上的纹饰存在明显差别,具有日本纹饰的显著特征。从髹漆工艺看,琴上纹饰和花鸟图案,创作技法上采用日本平莳绘、高莳绘、色粉莳绘等不同莳绘的髹漆技法。考察日本古琴发展及中日贸易关系,江户时代(1603—1867年)后期,古琴在日本颇为流行,并一度在日本成为一种时尚,古琴文化的发展在日本达到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张"金漆花鸟琴",具有江户时期日本莳绘漆器的艺术风格,应该就是受中国古琴在日本盛行风气影响的产物,它是日本江户时期制作的莳绘工艺品,而后流入中国,并为宫廷所收藏。此琴进入清宫的时间,当在乾隆末期前后。  相似文献   

12.
一头长发,一张素琴,一曲“流水”。 80版的何子珺弹古琴的历史已有十来年。十多年前,云南弹古琴的人不多,学古琴的人也很少,痴迷古琴的何子珺拜在云南古琴名师金治中先生门下学琴,在金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弹琴小有成绩。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附录阮元《四库未收书目题要·琴操二卷提要》云:“隋唐两志有孔衍《琴操》一卷”,误,《隋书经籍志》作“《琴操》三卷,孔衍撰”,《旧唐书经籍志》作“《琴操》三卷,孔衍撰”,宋本《新唐书艺文志》作“孔衍《琴操》二卷”,殿本《新唐书艺文志》作“孔衍《琴操》一卷”.提要又言此《琴操》二卷即陈振孙所见一卷本,亦误.玆辨析订正.  相似文献   

14.
夏娱 《兰台世界》2016,(5):125-127
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在古琴漫长的嬗递史中,尤其是文化史中,琴不仅只是一个音乐乐器,经数千年历史衍变,它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象,尤其受到上层文人贵族的喜爱.它是教化工具、精神伴侣、文化象征等.古琴与历朝历代的政治思潮变革紧密交织,尤其在宋代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宋代琴文化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历朝基础上传承并创新的结果,也是与本朝政治思想运动交织的结果,因此古琴的发展与文人阶层相互交织,本文从琴文化与宋代思想政治的关系以及琴文学尤其是琴诗入手,关注琴文化在两宋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2):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20,(4):12-13
汉代楚调相和歌中曾有《长门怨》曲名,其琴谱最早见于清代《梅庵琴谱》。后人以汉代司马相如名篇《长门赋》之意为琴曲内容,谱曲《长门怨》。《琴谱正律》《琴学摘要》《琴学管见》《枕经葄史山房杂抄》均有记载《长门怨》这一古琴曲,用高音滑奏和泛音交替抒发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雨水侵寒的日子,想听一个后宫的故事。只有凄婉的爱情夹杂着无望的期许。  相似文献   

17.
茅迪 《大观周刊》2011,(47):82-82
《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代表作品,深入细致的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现理论。该书反映的音乐思想,对器乐演奏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之东方、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在这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学》则是目前研究的较新成果。本书上编“中国传统艺术流变”力图在概括各个艺术门类史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描绘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总体历程,以史为主、史中有论,始终坚持将中国传统艺术放置于中华文化史的大背影下来阐释。中编“中国传统艺术概论”通过创作论、鉴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士大夫们所修“四艺”:琴、棋、书、画,是他们在经、史、子、集之外的一点人生闲趣。由南京凤凰读书俱乐部开卷工作室编辑的《人生丛书.人生四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以琴、棋、书、画为主题,汇集了文人学士与此有关的妙文佳作,展现了华夏古典精神文明中这一有机组成部分的艺文佳趣。该书系由金陵书衣坊装帧设计。《弦外琴心》《弦外琴心》是“人生四艺(全四册)”中的第一本。首辑“琴韵悠远”从明朝清朝的名家谈与琴相关的掌故说起。其中徐渭《友琴生说》篇描写一陆君“视琴犹人”,其琴声可以让鼠从穴中出来,蹲在桌几下…  相似文献   

20.
肖静 《出版参考》2009,(23):21-21
“很早以前我就想写一本关于中国古琴的书。上世纪6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书,学中文、学古琴,那两年的经历改变了我的生活。”瑞典作家、汉学家林西莉(塞西莉亚&#183;林德奎斯特)日前在京讲述了她与中国、与古琴的缘分。曾因《汉字王国》而为中国读者所知的她,又在三联书店推出近作《古琴》中文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