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被誉为现代保守主义圣经的《法国革命论》中,柏克采用与启蒙思想完全对立的思想设计,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攻击以及对启蒙哲学抽象权利观的批判,展示了其具有鲜明特色的保守主义权利观。柏克不否认人有自然权利,但否认公民社会中人的自然权利。柏克强调公民社会中人的伙伴关系以及权利继承关系的“自然”与神圣性。柏克的权利观是一种保守主义的等级权利观,是反映贵族利益的特权观。柏克的权利理论是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辩护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埃德蒙·柏克是18世纪英国政治家,在晚年见证了法国大革命那段改变世界的政治进程。面对以理性为基础的革命理念向英国蔓延,柏克作出激烈回应。从柏克的思想看,审慎是反对法国大革命所持观念的基石。实际上,柏克并未准确给出审慎的定义。从柏克的言词看,审慎似乎包含了西方四枢德的全部内涵,它是在认识到世界不完美性之上的实践观念,也是对付美国革命、英国议会改革、法国大革命的应急之需,柏克的审慎思想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作为政治实践的核心原则,把审慎放在首要位置对中国未来改革而言将会是一种政治福祉。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因素在英国对大革命法国的干涉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从意识形态出发,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价值准则对法国革命及其理论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极大地加深了英国政界对法国革命的忧虑;法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暴力和流血,“博爱法令”的颁布,促使了对法战争的爆发。反法战争开始后,英国政府又把摧毁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作为对法战争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英国对法战争初期对意识形态因素的强调,开了世界近现代史上“意识形态之战”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刘文博 《文教资料》2011,(22):92-94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不是对法国大革命那段历史本身的记述,而是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研究,在书中托克维尔叙述了自己对法国大革命从爆发的原因、革命的性质到革命结果给法国带来的影响等方面的看法。关于法国大革命,作为历史学家的托克维尔有他自成一家的看法,但是身为政治家的他不免会受到出身及其阶级地位的限制,所以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处处流露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重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论法国》一书中 ,约瑟夫·德·梅斯特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国大革命观。梅斯特从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 ,以“神意”来解释法国大革命 ,强调大革命是神意对法国的严惩和重塑法国的手段。同时 ,他还力图证明法兰西共和国的无效的旧制度下君主制的良好 ,以此为波旁王朝的复辟提供理论基础。对梅斯特法国大革命观的探讨 ,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梅斯特的政治思想 ,也可以为我们全面评价法国大革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论法国》一书中,约瑟夫·德·梅斯特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国大革命观。梅斯特从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神意”来解释法国大革命,强调大革命是神意对法国的严惩和重塑法国的手段。同时,他还力图证明法兰西共和国的无效的旧制度下君主制的良好,以此为波旁王朝的复壁提供理论基础。对梅斯特法国大革命观的探讨,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梅斯特的政治思想,也可以为我们全面评价法国大革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拿破仑法典》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民法典,其历史背景是:统一法国民法的需要与欧洲法典化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产物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需要;法兰西民族文化与革命激进主义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关于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教材中只讲了一句话:“北美的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上教材在编排上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放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的第二章第五节(背景中也未提到北美的独立战争的影响),第六节才讲到《美国的建立》,所以学生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很容易忽略这一点。具体了解美国的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北美的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呢?第一,美国革命的爆发和胜利,加速了欧洲人民革命…  相似文献   

9.
周培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3):67-71,119
新古典主义只是一种美学思想和意识形态,它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联系是比较紧密的,是顺应大革命形式的客观意识形态的产物。但并不应该这样就冠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最典型的代表画家达维特在大革命期间的作品《荷拉斯三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处决儿子的布鲁图斯》、《马拉之死》、《网球馆的宣誓》,确实带有革命色彩,鼓动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发展。但随后在拿破仑帝国时期的《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拿破仑一世的加冕典礼》、《颁受老鹰旗帜)等则是为拿破仑歌功颂德而画,隶属于政治上的历史肖像画,已不能成功的表达一个革命时代精神了;后期流亡布鲁塞尔所作的《战神马尔斯被维纳斯与美惠三女神解除武装》中,战神已放松警戒——革命性彻底消失了,只依据达维特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表现出来的革命性而称其为“革命的古典主义画家”是片面的,他只是一个著名的肖像画家和历史画家。  相似文献   

10.
法国大革命为何如此剧烈?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专著中,托克维尔给出了如下一些极具启发性的答案:启蒙思想家的作用,政治革命与宗教革命同时进行的后果,旧制度对人民进行了革命的教育,与大革命的目的有关,法兰西民族性格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夏,中国法国史研究会、法国法中文化历史交流协会联手邀请上海地区大中学教师作以考察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欧洲之旅,先后参观法国、意大利、梵蒂冈和摩纳哥,笔者有幸偕行。同行者均习人文科学,其中半数是历史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路见闻颇丰,谨择与法国大革命相关者略记一二。发生在1789-1815年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国人民的骄傲。在史学界,从当年的制宪议会成员安托万·巴纳夫著的《法国革命引论》在大革命的第四个年头,即1792年问世以来,这场革命就成为历久不衰的研究课题。19世纪的法国历史学家阿列克西·托克维尔在其名著《旧…  相似文献   

12.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详细论述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并深刻反思了法国大革命对旧制度的彻底否定和完全抛弃所带来的结果。近年来引发世界关注的阿拉伯之春在某种程度上与法国大革命有相似之处,思考法国大革命和阿拉伯大变局的前因后果以及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98年,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法国大革命史才开始卷入中国政治斗争的漩涡。当时正在进行革命运动的中国人民,常以各国革命为借鉴,其中包括吸取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这种以法国大革命为师的情况,在中国文坛上也有所表现,当时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很注意利用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进行文艺创作。柳亚子在1904年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中,提出要积极编演以外国史事  相似文献   

14.
王欣然 《考试周刊》2009,(45):21-23
狄更斯著作《双城记》一经问世,便因其对法国大革命的细致刻画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历史视角把握该部小说.剖析作品与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史实巨作《法国大革命》问的联系,比较大革命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作者自身所处社会的异同,以此探讨小说描绘的法国大革命以及双城的真实性,并借此分析小说家狄更斯独特的革命观。  相似文献   

15.
引言 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仅仅五年,夏多布里昂就动笔写作比较古希腊革命与这场现代大革命的专著,他对《爱弥儿》①的评介简厄得仅两句话,其间的逻辑关联却令人咂舌:一部教育论著竟然会引领一场改变全球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的大革命.谈教育的书真的能有如此能量?如果夏多布里昂的说法不错,我们就得问,卢梭写作《爱弥儿》有自觉且明确的革命意图吗?如果的确有,他又是怎样以论教育的方式实现这一意图的呢?  相似文献   

16.
在法国大革命中,其领导人的言论带有扩张领土的意愿。并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其根源在于以前的自然疆界论和当时盛行的世界主义思潮:而其结果则是给法国大革命带来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文本为分析对象,从不同的维度来理解托克维尔在此书中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法国大革命会发生在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度,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法国革命成为一场激烈甚至是激进的革命,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理解托克维尔对法国革命历史的分析,以及对法兰西民族命运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勒庞的《革命心理学》虽然揭示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各种群体心理的革命行为,但从革命概念、革命领导者、革命受众、革命原因等多方面来看,其论述都是单向度的,可以说是单向度的革命,这与勒庞所处的时代及其对时代的认知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法国大革命被神话的外衣下有极其丑陋的一面,路易十六--这位无辜地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牺牲品的法国国王,曾经为化解国家财政危机而励精图治,为支持法国大革命而拥护君主立宪,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法国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这样一位国王,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其写作的背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作者狄更斯阐释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的最好的工具。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而这一切都是围绕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展开的.本文作者着重分析了三类人物的代表:封建贵族代表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革命群众的代表伐石太太及理想人物--卡尔登和梅尼特.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够帮助读者对于《双城记》思想的准确把握,并能从中得到我们对于现世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