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田星 《今日中学生》2012,(27):34-36
田星开场白:爱情是美好的。可是爱情是理想、情操、观念、事业等诸多因素融合的结晶。由此可见,初中生的爱情,都不具备这些条件,因而,是盲目的,往往会导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塌糊涂。因此,面对"早恋"导致的各种烦恼和后果,不纠结,学会放下,才能回到快乐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朝代怎么更迭,在爱情婚姻观上,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理想始终贯穿在整个历史长廊中。到了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这一理想就更突出地表现在人们的爱情理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上。"情"与"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而封建礼教下的爱情和婚姻也往往是尖锐  相似文献   

3.
岳成龙 《文教资料》2014,(15):10-11
李商隐与仓央嘉措的爱情诗歌是民族文学的精华,他们在诗中表现出的对爱情的真挚坚贞,对爱情中求不得与爱别离之苦的缺失性体验,对爱情的哲理升华和意象中的爱情表达,皆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显现与同而不同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有理想是必要的,但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而抛家舍业、离亲叛众就显得十分可笑。慕容复就是这么一个人,为了所谓的理想,硬是将喜欢自己的人推给别人。在他的爱情观念中,只要能服务于复国大业理想的爱情就是好的爱情。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贾平凹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作家创作观念的变化发展对人物爱情类型的设置起着重要的作用。贾平凹早期创作在"文以载道"的理论影响下为社会代言,表现的是符合男权需求的纯真爱情,后随着创作观念的变化转向为表现呼应男性需求的欲望爱情。深入的文化探索使作家诊断出爱情的"病相",其实质是为了爱彻底的奉献,以致失去自我并无视他人的自我。贾平凹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怪胎意象隐喻着其文化探索的尴尬结果。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给家庭伦理注入了更新更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现代家庭矛盾甚至危机的产生。家庭观念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市场观念2对家庭道德价值标准的冲击、性道德观念的变化、非道德观念对婚姻的冲击以及现代夫妻之间感情交往的弱化,都影响到现代家庭的裂变,道德调透是调节现代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家庭变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要求现代家族要以爱情作为婚浓物基础,增强姻家庭道德观念,提高夫妻平等相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关怀是理想爱情的基础,理解是理想爱情的条件,责任是理想爱情的保障,尊重是理想爱情的主导。  相似文献   

8.
理想和信念是与人的认识活动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人们通常认为它们只同理性认识相联系,实际上它们是既同理性认识相联系,又同非理性认识相联系。经过理性思考而形成的理想、信念是理性的;未经过理性思考而盲目接受的理想、信念就是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9.
民间美术始于原始巫术,生成于人类蒙昧时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原始母体。民间美术长期以来相伴是地鬼神观念、使役于宗教和封建迷信。它通过艺术形象的描绘,表达对不可知的神灵精神的敬畏与祈求,也借助天国境界寄托某种理想观念,或借助神灵驱邪扼鬼,更有利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描绘歌颂祥和美满的生活及劳动与爱情。其间亦有不少警喻劝世的充满人情味的作品。民间美术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它的人本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初期小说开始勇敢跨越小说的爱情写作的"禁区",并随时代变迁呈现出差异性书写,从简单抽象的概念化走向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将从封建观念与经济条件束缚同美好婚恋理想的磨合,城乡户籍制度规约下感情的两难选择,对古典式爱情婚姻的向往和追求与爱国主义情结融合以及以青年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古今中外永恒的话题,往往社会受众更愿意接受有圆满结局的爱情故事,可是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禁锢了爱人双方的身心,他们很难携手一生。北村的小说《周渔的喊叫》打破了传统的小说书写圆满爱情结局的模式,尝试质问当爱情遭遇生活,到底理想的恋情与现实的生活能否完美结合这样任何人都可能碰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生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将人生问题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从而可为教育提供理想的构想。一个时代的人生哲学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往往首先从宏观层面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而教师的人生哲学作为个性的体现,则更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更直接、更持久。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的词是公认的绝唱。他的诗也具有高超的技艺,更能表现他的思想。他的诗歌主要表达了他的仕途观念和爱情观念。  相似文献   

14.
论池莉作品中的女性婚恋历程及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以"新写实主义"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通女性的成长轨迹,尤其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念对传统意识、心理、生活的影响。她们都经历了从最初对爱情的憧憬、婚姻的向往的虚幻时期,爱情理想和现实婚姻的矛盾冲突后的失落,最终在经历种种矛盾、挣扎后,逐渐理性、成熟起来,破茧成蝶,完成自我的蜕变。作者通过对现代女性婚恋的真实写照,显示出现代女性意识心理的改变过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主题呈现不同风格的同时,表现出大体相同的文化趋向,主要在爱情、家庭以及人文关怀三个方面,表现出女性作家的文化趣味和人生关怀“五四”以来女性作家以父子对立模式表现青年一代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其目的并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更在于通过爱情叙述一个社会化的故事,达到批判封建主义礼教的目的;不同的家庭观念也表现出作家的文化差异和审美趋向;女性文学的人文关怀,是对题材领域的超越,也是对女性意识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从《傲慢与偏见》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了四起截然不同的婚姻,体现了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念,并由此反映出作家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及婚姻理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力图通过《伤逝〉,去理解与反思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启蒙与爱情。涓生的观念式启蒙让自己感到虚空,让子君耗尽了自己的生命。涓生与子君是启蒙与爱情相结合的关系模式,观念上的启蒙、爱人的理想形象互相激发动力,这种高度理想化的爱情遭遇现实生活后,也会造成更大的虚空感。  相似文献   

18.
才子佳人小说讴歌士子和淑女之间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和世俗伦理所要求的爱情往往形成对比,具体表现在父母开明、婚姻以情为本、情与才色并举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爱情对世俗伦理的冲击,折射出人们对理想爱情和美满婚姻的期盼.  相似文献   

19.
在《红楼梦》众多的爱情故事中,宝黛爱情是"儿女真情"的典范,也是作者理想爱情的体现。与中国古代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无论是从爱情的产生、爱情的品质还是爱情的结局上来说,《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都显示出了超越前人的深度、高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他推崇一见钏情的爱情模式;反对爱情中含有功利性目的;主张在爱情生活中要宽容,因为嫉妒往往会招致灾祸;认为人们应当遵守“爱情秩序”,反对人们越轨。但作为一个艺复兴时代的人主义,尽管莎士比亚思想中有较多的进步成分,却没能最终突破门第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