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流行的时尚模特文化,在消费资本的掌控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规置下,更多呈现出"虐恋之美"和"物化之美"的强制性、功利性审美价值取向,对中国整体文化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应在美学与时尚模特文化之间探索建立一种必要的张力关系,全方位构建引领时尚模特文化健康发展的人文性美学导向,以努力开掘其在对人体审美的解放以及对审美民主化的促进方面的时代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与"自动化"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推动文学的发展,使作品产生审美感染力.二者的张力主要体现在:张力的语言场,即符号与所指的不同一性、前期待视野与当下文本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审美心理与文本间形成内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张力’就是指诗歌意义的外延款广度和内涵深浅度。从英美新批评的"张力"论出发,分析余秀华诗歌《我爱你》中由比喻形成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简要的历史、现实、审美的考察,探索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或不乏审美的矛盾协调关系,说明和谐总要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张力"论源自新批评对诗歌美学特征的分析。该论自提出之后迅速发展为现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但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文本实体特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张力美学"作为中国古诗词重要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主题张力,意象组合张力,意义空白张力,互文张力等张力结构。该特征决定了译者在翻译古诗词中应该采取"张力优先"和"语境顺应"策略,在译文中再现或重构原文的"张力美学"结构。  相似文献   

6.
曾辉 《文教资料》2012,(17):6-7
平淡之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最高美学理想。"平淡"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理论上真正成熟的标志,是苏轼对"平淡"内涵的深刻阐释。苏轼阐述了"平淡"的审美内涵,并且把平淡与人生境界结合起来,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索,从而使平淡诗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张力。平淡诗美的审美张力表现为"平淡"而"有味"、"似淡而实美"。  相似文献   

7.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人格上表现出一种“狂颠”的特征,其狂颠人格经历了一个由“人”之狂颠到“仙”之狂颠的演变过程。这一人格的演变是王重阳自觉的宗教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王重阳审美人格的形成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王重阳实现了从与现实社会相对立到对现实社会的超越.达到了与道合一的自由逍遥的审美人生境界。通过王重阳“狂颠”人格与魏晋名士“狂放”人格的比较,可以看出宗教实践对于审美人格建构的独特意义及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前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对这个命题的内在逻辑和学理阐释上存在显著疏漏,即未能全面认清其中隐含的四个缺陷:其一,该命题所借用的康德哲学美学意义上的自律性、超功利性的"审美"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审美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功用相龃龉;其二,该命题把"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定义的立论前提和合法基础,忽视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丰富复杂性和内涵张力;其三,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除了折射和反映外,还有疏离甚至对抗的关系,该命题不能完整揭示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其四,由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该命题应是个历史范畴,不是一个普遍性命题,不能用来定义文学本质,忽视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和文学形式与社会历史、体制话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力"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东西,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阅读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意境,激活语言"张力";利用"矛盾",拉伸叙事"张力";补充"空白",生成角色"张力"。只有有效利用生成的"张力"引导学生细读、感知、揣摩,才能读出文章的情致与意蕴,读出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最终获得真实的个性化体验。  相似文献   

10.
在《李娃传》研究中,学界对诸如李娃的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意蕴、结局与主题的关系等问题尚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依据张力理论,从人物自身、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及审美意蕴四方面分析了《李娃传》独特的张力美。正是由于人物、主题、审美中截然不同的旋律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使《李娃传》有了巨大的接受张力,也使读者获得了多层的心理体验、价值判断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呼兰河传》,不仅以散文化的笔调展开叙述,在审美意象的选取组合与描摹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作者描绘着"豆腐"、"白兔"、"小白牙"这看似杂乱,实则构成有机联系的"白色审美意象组合",并将其凸显于呼兰河城黑色的土地之上,进而增强了文本张力及其背后的现实张力与读者冲击力。  相似文献   

12.
广告设计可以借助艺术表现的张力,审美的创造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告信息融于艺术形式中,以感性具体的形式进行着审美性传播,这就是广告设计中的"艺术体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篮球比赛中颠投技术产生的原因,从生物力学角度和"兴奋灶形成"特点分析了颠投技术产生的原理,指出了"明星影响"和"腿部力量下降"是产生颠投技术的直接原因.阐明了颠投技术具有缩短时间、节省体力、变化自然的优点,以及出手点低这一缺点.要掌握并运用好颠投技术,必须掌握投篮手法、选好瞄准点和增大球在空中的飞行弧度.  相似文献   

14.
以认知隐喻学理论为基础,从隐喻工作机制入手,本文主要讨论隐喻与话语张力的关系、影响话语张力的因素和话语张力的消长盈虚,探析隐喻对话语张力的建构方法、途径和作用。隐喻总是能够以最简练的方式表达最丰满的话语意义,从而扩大话语的理解评价与审美的空间,取得最佳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艺审美超越的意识形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审美超越现象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存在。艺意识形态理论与艺审美超越现象的张力关系构成了艺发展的当代课题。艺审美超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策略。意识形态策略表现在行为模式,认本结构的反作用,语言形式和艺生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蜀道在历代史书中一直是指"京都长安或洛阳入蜀的道路","张力"在英美新批评看来是"冲突中见稳定"的诗歌结构模式。蜀道诗文的审美魅力在于:"汉三颂"文体写作中张力的存在,引发了现代学者们对于历史事实的求证。"蜀道难"与"蜀道易"的建构与解构,在历史时空中构成了此消彼长的张力,折射了时代变迁和人生变故,令我们惊叹文化符号的无限意义。蜀道抒怀诗中的那种拯救与逍遥构成的张力,使我们更加体会到,蜀道因其独特山川和历史遗存,可以为不同的人提供精神家园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比喻辞格具有极强的审美性,比喻辞格的四元素对其审美张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拟出了数学函数公式,论述了四元素对审美张力的影响,并对其逐个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数学美浅探     
"乐学"教育与美育紧密相连,课程美育呼唤数学关的出现.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数学美是科学美的一部分,它有"创造""真""善"的内容,有美的形式,有审美主体"张力形式"和"同形同构"的审美特点.这一观点打开了数学课程美的奥秘之门.  相似文献   

19.
一、阅读张力的定义张力,原来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相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后来逐渐被引入哲学范畴,主要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和落差。那么怎样理解阅读张力呢?我们可以给"阅读张力"下这样的定义:它是指被解释者(文本)与解释者(学生)之间形成的包括语言结构、人生阅历、审美层次与精神人格等方  相似文献   

20.
有真正意义的讨论出发点应该是现实的显现方式对现实的建构作用.现实主义对"真实性"或"非虚构性"的美学追求,与塑造这一生活的具有审美积极性的主体之间不同的张力关系,必然导致现实主义形式的扭曲和变形,进而生成不同的意义.本文以<檀香刑>和<沧浪之水>为例,说明当下的文本对现实显现的两种基本模式实现了对意义的放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