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教学应该是一种启迪智慧、循循善诱、心灵交流的过程,它是一门艺术。武侠小说中的至高境界是"大道无痕",我想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教学无痕"吧。让我们在名师的教学中品味"教学无痕,精彩有痕",让无痕的教学演绎精彩。  相似文献   

2.
张彬 《教师》2010,(27):13-13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就会感受到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应该有味无痕、有心无痕、有师无痕、有爱无痕。  相似文献   

3.
教学无痕是指将教学置于无痕的状态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痕的教学才是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对最高境界一词,许多人望而生畏,对于许多老师来说,那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其实仔细想来,也并非是不能达到的。  相似文献   

4.
张彬 《教师》2010,(24)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就会感受到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应该有味无痕、有心无痕、有师无痕、有爱无痕.  相似文献   

5.
吴洪华 《师道》2011,(9):44-45
教学是一种启迪感化、心灵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而无痕教学恰能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通过问接、暗示等方式给学生以教育。教学无痕、情智共生是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6.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内心“乐”与“忧”的一次挣扎,学生只有回归文学现场,深入走进创作主体,才能真正领会多重际遇下的复杂情感。教学实践中顺应学情,无痕推进此篇,为学生搭建可以操作的三个教学支架:抓闲笔,理背景,比类文,可以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思维,真正让学生从学习走向“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这两句话实际上指出了教育工作的一种最高境界即无痕教育,这是一种基于相信学生性本善、学生具有道德生长能力的教育,它弱化说教、灌输,而是以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真实情境为教育载体,通过环境熏陶、榜样示范引领、对话沟通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心道德生长的需求,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观念,产生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行为。这种基于学生内生长力的无痕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教育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1]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如此,它不应该是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而应该由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无痕”渗透。那么,如何做到“无痕教育”呢?笔者在写作和中学语文教法课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做法:一、结合教学,教育…  相似文献   

9.
朱红雁 《教师》2012,(18):12-13
德育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历史与社会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老师巧妙地调制,能使德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绝不显山露水,在无痕的意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策划,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引发心灵共鸣。本文将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何追求无痕德育的一些感悟与同行们分享。  相似文献   

10.
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让教育向无痕状态发展,这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形式,更是我们追寻的一种教学境界。本文从无痕教育来构建和谐课堂进行了一些探索。目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无痕教育的方式、方法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11.
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让教育向无痕状态发展,这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形式,更是我们追寻的一种教学境界。本文从无痕教育来构建和谐课堂进行了一些探索。目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无痕教育的方式、方法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12.
教育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如此,它不应该是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而应该由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无痕”渗透。那么,如何做到“无痕教育”呢?笔者在写作和中学语文教法课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3.
“教育无痕”旨在“淡化教育痕迹”,反对枯燥说教、呆板灌输、居高临下等教育方式,力求在自然的状态下,让教育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无痕”是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推崇。  相似文献   

14.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无痕教学,其意义是不要让孩子们觉得你在教他们什么,而让孩子们在与老师、同学、文本互动的过程中去接受新知、启发心智。  相似文献   

15.
在2005年《奠基中国》的晚会上,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张思明有一番精辟的语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只有倾注真实情感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也早有教诲:“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最有效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让孩子浑然不觉他是在受教育。”确实,语文教学“功夫在诗外”,如果我们能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中,体会武学中“无招胜有招”的课堂境界,那将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不懈的追求。本文试从…  相似文献   

16.
董良 《江西教育》2014,(3):16-17
有幸参加由特级教师徐斌主持的省级课题“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探索与追求,参与课题的研讨和资料搜集工作,可谓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值得珍惜。在“数学无痕教育”课题的引领下,除了近距离地欣赏和领悟徐老师“追寻数学无痕教育”的教学主张之外,更让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数学无痕教育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课题的实施,使得“无痕”从德育领域延伸拓展至学科领域,让数学教育在理性、严谨之余,更赋予其诗意灵动和一份浓郁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7.
杜黎明 《教师》2013,(8):40-41
"不露痕迹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无痕"的课堂中,我们看不到矫揉造作的牵引,我们领略的是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品味的是"匠心独具"的谋划。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多花时间,多下工夫,多舍精力,"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语),达到无痕而教的教育境界,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所说的:"教学无痕,而教师的用心处处有痕。"本文通过《百分数的认识》这一实例,从三方面阐述了对"无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董良 《江西教育》2014,(8):16-17
有幸参加由特级教师徐斌主持的省级课题“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探索与追求,参与课题的研讨和资料搜集工作,可谓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值得珍惜.在“数学无痕教育”课题的引领下,除了近距离地欣赏和领悟徐老师“追寻数学无痕教育”的教学主张之外,更让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数学无痕教育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课题的实施,使得“无痕”从德育领域延伸拓展至学科领域,让数学教育在理性、严谨之余,更赋予其诗意灵动和一份浓郁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时代呼唤德育,学校德育该如何应对?本文进行"无痕"德育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课堂设计在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关注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一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让德育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的无痕境界。  相似文献   

20.
"无痕德育"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的境界,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