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间派(或谓中间势力或谓中间集团),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代表各民主党派和开明绅士以及地方实力派。中间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处于以共产党领导的工农与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顽固派之间,其基本队伍相当广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抗战中,我们党采取了争取中间派的政策,实践表明,这个政策是完全正确,卓著成效的。它对维持国共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坚持国内团结,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探讨抗战时期我们党对中间派的政策及实践活动,对巩固和加强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以抗战为由,推行本党主义专制文化,从文化政策、出版法规等国家权力层面对文学生产做出了"规定""训诫",强力干涉文学生产秩序,导致不少抗日小说陷入僵化的叙事模式,其文学流弊还造成今天抗战影视文学想象力的空虚。  相似文献   

3.
抗战前夕,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逐渐由妥协退让转向抗日御(?)。国民党在处理华北事变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成为这一转变的起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迫使国民党史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从而成为其对日政策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标志;七七事变后,国民党终于走上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抗战道路。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主导的庞大的敌伪产业的经济接收,为国民党党营事业的大力筹办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历史契机。国民党以领导抗战损失惨重为由,将所接收的部分敌伪资产,转化为国民党党有的党营事业。以此为基础,国民党党营文化事业得以迅速膨胀;党营经济事业的基础得以迅速奠定。对敌伪资产的战后接收,成为国民党党营事业建立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积极地开展统战工作,动员和团结了各方面的进步力量,领导和推动了桂林抗日文化运动的开展,使桂林成为全国抗日文化运动的中心,被誉为“文化城”,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1937年,卢沟桥事变掀起了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开启了全民族的抗战.但是,国民党依然实行其一党独大专政的政策,特别是这个时期在文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专制.不仅不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而且还遏制了进步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香港与大陆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大陆的全面抗战爆发后,香港一方面成为海外抗战物资进入大陆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香港同胞也积极投入祖国大陆的抗战斗争之中。与此同时,大陆各种爱国进步力量也在香港开辟了抗战的第二通道。  相似文献   

8.
从政治和文化方面论述桂林抗战文化的几个独特之处: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桂系没有反;当第二次反共高潮时,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仍在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国统区的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革命和进步文化为主导的、并占领了桂林主要思想文化阵地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简称“工合”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一场经济救亡运动。它是在国际友好人士倡导下,在各种抗日进步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产生的。它对于组织人民大众、开展生产自救、克服经济困难、支援长期抗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抗战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曾有“经济国防线”之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江西的特种教育,本是国民党用来对苏区进行"文化围剿"的利器.抗战军兴后,在"抗战救亡"这一时代主题的感召下,特种教育的工作重心由"文化剿共"转变为"抗战救国",这一时期的特种教育对民众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政治动员,为抗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特种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对国民党政权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在国民党抗战问题上,提出“国民党抗战功劳最大,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国民党是积极抗战,不是消极抗战”,“正面战场是战略退却”等一系列美化国民党的言论,在实质上贬低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史论结合,以理服入,反驳错误言论,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向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香港与大陆一表带水,唇齿相依.大陆的全面抗战爆发后,香港一方面成为海外抗战物资进入大陆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香港同胞也积极投入祖国大陆的抗战斗争之中.与此同时,大陆各种爱国进步力量也在香港开辟了抗战的第二通道.  相似文献   

13.
守土抗战是阎锡山对日作战的一个突出特点,其形成的原因:一是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妨碍了阎的既得利益;二是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促使了阎的立场转变;三是传统文化的熏染增强了阎的民族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持久抗战局面下,国民党被迫实行战时农民总动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农民能够坚持并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国民党对农民所确定的动员理念、政策、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导致了与其愿望相悖的动员效果。本文拟对国民党的农民动员作深刻剖析,使人们认清国民党的阶级本质,从而印证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论略陈杏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国民党施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而言,国民政府制订和推行的一些适应抗战和大后方建设需要的有效的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促使教育在抗战期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为适应政治上强化独裁体制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90年代史学界研究中国国民党史的状况作了扼要的评述,特别是对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国民党的土地政策、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国民党统治在大陆失败的原因等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7.
抗战后期,为了补充军队兵员以及同中共争夺青年,国民党发动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国民党和三青团积极组织推动,国民政府订颁了一系列的政策办法,并成立了相关的征集、编练机构,保障了运动的顺利开展。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国民党征集了将近9万名知识青年,组建成一支拥有九个师编制的青年军。青年军官兵在抗战胜利后复员,但却成为维护国民党地方政治秩序的一股势力。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组建的第二期青年军,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在抗战时的教育策略是国民政府施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制订和推行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使得教育发出令时人骄傲的光辉,但为满足法西斯独裁体制的需要,国民党加强对中高等学校的控制,大力推行体现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教育政策,从而减弱了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今人留下很多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国民党终于放弃了“剿共”政策,实现了与中共的抗日合作。但抗战时期国民党的联共抗日政策却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一 1936年12月,西安发生了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对蒋介石的兵谏——“西安事变”。该  相似文献   

20.
全面抗战爆发后,安徽省成立动员委员会以发挥国共合作抗战职能,该会不仅派出各路工作团广泛发动民众参与抗战,还帮助组建了众多的民众抗日武装。1939年初,皖省主席廖磊陆续将此民众武装加以整编,纳入管理。原怀宁、望江一带的民众自卫力量被编为第五战区第九游击纵队,由进步人士云应霖出任司令。1940年1月李品仙主皖之后,卖力执行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屡兴破坏统一战线之举,加大打击进步力量,安徽动委会帮助桂系抗战虽委曲求全而不得。此际受桂系压制已久的第五战区第九游击纵队决定投奔新四军,并为之联络第五战区独立第三大队郝文波共同行动,殊料此事被郝氏夫妇出卖。1940年4月1日,第九游击纵队被迫仓促发动起义,旋即陷入桂系军队重重包围,起义失败。此事宣告原长江局影响下鄂豫皖地区国共合作抗战方式的结束,也是新四军在江北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新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