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外文坛     
正米沃什诗作首出中文完整版波兰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诗歌作品《米沃什诗集》(总四卷)日前面世。这是米沃什的诗歌作品在中文世界第一次以全貌呈现。该书由波兰语专家从波兰文直接翻译成中文,版本含金量十足。切斯瓦夫·米沃什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以无可匹敌的精确与优雅,定义了所属时代的悲剧与美。此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所收录诗歌跨度从1931年至2001年。这些诗作无论是描述他在波兰度过的少年时代、战乱中华沙的悲痛,  相似文献   

2.
朱颖 《文教资料》2009,(7):34-36
米沃什是一位波兰诗人,长年流亡海外,但即使流亡海外,他也仍心系祖国,坚持用波兰语写诗歌.他的诗歌质朴而有力量,充满着人文关怀和对苦难的悲悯,对恐怖的鞭笞.本文对米沃什的部分诗作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3.
[诗人简介] 切·米沃什(1911-2004),波兰最伟大的诗人,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远见的证人之一”.198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二战期间,他在华沙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编写了一本抗德诗集《无敌之歌》.1960年,他定居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教授,直至去世.  相似文献   

4.
波兰裔美籍诗人切.米沃什因其杰出的诗歌成就和巨大声誉,于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怀着平等、博大的胸怀进行诗歌创作,执著地表现大地的神奇与魅力,发掘自然潜藏的力量及对人们灵魂的启迪,展现了诗人的环境危机意识和批判社会的责任感。米沃什的诗歌体现了卓越的写作技艺和思想内涵,他追求对自然美好价值的勾勒、对于融入大地的渴望以及恬静的叙事风格,传达其诗歌创作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5.
偶遇□米沃什我们黎明时驾着马车穿过冰封的田野。一只红色的翅膀自黑暗中升起。突然一只野兔从道路上跑过。我们中的一个用手指点着它。已经很久了。今天他们已不在人世,那只野兔,那个做手势的人。哦,我的爱人,它们在哪里,它们将去哪里那挥动的手,一连串动作,砂石的沙沙声。我这样问并非出于悲伤,而是感到惶惑。(张曙光译)切斯瓦夫·米沃什,波兰诗人、作家,1929年开始诗歌创作,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冰冻时代的诗篇》。198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导读】这首诗写得格外质朴,但很奇怪,这种质朴却通向了一种神奇。米沃什曾如此表述过对诗歌…  相似文献   

6.
他,衣着讲究、英俊潇洒、热爱祖国,流亡他乡。他,才华洋溢、薄命早逝,身殁异域,心归故土。西元1830年11月1日,当波兰的革命风暴即将爆发之前。正值二十年华的钢琴诗人萧邦,在他的父母与师友期盼下,带着一支皮箱、一捆乐谱和一袋故乡的泥土,泪流满脸地离开了他那苦难的祖国,踏上从此永未再返的不归路。他离开波兰之后,前往布瑞斯劳、布拉格及维也纳等地,至次年十月始转往巴黎。此时他的祖国波兰也沦落在帝俄的铁骑下,从此他奔走各地举行演奏。  相似文献   

7.
巴黎烧了吗     
德鲁尼指挥下的几辆坦克一阵猛冲,越过了市区的界线,冲进了巴黎的大门。刹那间,红胡子上尉意识到他在十年连续不断的赛跑中已经取得了胜利。他是第一个回巴黎的法国军人。在他背后,挤在他这一小队坦克和半履带式军用卡车中的官兵都大喜若狂地欢呼起来。  相似文献   

8.
波兰作曲家,有一半的法国血统。他的父亲从法国移居华沙,教贵族子弟学法语。肖邦在孩童时代就显示了音乐天才.并就学于新成立的华沙音乐学院。在校期间,他恋上了年轻的歌手康斯坦西娅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据说就是这位少女激发了肖邦的创作灵感.1831年9月,肖邦来到巴黎.他的余生便和这座城市的艺术生活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说说幾米     
《同学》杂志的朋友来电话要我说说畿米。他看了网络诗人原上白马对我的一个访谈,里面我谈到我喜爱诗人畿米。当时畿米不是我的中心话题,所以也就是那么只言片语的几句。前几天在北京有一个美国诗人叶维廉和罗森·伯格参加的诗歌活动,我问曾经一度在台湾的叶维廉对畿米的看法,他说畿米是画漫画的,他不怎么把他当作诗人看待,弄得我特别不喜欢。我当时特想说:“他就是诗人!而且比你们这  相似文献   

10.
肖邦的心脏     
波兰著名作曲家肖邦(1810—1849),1930年离开祖国波兰去法国学习,当时波兰正处于俄、奥、普三国的统治下,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定居巴黎,从事创作和教学。肖邦在国外,时刻关怀着祖国的命运,以他的音乐鼓舞祖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一些朋友知道他对祖国的热爱,曾赠给他一个银杯,里面装满了波兰的泥土。1849年十月,肖邦临终前,知道波兰的反动统治者不会允许把它的遗体运回祖国去,便向姐姐说:“把我的心脏带回去吧! 如今,在巴黎的肖邦墓地上,撒有他祖国波兰的泥土,而在华沙的教堂里,埋藏着肖邦的心脏。  相似文献   

11.
一、肖邦的生平波兰音乐家弗德里克·法朗士·肖邦(1810-1849)的创作,几乎全部集中在钢琴体裁上。祖国被列强瓜分带来的民族巨大不幸,迫使这位波兰青年带着他那完美而独特的钢琴艺术出走他乡。1829与1830年,肖邦在当时的欧洲音乐中心维也纳和慕尼黑施展他的才华,他在钢琴音乐领域的天才,很快赢得了大都市音乐听众的喝彩。之后,就像许多波兰逃亡者那样,肖邦定居巴黎,并很快成为巴黎名流沙龙中的偶像。  相似文献   

12.
1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我曾提到:米沃什诗作坚硬、宏大、深奥,多鸿篇巨制,于我而言更喜欢他的那些短制,一方面易于领会,另一方面它们是米氏作品中不可或缺也是最为明亮的部分,表达了诗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我想,写此类文字,他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一小时》正属于此类作品,短小精悍,速度快,爆发力强,三言两语之间就能抵达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徐晓凤 《中国教师》2013,(Z2):143-143
别林斯基曾在他的一篇论文中写到:"一个诗人不可能由于自己和靠表现自己而伟大起来,他的伟大不是由于表现自己的苦难或幸福。而是因为他的苦难和幸福都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扎下了根。"肖邦的思想深深地在他祖国的社会和历史中扎下了根,对祖国热切的思念,对波兰文化深深的爱恋成为肖邦灵感的源泉。肖邦的创作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华沙时期、巴黎时期、晚期。降b小调谐谑曲创作于第二时期。此时身在巴黎的肖邦厌倦了欧洲上层社会浮夸的生活方式,把依恋转  相似文献   

14.
陈默 《成才之路》2011,(21):56-57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他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肖邦从小喜爱波兰民间音乐,7岁写了《波兰舞曲》,8岁便登台演出,从小就有"第二个莫扎特"之称。肖邦在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  相似文献   

15.
原野 《初中生》2018,(2):40-41
[诗人简介] 塔德乌什·鲁热维奇(1921-),波兰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二战期间,他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参加过游击战.他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经典诗歌] 栗子树 (波兰)塔德鸟什·鲁热维奇 最悲哀的是 一个秋天的早晨, 要离开自己的家园, 却不能很快地回来. 父亲种在家门前的 那棵栗子树, 我们亲眼见证它 已经长成了大树.  相似文献   

16.
定位的快乐     
余永定 《留学生》2010,(10):60-60
《生活十讲》这本书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在电台主持“文化广场”节目的结集。他的节目一做就是十年.抚慰过太多处于寂寞困顿情境中的人们。  相似文献   

17.
西方诗歌自12世纪初在普罗旺斯达到繁荣阶段以来经历了巨大变化。当达尔文最终砸碎陈旧的唯心主义目的论时,法国诗人莫里亚斯率先于1886年宣称从浪漫主义到自然主义的文学倾向现在结束了。莫里亚斯认为诗歌中的堆砌事实、单纯描写、道德说教、一味感伤、过份简单化以及平淡乏味的设想已经完全过时。一种新的艺术终于不可避免地应运而生。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象征主义为先锋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崛起了。在英国和美国为现代主义诗歌开先河的是意象派诗人。英国诗人特·伊·休姆(T.E.Hulme)可谓意象派思想意识上的创始人。他于1908年在伦敦创办了诗人俱乐部。尔后,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EzraPound)来到伦敦,促成“意象派”(Imagism)这个名称,并于1913年在美国《诗刊》杂志3月号发表了第一个政策声明。1914年庞德出版了题为《意象主义者们》(Des Imagistes)的诗集。庞德以诗人特有的敏锐迅速扯起意象派的旗号,成为这一流派的泰斗,却又迅速撤离了他亲手扶植的团体,转向“旋涡主义”的文艺运动。此后,美国诗人爱米·罗厄尔(Amy Lowell)主编了1915年、1916年以及1917年的意象派诗选,担任意象派的主帅。  相似文献   

18.
Tom  Service  徐莹 《英语沙龙》2009,(5):44-46
可怜的肖邦。他可能是波兰肺痨病人的代表,也是这个国家音乐的象征,同时肖邦生活的每个细节以及他的音乐都已经被神圣地置于了该国的偶像地位。这还不够,他现在要面对一个大不敬,那就是,在他去世近160年后,他的遗体正在被从坟墓中挖掘出来,接受法医鉴定,以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卡齐米耶日·Z郾波兹南斯基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毕业于波兰华沙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80年他取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和公共关系学院的奖学金,从此离开波兰,定居美国并在那里任教。但他的心并没有离开波兰,仍旧十分关注波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实行经济改革之后的政治经济形势。集20多年之研究成果,他于最近完成了一部新作《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对东欧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私有化改革之后出现的众多社会和经济问题进行了剖析。波兹南斯基认为,实行经济转型的国家,无论东欧…  相似文献   

20.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凭借《钢琴师》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波兰斯基20多年前,曾与一位13岁少女发生了性关系。后来,他逃离了美国,定居巴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