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作为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生活在明王朝中期的王阳明,以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为实践背景,植根于儒家经典,并开创性地发展了儒家思想,通过兴办书院、社学等讲学活动,广泛宣传他的"心学"理论,培养门人。论文从相关历史背景入手,尝试分析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内容,并重点从其所倡导的社学、乡约来考察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3.
现今,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有其复兴的态势,有关儒家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私塾热和读经运动开始在实践中蔓延开来。在现今中国,尽管儒家道德教育具有超越的合法性,但是它不具有完全的民意合法性,也不具有完全的文化传统的合法性,所以儒家道德教育的复兴不可能实现其本有的承诺。但是,儒家道德教育,特别是其具有超越合法性方面的道德伦理教育,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德育方法层出不穷,但德育实效低下,问题的关健是无法让受教育者的内心所转化。要改变现状就需从制度德育的实践角度去理解,从儒家道德教育中寻找其制度德育的特质,进一步提出制度德育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探索德育实践化。  相似文献   

5.
人性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假设。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由于儒家的人性观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人性论的主流观点,而性善论基本上代表了儒家人性论的基本理论,所以探析内容丰富的性善论思想对当今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校德育生活向度的弱化是德育失效的重要症结之所在,而儒家德育却极为重视道德教育的生活向度。以儒家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为借鉴,探寻学校德育回归现实生活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德育应该坚持"生活世界"与"道德世界"的有机统一;坚持"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的内外互动;坚持"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双向引导;坚持"行为锻炼"与"言语说教"的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德育对我国校园德育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在短短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由一个资源匮乏、政治动荡的贫穷小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政通人和、人民生活富裕的花园式城市国家,是与它成功的学校道德教育密不可分的。研究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体且以儒家伦理为本的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学习和借鉴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解决我国在道德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仁爱诚信、崇义重德的德育内容;因材施教、重体悟轻灌输的德育方法;注重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德育观念等。因此,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儒家道德教育的智慧以创新高校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讨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线,并围绕其展开传授儒家的道德规范。进入近代以来,不断遭到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挑战。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开始呈现在中国人面前,引发了近代中国人对自己伦理思想体系新的认识和一系列变革。  相似文献   

10.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主张性善论,注重道德教育;强调后天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努力程度和社会环境对完备人性的重要作用;强调通过人格砥砺和关键时刻舍生取义来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化的重要内容。其“大学之道”的人生目标;“知、情、志、行”的品德要素;“自省”、“慎独”的修养方式无不对现代道德教育之目标、过程及方法的形成以启迪。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道德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对献身的强调。在和平年代,这未必是适当的。但突出修身则很有意义。从注重说献身转为注重说修身,有利于改变道德教育中“假大空”的毛病,确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回归修身的过程中,传统儒家智慧将会焕发出新的光辉,蔡元培的《中学修身教科书》是很优秀的德育教材。  相似文献   

13.
严从根 《中国德育》2009,(3):20-24,33
一、儒家道德教育的复兴 曾经,儒家道德伦理及其教育在我国的德育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展开,传统儒学的血脉基本上被斩断,新的意识形态体系和政治经济架构已经建立。随后,真正读过儒家经典、了解儒家伦理、践行儒家道德教育的人越来越少。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开始认识到以儒家文化应对霸权的西方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儒家道德修养思想标准虽然具有时代的阶级局限性,但又有很多在中国历史上哺育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超越时代和阶级可继承的内容。该文就忧惠修养思想标准、谦恭修养思想标准、知耻修养思想标准进行了论述,使中学德育植根于儒家道德修养思想的沃土,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和优势,使中学道德教育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作为其精髓的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国家兴”,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发掘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对培养当今中学生基本生活准则、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无疑具有有益的帮助.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和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仁智统一的贤人、君子,并且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纵观我国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很多弊端,而且只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而忽视了家庭、社会的影响,致使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吸收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学说的合理成分,对于解决学校德育低效问题,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精髓出发,结合时代性的道德教育要求,强调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是包含道德认识、道德信念与道德行为的一系列的完整德育过程,并将其作为终其一生的人生教育。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仁智统一"的贤人、君子,并且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纵观我国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很多弊端,而且只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而忽视了家庭、社会的影响,致使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吸收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学说的合理成分,对于解决学校德育低效问题,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素园重视教育 ,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即德育的作用 ,把它放在教育的首位 ,德育成为其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教育思想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诸多观点对今天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对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儒家思想从先秦儒学到汉唐经学、到宋明理学、再到明清实学,不管经历了多少变化,都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道德教育是儒家一贯的传统。虽然儒家的道德教育中有许多封建的、腐朽的东西,但其中许多的道德教育理念、道德教育方法和道德教育原则,特别是儒家关于自我修养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仍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儒家论自我修养(一)自我修养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一贯的作风。道德教育的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