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婷 《青年记者》2007,(18):68-69
曾经看过美国做的一个世纪末的大调查,问题是:电影和电视究竟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最终的答案没有采信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文章,而是用了一个7岁小学生的答案,那个孩子说:"电影里的人他们自己和自己说话,电视里的人和外边的人说话"。就这么一句话,把电视媒体基本的属性界定得非常清楚:谈话与沟通。那么,当电视的语言符号与谈话这种最原始的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时候,可想而知,谈话的感染力自然变得强大起来。自从《东方直播室》拉开了我国谈话节目的序幕,这场轰轰烈烈的"谈话"运动在荧屏上热闹开演了。发展至今,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成为一大亮点,尤其是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其持久的高收视率让业界惊叹。  相似文献   

2.
电视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于一体,可通过非语言符号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本文以具体节目为例对电视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的类别、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电视媒体从业者及受众对电视传播的本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杨皓 《记者摇篮》2007,(8):103-104
"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技术传播的、多符号的新闻"或者"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技术传播的、多符号的、报道正在变动和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传播。"(《中国电视新闻学》方亢著暨南大学出版社)这一论  相似文献   

4.
试析电视新闻跨媒体传播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跨媒体传播形式是指电视媒体除拥有声画符号同时兼备的传播形式外,还拥有广播传播形式(只有声音符号传播)和报纸传播形式(只有文字符号或文字声音符号兼备传播),在电视新闻中,跨媒体传播形式具体表现为电视新闻广播化和电视新闻报纸化。  相似文献   

5.
一电视传播信息的重要优势就在于声画双通道和传播符号的综合运用。在谈话节目中,围绕着"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声音的功能被着力突出,用以表现大量的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画面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主要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来对声音信息进行补充和扩展,  相似文献   

6.
电视一经产生 ,就给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当前 ,恰逢中国社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 ,大众文化方兴未艾 ,在这一特定时期里 ,电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必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电视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功不可没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电视媒介的特点在于它冲破了文字符号的限制 ,使文化通过声音和图像得以传播 ,这就大大扩展了受众面 ,因为不管是谁 ,也无论其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都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的声音和图像与文化接触。因此 ,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获得休息和消遣成了中国老百姓非常普遍的一…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络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地改变着传播活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这一城市地面频道的宠儿,探索的融合路径值得关注。本文借助马克·格兰诺维特的"强连带-弱连带"框架,以天津电视台新闻频道《都市报道60分》栏目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应对变化所做出的变与不变。变化之处在于,媒体与用户间的关系需重构,提升服务功能与社交化是转型所需。不变之处在于坚守电视"现场感"的魅力,发挥主流媒体引领舆论和价值观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电视领域,已经过去的2012年毫无疑问是属于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一个《中国好声音》红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节目的点点滴滴也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近几年开始回暖于电视屏幕,它们真的要"复活"了吗?回溯历史,几经波折。但就近十年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而言,有复活就意味着一定有着曾经  相似文献   

9.
电视字幕作为电视传播的符号要素之一,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电视节目的制作当中,在电视节目中具有自身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电视节目中的字幕主要包括电视片名、电视标题、电视演职员表、电视字幕旁白等,电视字幕是电视国像和声音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正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传播文化、传播公益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了传递"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也是"中国梦"传承的一代。本文以"中国梦"电视公益广告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老爸的谎言》、《迟来的新衣》、《瓷娃娃》和《不变的承诺》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研究其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以了解"中国梦"电视公益广告传播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电视荧屏能否"有报天天读"——谈电视读报节目的传播劣势》这篇文章中认为,电视读报节目虽然是目前异军突起的一个电视栏目,在各大电视台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许多电视读报节目摈弃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视读报节目无法凸显电视传播的巨大优越性;二是二级传播,有可能造成信息误读;三是新闻素材来自其他媒体,信息相对缺乏时效性和新鲜性,这些劣势共同导致了电  相似文献   

12.
杨霞红 《视听纵横》2005,(2):108-108
人类传播是信息的传播,而媒体则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作为当今能同时延伸人的视听官感的电视,是集多种符号于一身进行传播的媒体。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字幕作为电视传播的符号之一,不仅具有字传播的功能,而且在整个电视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勇 《青年记者》2007,(18):65-66
电视谈话节目在西方电视界已有30多年的历史,是各大电视台的重要节目类型,它深刻地影响着观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最早的电视谈话节目——1993年上海台《东方直播室》的起步,到1996年《实话实说》的巨大成功,经过10余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电视现场采访同期声,作为电视报道的组成部分,既应具有电视报道的一般特征,即“传播符号的兼容性,再现事实及氛围的现场性”①,同时,还应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即合理的采访时空现场,习惯的语言交流方式,丰富的信息含量,原本的说话腔调,这是现场采访同期声的客观审美尺度,也是受众对现场采访同期声主观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娱乐节目中恰当而充分地使用非语言符号无疑是节目制胜的关键。本文以《我是歌手》为例,分析其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以期为电视娱乐节目寻求困境突围,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而寻找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电视评委"却成了新生事物。《中国好声音》四位导师的学员之争让受众发觉电视评委已经变味。此篇论文旨在借助《中国好声音》四位导师在节目播出期间始终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的现象论述当今社会文化中的批评批判体系面临的尴尬窘境及其形成的原因。受众的意识中电视评委一直是权威、公正的象征,但是选秀节目的日新月异使得电视评委坠落于更"接地气"的地位。及时行乐的"社会土壤"让娱乐快速生长。娱乐适应观众市场,批评就必须符合受众市场要求,电视评委就必须符合受众市场要求。  相似文献   

17.
电视选秀节目在中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超级女生》,《快乐男生》等都将这一节目形态引入高潮,可随之而来的大量复制和节目炒点的庸俗化使得电视选秀节目也难熬七年之痒,但2012年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无疑是电视选秀节目史上的一次扭转点,这一成功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分析的,本文便从受众的心理角度去分析《中国好声音》是如何成功的。本文借鉴大众传播心理学与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受者的心理,并总结出传者所采取的传播策略,以《中国好声音》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从传播心理学层面对《中国好声音》进行分析与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所有电视选秀节目来说,它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为每一档节目的性质和定义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其受者的心理原型与情节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蔡秀威 《今传媒》2010,(8):171-172
一、电视语态中国学者孙玉胜是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的,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到: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电视来说,新的叙述方式一方面是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文风,  相似文献   

19.
电视人物访谈主要以视觉形象直接作用于受众,其传播符号既有声音和文字、更有图象的直接展示。它通过图像的剪接来传达观点和态度,又通过语言和字幕,进一步描述事实,表达观点。形象性和直观性是电视访谈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力量所在。这种节目形态能够有效地实现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人物永远是最有魅力的。每一类人、每一个群体,都有值得传媒去发现并放大给人们看的特定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特  相似文献   

20.
王珂 《新闻知识》2005,(10):48-49,47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具有传播符号多样、直观、视觉冲击力大的特点,而报纸具有冷静、理性、深刻的特点。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2003年1月23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开播:同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读报》开播;3天后,东方卫视《早报早知道》开播;陕西电视台也在2004年推出了《早间播报》。同一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