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一个寒冬的夜晚,有一位阿拉伯人正坐在自己的帐篷里。这时,门帘被轻轻地撩起来,他的那头骆驼从外面朝帐篷里看。阿拉伯人很和蔼地问它:“你有什么事吗?”骆驼说:“主人啊,我冻坏了。恳求你让我把头伸到帐篷里来吧。”大方的阿拉伯人说:“没问题。”骆驼就把它的头伸到帐篷里来了。过了不久,骆驼又恳求道:“能让我把脖子也伸进来吗?”阿拉伯人也答应了。骆驼于是把脖子也伸进了帐篷。它的身体在外面,它把头很不舒服地摇来摇去,很快它又说:“这样站着身体很不舒服,让我把前腿放到帐篷里来,也就只占用一小块地方。”阿拉伯人说:“那你就把你…  相似文献   

2.
行星阿奴~①     
无数艘皇帝战舰包围了这个荒野星球,巨大的军团机械人从天而降,对着人群发动猛烈的攻击. “是贝利亚军团!”人们惊慌失措地四散奔逃着,整个星球在突如其来的攻击下陷入一片慌乱. 岚和小治从开拓集团的帐篷里走了出来,外面一片兵荒马乱.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奔向一台哈斯战机. “出发!”小治熟练地操控着,引擎发出巨大的响声,马力十足地朝一个准备向逃难的人群下毒手的军团机械人冲去.  相似文献   

3.
5更艰苦的工作离开道桑镇30天后,队伍回到了斯开格威。他们筋疲力尽。巴克瘦得只剩50公斤,别的狗也是瘦骨伶仃。他们并没有生病,只是需要一个长长的休息。但是在斯开格威还有堆积如山的信等着运到北方。所以人们买了更强壮的狗,以前的狗因为对工作没有用,被卖掉了。两个美国人,哈尔和查尔斯,连同挽具买下了巴克和他的队伍。查尔斯大约40岁左右,浅色的头发,有一双水汪汪的蓝眼睛。哈尔20岁上下,皮带上别着一把闪光的大枪和一把大刀。这两样比任何东西都能显示他的幼稚。这两个人显然对北方和那里艰苦危险的生活茫然无知。他们把狗带回凌乱的帐篷,有一个女人正等在那里。她是查尔斯的妻子,哈尔的姐姐,叫玛尔赛蒂。巴克冷眼瞧着他们拆掉帐篷,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雪撬上。他们不懂得如何把东西有条理地安置好。而且更糟的是,每一次刚把东西放到雪撬上,玛尔赛蒂就动手移开它。所以他们常常不得不把东西搬下来重新开始。3个男人走上前看到这情景,笑了起来。“你们放在雪撬上的东西太沉了,”其中一个人说道,“你们干嘛不把帐篷留在斯开格威?”“没有帐篷我们怎么活下去呢?”玛尔赛蒂问道,向空中挥挥双手。“春天来了,天气不会再冷啦。”“我可不能没有帐篷。”她答道,帮着查尔...  相似文献   

4.
崇高     
正崇高是人性的本能。我之所以确信崇高是人性的本能,乃因在许多灾难面前,恰恰是一些最普通的人,其人性的升华达到了最令人感怀的高度。1961年12月17日,巴西某马戏团正在尼泰罗伊郊区的一顶尼龙帐篷里表演,帐篷突然起火,2500多名观  相似文献   

5.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和解释历史。借助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史料,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始末”为线索,对“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进行谋篇布局,从亲历者“何以来华”“来华见闻”“铩羽而归”三个完整的过程,观察清朝中国版图奠定和社会诸领域出现的新气象,进一步窥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背后所蕴含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凌晨5点开战     
下午的时候我们接到作战 命令,当时我们正在中 尉的活动帐篷里喝下午茶,中尉的帐篷比我们这些单兵的帐篷大得多,因此我们5个人都挤了进来,我,奥拉,罗瑞,奈,尚科,紧紧围坐在中尉身边,抢着饼干盒里的巧克力曲奇和中尉手里的咖啡。中尉祖籍哥伦比亚,所以他非要自己煮咖啡喝不可。 “快一点,我还有事情!”中尉给我们每人一杯醇香的咖啡后,嚷道,“喝完了它就走吧。”  相似文献   

7.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服饰、帽饰都反映出他们的社会地位。“黄袍”是皇帝穿的衣服。据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载:“唐高祖(李渊)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因“黄袍”为皇帝专用,任何人不得擅自僭越,故  相似文献   

8.
言论     
“他们有药。他们有热饭。他们有帐篷过夜。当然他们现在的住处是临时的。但他们应该将其当成周末野营。”——意大利总理贝卢靳科尼的这一言论冒犯了住在应急帐篷里的地震幸存者,  相似文献   

9.
30年代末在延安与美国记者谈话时,毛泽东同志曾回忆,童年时在韶山冲,他的小伙伴们老爱玩“做皇帝”的游戏,他站出来反对。其实,这种游戏,岂但韶山冲的儿童玩过,我们少年时也曾玩过。吾乡有歇后语说“细伢儿做皇帝,一人轮一回”,说的正是这种游戏。在这种轮流做皇帝的游戏里,当“皇帝”的可以使唤其他所有小伙伴,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给“皇帝”当马骑。小伙伴们有什么吃的、玩的,都先得交给“皇帝”(“皇帝”又常常转手赏给大家),否则犯法。皇帝会随时指挥几个听话的奴才围打“犯法”者的屁股。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清代“闭关锁国”政策与鸦片战争时,乾隆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绘画图片被当作材料经常、广泛运用。笔者认为,乾隆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绘画图片耐人寻味,从对这一材料的观察与分析角度看,可以说是一个被错用最普遍的材料,教学课件中错用最多,材料分析题与相关文章写作中也有错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说“反饰”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现象:词语之间的反义修饰关系,简称“娃反饰”。什么是“反饰”呢?我们认为:在一句话或一个较大的短语里,用一个词或短语修饰另一个词或短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的,如“平凡的伟大”、“不成问题的问题”,很明显,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反义关系(oxymoronrelation),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反饰”。“反饰”的结构特点是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有一个结构助词(有时结构助词可以省略),一般地说,被修饰语是中心语。“反饰”的语义特点是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太阳能真能     
小丹尼一家全是“驴友”,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走走。这天,他们来到了一个水草丰美的河边,扎好帐篷,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帐篷里漆黑一团。小丹尼叫了起来:“姐姐,快点灯呀,里边什么都看不见!”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3页小字有这么一段叙述:早在乾隆时期,英国派使者马戛尔尼到中国商讨通商事宜。马戛尔尼邀请大将军福康安观看他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的火器操法。福康安却冷淡地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相似文献   

14.
在炮火硝烟的战争环境中,解放军某部官兵目睹了八里河、芭蕉坪、马鞍山、苏麻湾这些民族山寨的学龄孩子不能够上学读书,就主动用部队野营帐篷搭起教室,边战斗边向孩子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创办了全军闻名的“帐篷小学”。为了避开炮火弹雨,学校6次搬迁校址,在深山峡谷里东移西转,实行“游击教学”。1987年6月,敬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康克清同志亲自挥毫题写了“帐篷小学”校名。在“山、边、穷”的民族山寨,多一个人上学就少一个文盲.就多了一份脱贫致富的希望。今天.硝烟炮火已被锁进记忆,“帐篷小学”已拥有宽敞明亮的…  相似文献   

15.
纸帐篷     
我设计了一种纸帐篷。它用的纸是在每层间涂了特殊溶液,能承受高温高压,而且防水、防火、防虫。它顶端的小“锅”里有卫星电视接收装置及兼用太阳灶。里面的纸墙实际上是一套“家庭影院”,像薄薄的银屏既可以看影视节目,又可以唱卡拉OK。它美观、耐用,携带方便,造价低。我相信,我设计的纸帐篷会给旅行者带来福音的。(指导教师:李成英)纸帐篷$湖南省衡阳市氮肥厂子弟小学二年一班@汪宁  相似文献   

16.
从清代中外关系中的“礼仪之争”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轨迹王开玺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抵华。从此,封闭的中华帝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外关系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至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同外国使团曾就其谒见...  相似文献   

17.
未来的旅行     
暑假的一天,我们一家去北京旅游。我们收拾行李准备出发,这时爸爸从车库里拿出一个像帐篷一样的东西,我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说:“这是能折叠的房子,这样我们就不用住旅馆了,我们可以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相似文献   

18.
明洪武二年(1370年)四月,元朝末代皇帝渥温妥欢帖睦尔因痢疾死于应昌(今内蒙达来诺尔西南),年51岁。消息传到南京,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以其“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号为“顺帝”。妥欢帖睦尔虽入“知天命”之年,但他是“知顺天命”,还是逆“天”行事?纵观他的一生,自能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星期六下午,尼可与堂弟阿杰正在树林采集标本。“奇怪。”阿杰突然放下手中的树叶说,“里德先生今天怎么没练乐器?”里德先生是学校的音乐老师,他的家就在树林旁。每个星期六,尼可和阿杰在树林都会听到里德在他房子后的小室演奏单簧管。尼可从一棵树上爬下来,“你说得对,希望没发生什么意外。”话音刚落,两人就听到远处的呼喊声,是里德先生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一) 当《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家诵户传,掀起一股“中国热”四、五个世纪之后,当利玛窦首次将《万国全图》展现在惊诧无比的中国人面前两个半世纪之后,当西方传教士将他们测绘的中国地形图《皇舆全图》呈献在康熙大帝的御案上近一个半世纪之后,至少在马戛尔尼的使团乘槎东来半个世纪之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国情、军情、民情几乎可说了如指掌,英国才敢派出兵舰轰击天朝的大门,而挨了当头棒喝的道光皇帝对英国的底蕴却一无所知,甚至不得不靠审讯“白夷”战俘来了解:英国距中国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