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情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过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服务,不要表达."……在一次次直白而直指要害处的严厉教导中,柴静收获了进步和成长.  相似文献   

2.
今天更应倡导"传帮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情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近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肖荣春 《传媒》2006,(5):59-60
2006年两会期间,许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在新浪和搜狐开辟了两会博客新闻专题,如"小崔会客"、"小丫跑两会"、"马斌读两会"和"柴静两会观察"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柴静从2011年8月入主央视一套《看见》周末版人物专栏,就以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的身份发问"记者如何看见?",深入事实真相、呈现事实真相,期间她的采访风格有哪些变化?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在访谈场中的形成,及柴静的采访是如何实现与公共议题对接的,并结合节目的个案,总结柴静采访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如今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出现了主持人以地方方言的形式来播报新闻的现象,像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一夜之间,方言仿佛成了保证收视率的"圣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话语的"品控"构筑出发,认为传统媒体在运营新媒体过程中需要从三个方面构筑新闻话语体系:思想性话语与文学性话语相融合,人文性话语与科学性话语相融合,创造性话语与事实性话语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黄枫 《今传媒》2007,(10):4-5
肖东坡,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主持人兼制片人.1994年进入山东电视台,1997年到央视"乡村季风"栏目担任记者、主持人至今.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2002年获得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惟一的电视作品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金奖提名,中国电影电视神农奖金奖(两项),全国对农节目奖一等奖(三项).2001年,所主持的"乡村季风"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称号.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十年央视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该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柴静曾担任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主持人。2001年,加盟中央电视台,陆续在《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及出镜记者;2011年,央视生涯的第十个年头,参与创立专题栏目《看见》,并担任主持人。十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界定"解读新闻"类新型节目入手,对该类型节目及节目主持人风格进行了探讨.着重从角色定位、主持运用、知识架构和整体主持风格等几方面对现阶段"解读新闻"类节目主持人显露出的主持风格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比较粗浅地分析了现阶段此类节目主持人主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文章的最后就如何解决这些现存问题的对策做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约哈里之窗是一个反映人际传播中自我和他人沟通关系动态变化的模型,它能将主持传播中访谈节目主持人和访谈嘉宾的交流状况可视化,是主持人话语风格和访谈能力的度量衡之一.本文深入探讨约哈里之窗模型和访谈节目主持人话语风格的内在联系,基于该模型对"犀利型"风格的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语篇进行剖析和总结,进而指导访谈节目主持人更好地...  相似文献   

11.
吴佩兰 《今传媒》2016,(2):141-142
播音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促进了播音员主持人业务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志于电视播音事业的同行经过不懈努力,播音质量和理论研究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随着时代发展,新闻类节目播出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播出形式从之前的"播"新闻逐渐也有了"说"新闻、"评"新闻等类型,本文仅就"播"与"说"两种新闻播报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记者柴静在新书《看见》的序言第一句便写到:“十年前,当陈虻(编者注:著名媒体人生前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副主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  相似文献   

13.
肖思为 《传媒》2018,(4):35-36
主持人作为话语权力的执行者,在不同的节目中彰显着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性别权力、阶级权力或其他类型权力,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动态、价值取向.从这一角度来看,主持人的话语应是社会话语中最精粹的部分.融媒体背景下,话语权有新的发展空间,而话语失范问题也日益严重.由于媒体转型、组织监管不够、对自身要求降低、个人审美出现偏差等种种原因,主持人话语体系中出现了不少杂质,这些杂质成为营造清澈主流话语权空间的阻碍.基于此,笔者对造成融媒背景下主持人话语失范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了相关建议,期望能为我国主持人做好融媒体时代话语权力的"把关人"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引入网络公众评论员,呈现多方观点,拓展传统电视 新闻评论节目公众话语空间. 与上世纪90年代"焦点访谈""事实即评论"的"单一信息发布模式"相比,目前以"新闻1+1"为代表的主持人"意见引领模式",和以专业人士对信息进行解读分析的新闻评论模式已被普遍认可和效仿.  相似文献   

15.
陈媛媛 《今传媒》2014,(1):116-117
柴静作为中央电视台最受人关注的记者型主持人之一,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采访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和采访理念。本文初步总结了她对采访的基本观念和思想,以启示更多的青年记者如何迈入新闻殿堂。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相比,民生新闻的主持人不再是要求字正腔圆,反而以独特的个性、富有魅力的语言等特点而著称.本文以《南京零距离》《第七日》等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为样本,从这类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平民化"视角、"多样化"语言等方面,论述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孙伶俐 《现代传播》2007,(6):146-148
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观念的革新.随着通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新闻事业的深化改革,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从单纯的主持人播报新闻到主持人电话连线记者现场播报,从新闻录播到直播,甚至将新闻的定义改写,从大家熟知的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新闻即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变成"新闻即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在黑龙江,"新闻夜航"几乎囊括了中国电视界所有新闻大奖,中国新闻奖、名专栏等等;群众满意度连续八年名列黑龙江地区电视节目之首.这档家喻户晓的节目每晚至少有500万观众在电视机前准时观看.常看节目的观众对记者、主持人的名字非常熟悉,对"周国梁"这个名字却很陌生,他就是这些主持人、记者背后的"服务员"-负责日常工作,统筹全组的制片人.  相似文献   

19.
进入而立之年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其人数之多、影响面之广,特别是众多公众人物及少数电视"名嘴"的出现,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但就主持人行使话语权来说,失语和表演话语者居多,乱语现象也常常出现,虽属少数,但影响较大.本文对主持人话语权的思考,是基于笔者对主持人节目的长期关注和近年监看电视节目的感悟,仅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20.
"用标准普通话说出的新闻都有点骗人的嫌疑."在浙江卫视举办的<新闻深呼吸>研讨会上,一位传媒人调侃道.<新闻深呼吸>是档新闻脱口秀节目,近年来成了浙江卫视的王牌节目,刚开播时很多人议论:"普通话这么差,语速那么快的人也能做主播?"两年后,主持人舒中胜用"浙普"说节目结束语"时间不早了,洗洗睡吧",竟成了不少观众睡觉前的晚安颂. 中国自古存在两个话语圈:官话与白话,<新闻深呼吸>就是官白夹杂,为两个话语圈搭桥,舒中胜的口水就是社会话语场的超级黏合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