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在这一时代,传统媒体逐渐暴露出了自身的弱点和局限,特别是县市级传统媒体,更是无法快速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出现了生存困境.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特别是县市级传统媒体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及时对自身进行变革,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和路径,从而实现以变革求创新,以创新求发展的目的.本文就结合当前县市级媒体的实际,简单分析了在新时代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促进二者有效融合的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媒介传播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正面临巨大挑战和变革,积极应对,提前谋篇布局,主动融入新媒体,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实施全媒体战略,是电视媒体发展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传媒行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各类新媒体借助东风全面开花,传播市场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所有传统媒体都遭到冲击,地方传统媒体更为严重。由于地域的限制,地市级传统媒体本身影响力就处于弱势,要提升影响力,转型创新势在必行。需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拓宽发展空间,挖掘地域优势特点,打造特色品牌节目,以品牌带动发展。本文在分析传播市场变革后的全媒体视域下,地市级传统媒体面临着传播力、公信力弱化的基础上,围绕地市级传统媒体如何创新发展,提升影响力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地市级传统媒体谋求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将人类推进了全媒体时代。在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才能抓住时机,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实现转型?"汽车时代"拯救了电台,"数字时代"成全了新媒体……全媒体时代,正进行一次全新的洗牌,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不见"森林",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方能在竞争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统媒体面临传播方式和制作方式的巨大冲击。在新闻编辑中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更好地创新编辑手段,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整合资源,提前策划,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将进一步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新时期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新优势。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对媒体来说公益理念及公益活动的宣传工作越来越重要。传统媒体在公益传播中有着长期的实践经验,本文分析了传统媒体在新时代公益传播中的自身优势及弊端,结合新媒体的优势与公益传播的特点,探讨了构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公益传播新模式以及这种创新模式的实现途径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新阳 《传媒》2018,(2):71-73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存而立,要实现传统媒体自身影响力的提升,就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形成与新媒体的联动报道,以联动促进转型.为此,需要培养全媒体人才,创新报道形式,注重内容运营,打造"中央厨房",推动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影响着新闻事件的传播与发展态势。而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产生的博弈,也深刻影响着两者各自的发展,以及整个新闻业未来的趋势。在这场博弈中,到底是新媒体"逼倒"传统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调戏"新媒体?亦或是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竞争激烈,实质却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借鉴,共同发展?面对种种疑问,本文将从浙江温岭"虐童"事件入手,探究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的博弈路径。  相似文献   

9.
杜晓虹 《今传媒》2012,(12):65-66
科技改变世界。当网络无处不在时,传统媒体正面临巨大挑战和变革,积极应对,提前谋篇布局,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以受众体验为上,实施全媒体战略,是用户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全媒体"不是"新媒体的产生,传统媒体的消亡",也不是媒体与媒体的简单组合,它是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全媒体"强调对同一信息资源的全方位采集(包括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以及多渠道发布,是一种前端链条融合,后端链条分化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发展及新传播手段的不断出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的概念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丰富发展着它的内涵。而随着健康传播理念逐渐被大众接受,健康类节目也在广播电视中不断出现新形式。在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健康类节目要转型,"核心因素"是主持人。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空中医院》节目为例,探索全媒体时代健康类节目主持人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11.
在先进技术支撑下,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是时传统媒体的升级和延展,但它不可能取代传统媒体,而是传统媒体在不断进行新媒体化.这种新旧媒体的融合,营造出一个全媒体的传播环境.全媒体在不排斥任何一种单一表现形式的前提下,整合各种媒体的核心价值和优势,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传受关系,开创了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新传播时代.在新传播时代,内容仍将是媒体竞争的核心,网络媒体的广告优势将不断展现,三网融合将创新广告理念,以精准定位的直邮传媒将深受广告主青睐.  相似文献   

12.
陈昊 《声屏世界》2016,(11):42-43
互联网时代,电视台面临各种新媒体的巨大冲击,电视节目包装如何融合、发展、升级,走出自己创新与变革的“丝绸之路”?本文提出全媒体时代下电视包装的重要性、融合性和革新升级方向,以及如何使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3.
报业全媒体,是报业应对当前新媒体迅速发展、实现自身转型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报业全媒体平台的构建,使报业能够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态与技术,在新媒体时代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与服务. 报业与新媒体融合的三个阶段 总体上来说,包括报业在内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经历了"应对新媒体"、 "利用新媒体"和"新媒体化"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传统报业也从最初与新媒体的竞争博弈发展成为积极寻求融合渠道.因此,在现实意义上,新媒体所代表的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并不是报业的竞争主体,而是报业实现"华丽转身"的舞台,也是报业变革、转型和再造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新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媒业已经进入"大传媒时代",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整体性衰退是大势所趋,传媒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并且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传统媒体面临着市场、体制、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唯有创新转型才能实现新发展.在此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开始大张旗鼓地提出"全媒体战略",但是由于对传媒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全媒体的适用条件和本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传统媒体的全媒体战略多成为浮夸概念.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的研究,首先,阐述全媒体时代基本内容。然后,分析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具有实现内容丰富化、实现传播平台丰富化的重要作用。最后,为在全媒体时代下更好实现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给出完善传播渠道、积极联合网络企业、传统媒体企业加强合作、创建新媒体共享平台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新媒体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自媒体、新媒体深受大众关注,直接改变了当前信息传播形态和媒体舆论格局。因此,优化信息内容,积极推进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丰富传播形态,适应全新传播生态,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全媒体平台,就发展成为当前传统媒体适应媒体融合环境的应对举措。研究以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为基础,分析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新变化,结合融媒体时代传播规律,提出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孟美菊 《青年记者》2017,(29):114-115
技术变革在不断推动和改变着媒体形态,并带来传播格局的变化.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媒体转型成为传媒业界和学界的热点词汇.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寄希望于通过转型实现传播力再造,以增强影响力,新媒体则希望依托技术的力量增强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背景下,包括新闻叙事在内的新闻生产发生了重大变革。与此同时,新传播形态带来了传统新闻传播顺序与格局的变化,受众的记忆方式和内容偏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媒介融合的逐渐深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共生的关系越来越明显,而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尚有欠缺。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新媒体新闻叙事策略在情节组织、发声位置和叙事方向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新闻叙事策略则可从故事、叙事框和受众体验等路径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9.
雷俐娜 《新闻传播》2018,(15):68-69
全媒体时代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必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优缺点,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现。本文就全媒体时代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路径作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史晶莹 《传媒》2018,(10):33-34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体由于其时效性、单一性等技术壁垒的客观存在,在这场变革中日渐式微,出现了产能分布与受众需求之间错配,舆论引导边际效应递减、传播中心地位和内容生产主体旁落等境遇.在此背景下,"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中央厨房"信息生产、传播模式成为传统媒体革新、融合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