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生态文学研究或称生态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发端,并迅速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我们对生态批评进行了宏观式系统性的梳理:回顾其产生的历程;考察其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几位课程学提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他们倡导将学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此,学批评中的叙事学理论进入了教育研究领域,并诞生了教育叙事研究。  相似文献   

3.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诺教授对生态文学和生态文学研究的定位,在学界最具影响力。国外生态文学研究(生态批评),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兴盛于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生态文学研究是从国外传入的,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生态文学研究主要有跟踪式的评介、译介式的研究、回溯性的挖掘和理论体系的构建等四种方式。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词论研究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重思想,轻艺术"的批评取向和"重豪放,轻婉约"的审美标准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过分注重社会功能的词学批评标准得到反思与纠正,词论研究进入反思、探索、再评价阶段。21世纪初至今,词论研究日益与数字人文技术的更新相结合,与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相结合,与海外词学研究的发展相结合。不断成熟的新技术工具,不但改变了词学领域知识生产的原料选择,而且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词学领域知识生产成果的流通与消费形式。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散研究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对于现代散理论的重新整理、对现代散与17年散创作的总结,以及对散作为一种体的本体论研究;二是90年代的散研究领域出现了对散体以及当时的一些创作现象的争论,这主要集中在对“散热”“大散”与“体净化”“小女人散”“化散”等诸多问题的论争上。90年代的散批评有了更加理性化、多维度的批评视角,但是也出现了命名的混乱、女性散批评的匾乏、对本细读的忽视、以及多元化批评方法的缺乏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现代学研究在最近20余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概括起来,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化关联的发现”:在80年代之初是以中外学与化的关联实现了对“唯阶级斗争”论的拨乱反正,也就是说,以化层面上的意义的阐释取代了纯粹政治层面的定义,这样,中国现代学自身的许多特点便得到了尊重和展现,在当时,比较学及比较化的研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批评方式;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性”知识体系逐渐成为我们阐释现代中国学的一个重要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20年代的学思想较之于“戊戌”前后已发生了相当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转向:一是把学视为知识对象,因而其学研究倾向于客观考证;二是把学视为审美对象,因而其学批评倾向于审美批评。这两个转向既体现出在梁启超早期学思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功利主义学观的谈化,也展示了20年代中国学研究的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批评逐渐成一门“显学”,这是在文化领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中篇小说《白轮船》正是这一反思的体现,本文试图运用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相关理论从人物形象的象征寓意方面分析《白轮船》中的生态思想.通过对奥罗兹库尔、莫蒙和孩童人物形象象征寓意的分析,来探讨作者的生态理想,探究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从中发掘《白轮船》中生态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文化批评理论,20世纪70年代提出,90年代中期确立,在20世纪末成为文学理论的“显学”。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批评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面对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现状,生态批评通过对文本的生态学分析使人们对全球的环境问题重新提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花儿研究是青海民歌研究的重要领域.青海花儿研究的学术史大致分为20世纪30至40年代、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70年代至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80多年来,青海学者们通过对花儿歌词和曲令等的搜集整理,以及对花儿起源、流派、类型、思想内容、文化内涵、音乐艺术、歌手和花儿会等的研究,推动了中国花儿学的建构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青海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