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数学是关于"数"的学问,而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数感是新课标中所提的六个核心概念之首,强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他人简单传授便能获得,培养学生的数感,其实是培养学生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感悟,即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之后内化成一种对数的  相似文献   

2.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也是一种对数和运算的直觉.学生获得数感,不能光靠教师讲解,而要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即经历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淀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小学生对数的理解与感受,数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好其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础。一个学生如果缺乏数感,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以此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一、在生活实际中萌发数感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是一个人对数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字的灵敏的感受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对数的深层认识,才会有效地运用数学,科学地进行思考,并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诠释现实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把培养数感渗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在生活实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而数感则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学生对数或运算的理解,是一种自觉、主动对数运用的态度和意识.  相似文献   

6.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继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教师应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运用了一定的科学手段去培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数产生了一定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数感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关键。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需要结合概念教学、计算教学等途径,慢慢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更灵活地运用数学,升华学习数学的意义,为学生学习数学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所谓数感,就是对数的意义和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敏锐的感悟和驾驭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作探究性的思考. 一、通过生活体验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这说明数感的培养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在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并内化、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9.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而且,学生的数感是学生个体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对于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对数的认知结构,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摆在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表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教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  相似文献   

11.
崔建珍 《河北教育》2005,(22):32-33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的、重要的目标,也是数与代数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具有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的反应敏捷、准确,能用最优化解题策略。数概念教学课就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好时机。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并不断深化数感。下面结合《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数感培养是这次课改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有时甚至表现为一种直觉。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对数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3.
叶青 《江西教育》2010,(5):36-37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也是一种对数和运算的直觉。学生获得数感,不能光靠教师讲解,而要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即经历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淀的过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11~20的认识”并不是全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数感培养是这次课改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有时甚至表现为一种直觉。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对数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5.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几个不同学习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马云鹏 《江西教育》2001,(11):49-50
学习新课程标准 2.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数学事实,而且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解释现实的问题.<标准>中对此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说明:"数感的具体体现是: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理解数的意义;能运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体会较大的数或较小的数;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理解数之间的联系和相对大小关系;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运算,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选择算法和工具进行运算."数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是学生对数学的综合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关于“数”的学问,而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数感是新课标中所提的六个核心概念之首,强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他人简单传授便能获得,培养学生的数感,其实是培养学生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感悟,即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之后内化成一种对数的驾驭能力.本人从事小学低段教学近十载,以下就如何培养与启发孩子的数感,浅谈本人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数感"位居新课程中"六个核心概念"之首。"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数的计算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数的模式、数的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数感的重任,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一、创设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数感  相似文献   

19.
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直觉。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数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也不是靠一堂课、一个单元的训练就能培养起来的,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实践和感知后逐步形成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知、发现,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需要用数学的方式方法去思考、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因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能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这是培养数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变量一它来自数学实践活动,义指导数学实践活动,是一个渐进的、沉积的、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