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复习导入,情感铺垫1.上节课,马朝虎先生把我们带进了他童年生活的村子。请同学们用"______。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样的句式,说一说作家童年时关于水的深刻记忆。2.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缺水是乡亲们心中刻骨铭心的痛苦。(板书:缺水苦)但是,在作者的记忆里,水给他带来的快乐也是终身难忘的。(板书:乐)课文写了哪两件因水而乐的事?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课文写了村里人雨中洗澡和四兄弟夏日冲凉这两件浴水乐  相似文献   

2.
课堂回放师:课文没有写缺水生活的"苦",而是写了缺水的"乐"。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快乐的事?(生默读课文)师:用一句话概括,说说这是一件什么事?(生答)师:课文中有专门描写小孩子快乐的一句话,请标出来。(生标句子)师:如果你一个月没洗澡,遇到这么一场雨,你会做些什么?想象一下。(生想象说话)师:阅读第4~6自然段,说一说,这又是一件怎样快乐的事?生:一勺水洗澡。  相似文献   

3.
[教材简解]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第三十八回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以"拜访诸葛亮"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其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之事.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环境描写,将刘备那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相似文献   

4.
巢爱娣 《教师》2013,(28):108-108
《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家家户户建有水窖。作者马朝虎回忆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珍贵。  相似文献   

5.
浅谈反衬     
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王夫之<姜斋诗话>论反衬之妙时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所以有"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也是由于把感情推向两极,使之在一哀一乐之间,造成最大限度的感情落差.  相似文献   

6.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此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或许编者的意图是要读者珍惜水资源.但这篇课文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有的人读到了有水之乐,有的人读到了缺水之苦,有的人更是读到了炎炎夏日母亲的那份爱心.不管怎样解读,这种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绝大部分学生也能一读就明白,而关注文本语言给学生带来的独特感受,学习两个场景,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知道作者分别通过"人物的活动"和"个人的触觉"来表达了"痛痛快快"和"舒服"之感觉,才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前些日子,我听了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水》,课文原题为《饿水》。讲述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对水充满渴望。文中有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  相似文献   

8.
点击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谦翔老师有一次给高中的同学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作文乐(苦).几十名同学,没有几个人写"作文乐",多数人都倾诉了作文之苦.这种感觉也可能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教学实录:板块一:说场景师:《水》这篇文章读得懂吗?生:(齐)读得懂!师:作者马朝虎写《水》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生:(纷纷作答)他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日子很苦;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师:一谈到水,我们自然就想到"节约用水"的道理。但,这是一篇小说(生惊讶),看起来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水》,全文笔调清新,作者马朝虎将刻骨铭心的儿时记忆娓娓道来:在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子,挑一担泉水的艰辛,淋一回雨水澡的痛快,浇一勺地窖水的舒畅及大锁一把锁住水窖的无奈,深刻地说明了水的珍贵。生动的叙事,栩栩的形象,浓浓的真情,无不给读者极大的震撼。课文采用反衬法,全村人淋一回雨水澡的痛痛快快,四兄弟浇一勺窖水的舒舒服服,更衬托出水的珍贵及缺水的苦涩。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世界里,写人物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艺术分支,如何写好人物的感情,使感情表现的越发深刻,这是古今文学作者在创作时所面临的问题,以人物的"乐"来反衬人物的"悲"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写作手法,也即是人们常说的"以乐写哀"。  相似文献   

12.
[设计思想]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节选)>一文,极写了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带领学生感受文中"我"童年生活的快乐无疑是必需的;但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疑为学之始",要求能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读书,所以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思考"乐"后面的东西:作者写作本文时乐吗?"我"的童年真的很"乐"吗?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人生的苦乐作些力所能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设计思想] 1.注重演绎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从"贬谪文学"引出贬谪作品<愚溪诗序>,从序的种类引出"诗序". 2.运用"互文性解读"理论将教学引向深入.以中华书局版<柳宗元集>与课文参照比较,改正课文标点之误.以原来学过和将来要学的课文与<愚溪诗序>参照比较,使学生理解"异质而同构"之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整体感知] 作者在《爬天都峰》这篇课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说明了人们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理清层次]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开头,作者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作者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最后,作者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 [刨根问底] 本文的题目是《爬天都峰》,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只有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是写怎样爬山的,而且写得比较简单,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原则. 2.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 3.养成写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中人和事的习惯. [教学设计] 一、亮日记:呈现问题,学策略 1.谈话导入:最近老师读到一位同学的日记.大家来看看,她写得怎么样啊?内容是这样的—— (屏显"日记一则".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一只虫子在我们旁边飞.雯雯被吓得半死.我捉住虫子,把它扔到外面去了.  相似文献   

16.
《水》教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课文简析】本文根据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的《饿水》改编,描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情景。作者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文中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  相似文献   

17.
1活动内容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为响应国家政府提出的节约用水的号召,笔者曾结合3月22日的“世界水日”及“中国水周”开展了“节约用水——刻不容缓”“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但是这些活动并不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真正消耗的水资源,“水足迹”的概念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胡洁 《文教资料》2009,(25):104-105
哲学道理抽象深奥,学生怕学,教师难教.为让"苦"的哲学课"甜"起来,让学生欣然接受,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教师不妨给哲学课穿上"糖衣".  相似文献   

19.
<正>[内容导航]童年冬阳下的骆驼队,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祖父的园子。[学习目标]1.认识"蚱"等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  相似文献   

20.
教材所编选的一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背景,教师如何将生活与文本有效"嫁接"呢? [片段1]: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