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张掖民乐县东灰山遗址的发掘,为夏代张掖的人口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对遗址墓葬中遗骸的分析,可得知夏代张掖人口数目、性别比例和种属的大致状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骆驼城前秦墓出土的3件墓券文书进行了释读,根据墓券内容考证了河西骆驼城遗址的历史沿革和十六国时期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丧葬风俗.骆驼城遗址周嗣墓葬出土的十六国墓葬文书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汉晋以来河西地方建制与民间丧葬风俗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7,(6):40-45
四坝文化是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文化内涵丰富,彩陶器型造型独特,仿生造型器物颇为流行,装饰别具一格。尤其是出土于四坝文化火烧沟遗址的人形彩陶罐,人物特征明显,形态逼真,具有很强的的地域特色。它既与马家窑文化有相同的彩陶元素,又有与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和新疆彩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四坝文化独特的"Z"字形纹,在特定地区短暂的存在着,而不见于其他文化类型,因地处于甘肃丝绸之路沿线西段,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关注新三峡     
一、巫山大溪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和哨棚嘴文化早期遗存的发现,其位于瞿塘峡东端大溪与长江汇合处。二、丰都玉溪坪遗址—————哨棚嘴文化早期阶段和唐代佛像的发现,其位于丰都县玉溪坪村,长江右岸与玉溪沟右岸交汇处的台地上。三、忠县哨棚嘴遗址—————哨棚嘴文化早期遗存和西周陶窖的发现,其位于忠县忠州镇红星村。四、开县余家坝遗址—————战国巴文化墓葬群的发现,这一遗址位于开县渠口镇云安村,地处长江支流彭溪河西岸。五、云阳旧县坪遗址—————战国至西汉简牍的发现,其位于云阳县旧县坪。六、云阳马粪…  相似文献   

5.
历年来,内蒙古地区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及东南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这两个地区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基本完善,但是在墓葬制度的系统研究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试图对内蒙古东南部及中南部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制作一综合研究,在墓葬分类基础上,对其特征、年代、文化性质、分布区域及其起源进行探讨,认为内蒙古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制,内蒙古东南部与中南部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两个区域不同考古学文化流行的墓葬形制组合的差异,与不同的来源有着密切地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一批与透闪石玉料开采和利用相关聚落址的确认,为探讨该地区早期透闪石玉开采年代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层位学、类型学分析,结合碳十四测年,初步认为自公元前2000年以来的近2000年间,河西走廊地区一直进行着透闪石玉矿的开采,且经历了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齐家文化——骟马文化早段——骟马文化晚段/中原汉文化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勾勒出了河西走廊地区早期透闪石玉料的开采历程.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曾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的汇流区。河西走廊也是我国古城堡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堪称无与伦比的古城堡遗址博物馆。随处可见的古城堡遗址是河西走廊文明的典型代表。由于环境的变迁,这些古城堡遗址正在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当中,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保护性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处张掖的河西学院毗邻新疆、青海、内蒙、宁夏四个民族省区,是千里河西走廊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在张掖开办的古代书院和近代甲、乙种讲习所以及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与河西学院的创建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正是凭借这些文化积淀和历史经验,河西学院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学校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转型提升,必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不断推动河西走廊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1-65
诗词作品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游资源,能形成区域旅游竞争优势。诗词作品对旅游者能产生重要导向作用,以诗词为旅游主线的旅游活动因为其较强的文化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历代文人都留下大量有影响力的诗词歌赋,有些还是经典名句,这些诗词作品对于传播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推动河西走廊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文章以河西走廊为例,分析研究历代文人描写河西走廊诗词作品的旅游影响,并探讨开发河西走廊诗词文化旅游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5
河西魏晋墓葬壁画题材丰富,其中有大量壁画图像反映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图像生动再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将这些墓葬壁画图像与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起来,探讨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牧业并重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和民族交流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自古是通往西域的必由之路,又是历代征战频繁的战场,因而一些著名诗人的边塞诗,也与河西走廊梦魂牵绕。人口皆碑的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例山。羌笛何须怨...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7,(1):31-35
由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河西学院文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联合主办的"视野·理论·方法——第三届裕固学研讨会"于2016年7月12日在河西学院召开,来自于国内外的学者30多人围绕视野、理论与方法进行裕固族社会文化的研讨,在"裕固学"研究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裕固族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建功 《考试周刊》2013,(21):26-27
<正>20世纪20年代受聘于北洋政府农商部做矿业顾问的瑞典人安特生,在1923—1924年,他与中国助手在甘肃和青海东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试掘,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50处,其中包括临洮的"马家窑遗址"、"辛店遗址"、"寺洼遗址"。从此人们对马家窑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中学历史教师对史前文化有所了解是非常必要的。我结合对史前文化的见解,就如何识别马家窑文化的四种文化类型做简单介绍,以供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河西是指汉代河西四郡的管辖区域,大致相当于今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三地两市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及阿拉善右旗一部分。它南依祁连山脉,北有龙首山、合黎山;东自乌鞘岭,西迄玉门关、阳关故址。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十几公里到上百公里,因其狭长如走廊,故又称河西走廊。西汉中期以前,河西走廊先后居住着戎翟、月氏、乌孙、诸羌和匈奴等众多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本地区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河西走廊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河西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前提。正确认识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掌握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助于保护与开发遗产旅游,使遗产旅游引领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7,(4):30-34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合黎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是联系中原同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往的必经之路。其地势险要,地理位置优越,分布有高山、绿洲、戈壁、沙漠,拥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河水系。明廷对河西走廊作了全方位的战略审视,其中对甘州的经营尤为重视,主要体现在陕西行都司治所的迁移。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陕西行都司治所由河州移至庄浪再移至甘州,最终确立了甘州的战略防务体系,这是由甘州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地理形胜比其它各州更为重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畜牧经济是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主要的经济形式。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后,匈奴败走大漠以北,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和开发屯垦活动,由此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在河西走廊得到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8.
正河西走廊自古文明汇聚,民族共生,拥有跨文明的生态哲学和生存智慧。季羡林教授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影响深远且自成一体的文化体系只有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①河西走廊首先是民族和族群的走廊,这里出现过塞种、月氏、乌孙、汉、氐羌、匈奴、吐谷浑、鲜卑、突厥、吐蕃、回鹘、党项、蒙  相似文献   

19.
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地区先后调查发现不同时代类型的文化遗址、墓葬、长城及城址等文化遗存300多处。发掘清理古文化遗址六处,墓葬100余座,出土及征集文物30000余件。填补了固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上的许多空白。并为研究固原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召开4月2日,由河西学院主办,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河西学院政法学院联合承办的"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在河西学院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河西学院、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张掖市委党校、肃南裕固族文化研究室、高台县委宣传部以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的基层干部与牧民40多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大祥主持,河西学院副校长张汉燚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