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滑过现象”源于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会因为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C地;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滑而过”的现象不仅  相似文献   

2.
德波洛的“注意滑过”说认为: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注意的滑过现象。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如将实验过程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无需多加思索,即可一蹴而就,或即便设置了“障碍”,但由于过程太快,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致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实验无意间“滑过”,使实验教学不能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陆佩红 《生物学教学》2005,30(11):47-49
德波洛的“注意滑过”说认为: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注意的滑过现象。事实上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往往将实验过程、步骤、方法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实验的原料、器材一应俱全,学生无需多加思索,按照预设的过程即可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4.
<正> 德波洛的“注意滑过”说认为: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注意的滑过现象。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如将实验过程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无需多加思索,即可一  相似文献   

5.
一、滑过现象的解释德波洛的"注意滑过"认为: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注意的滑过现象。事实上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将教学过  相似文献   

6.
洪艳萍 《考试周刊》2014,(49):134-135
<正>"滑过现象"来源于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车速太快,而忽视了途中风景更美的C地,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忽视C地的可能性就越大。"化学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将教学任务设置得面面俱到、顺顺畅畅,则学生无需花费多少心力,即可一蹴而就。这就容易使许多具备探索价值的内容不经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我们不妨将其  相似文献   

7.
第Ⅰ卷(60分,每小题3分)一、1.A2.D3.A4.B5.A6.C7.A.A9.D10.D11.D12.B13.B14.A5.C16.D17.C18.B19.D20.A【试题简析】1.A(间jiān→jiàn恶è→wù)2.D(A项全对;B项“敝”应为“蔽”,“誊”应为“誉”;C项全对;D项“义”应为“意”)5.A(B项“十分酷爱”,“十分”与“酷”均表示程度,内容重复;C项为歧义句;D项语序颠倒,应为“四句自勉诗是一生的真实写照”。)7.A(《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赋”不属文体,而是动词,相当于“写”“作”。)8.A(…  相似文献   

8.
1.建立班级成绩分析表 在单元格“A1”输入汉字“试卷成绩分析简表”,在A2、A3、B2、B3、C2、C3等单元格中输入与课程相关的情况。在A8中输入“学号”或“姓名”,在B8、C8中输入每个班级“成绩”,构成了班级成绩分析表的基本框架(如图1)。在A9到A38中输入序列学号。  相似文献   

9.
动量与能量     
《中学生阅读》2005,(1):8-11
例 下图中,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滑块B相连,B静止在水平导轨上,弹簧处在原长状态.另一质量与B相同的滑块A,从导轨上的P点以某一初速度向B滑行,当A滑过距离l1后,与B相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A,B紧贴在一起运动,但互不粘连.已知最后A恰好返回到出发点P并停止.滑块A和B与导轨的滑动摩擦因数都为P,运动过程中弹簧最大形变量为l2,求A从P出发时的初速度”v0  相似文献   

10.
【再现经典】[2006年全国理综(副)卷25题]在水平的光滑直轨道上,有一静止的长方形物体B,在B上放置着一个小物块C(可视为质点),另一与B厚度相同的长方形物体A,以速度v_0沿轨道向B运动,与B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已知:碰后A,B以同一速度运动,但互不粘连;C滑过B后又在A上滑行,最后停在A上,与A一起以3/(10)v_0的速度运动;A,B,C的质量都为m.求C在B上滑行的那段过程中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  相似文献   

11.
听力部分Ⅰ.请从A,B,C,D中找出你所听到的那个单词。1.A.textB.taxiC.testD.tense2.A.sightB.sideC.setD.sad3.A.heavyB.everyC.hungryD.enemy4.A.niceboatsB.lightbootsC.nicebooksD.lovelyboys5.A.brightgoldB.boyguideC.prettygirlsD.girlguideⅡ.根据你所听到的问题,从A,B,C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6.A.Tomaketheplantsstronger.B.Itsaverygoodkindofpowder.C.Thesoilisinthebox.7.A.Thewordisdifficulttospell.B.Itmeans“kindandcareful”. …  相似文献   

12.
一、选择题清朝诗人龚自珍(1792—1841)曾经发出“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感叹,同时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吁。回答1~4题:1.造成“万马齐喑”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实施B.“文字狱”的不断出现C.文化专制主义的推行D.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2.在“万马齐喑”状态下,社会上的主流思潮是A.程朱理学B.王阳明的心学C.“经世致用”的风气D.“天朝上国”的观念3.龚自珍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目的是A.反对外国侵略B.改革封建制度C.维护清朝统治D.实现个人抱负4.龚自珍的呼吁和主张A.说明…  相似文献   

13.
题目 如图1所示,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滑块B相连,滑块B静止在水平导轨上,弹簧处于原长状态,另一质量与B相同的滑块A从导轨上的P点以某一初速度”。向B滑行,当A滑过距离L1时,与B相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A、B紧贴着一起运动,但互不粘连,已知最后A恰好返回到点P并停止.  相似文献   

14.
1.引理及“方程法” 引理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又设“关于x的方程y=f(x)在A中有解的y的取值集合”为C,则C=B.  相似文献   

15.
7个音符“1,2,3,…”可创编成无数首歌曲,26个字母“a,b,c,…”可形成千百万个单词.同样地,高中数学不到100个知识点可以构成无穷多道试题,于是情境陌生、背景新颖、异彩纷呈的试题层出不穷,这就是命制高考数学试题的普遍规律,也是“重基础,出活题,考能力”这一原则的体现.如果将各个知识点分别记为“A,B,C,…”,你只要熟悉了“A+B”型题的解答,那么也应该能征服“A+C,B+C,…”型的题目,这就叫做数学能力的迁移与拓展,显示的是思维的创造能力.因此数学学习与复习迎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策略就是:夯实基础,迁移拓展,提升能力,发展思维,  相似文献   

16.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中国法最早的一个主要形式是战争中的[ ] A.军法 B.礼 C.刑法 D.士师2.夏朝解释和论证罪与刑的基本依据是[ ] A.奉“天”罚罪的法制观 B.“明德慎罚” C.“亲亲”、“尊尊” D.“行刑,重其轻者”3.商朝法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点是[ ] A.“刑名从商” B.“听命于神” C.“敬天保民” D.“明德慎罚”4.西周时,定罪量刑要考虑犯罪的主观要件,将…  相似文献   

17.
题 如图1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质量为班的木板A、B置于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间距s=2.88m.质量为2m、大小可忽略的物块C置于A板的左端.C与A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肛,=0.22,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pt2=0.10,最大静摩擦力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开始时,三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一、1.A2.C3.B4.D5.C6.A二、7.C(市:购买)8.D9.D(“反以权戚为言”应译“怎么反倒说什么不能冒犯权戚的话”。)10.A(③⑤言其爱民)11.D(“摘发”意为“揭发”,不是仅仅“发现”。)三、12.D(“这次的山花奖”是引发)13.C(“醒觉”是对民族而言,“自觉”是对国民而言)14.B(日本民俗文化研究是作者用以对照说明,我们在这方面有差距,但不能妄自菲薄。)15.A(文中“文化”的内涵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整体的,一是局部的,如“我们现在搞的这种文化”即指民俗文化。)四、16.(1…  相似文献   

19.
一、不等式的导出<l)将不等式于>兴两边依次乘以At”、加上AB、除以A(A+L”),最后得千>千二。(中间过程略)()将不等式于>芬两边依次乘以Ac加上fw、除以C(A+C),最后得兰{兰>;(中间过程略)。,、.B、B+D_D所以千>二千>三。’”’一A—A个L”一C”结论:两个不相等的比,它们的前项之和与后项之和的比,必大于其中一个较小的比而小于另一个较大的比。__。。B、_D。B+D。。_。_。。。_式中的手和S是千H的两个极端值,““’”‘A”‘”C“A+t”““『’“”一”’“”B+D。B、_DL。。.1_。…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1月27日,上海《文汇报》第五版发表记者陈韶旭的文章,题目是“破解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机遇函数”.其中提到F(A,B,C)=A B C是线性函数,F(A,B,C):(A B)~C则是非线性函数,而从线性到非线性是质变.“线性函数”出现在大众传媒上,成为现代公民的常识,当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大进步.中学数学可分为线性数学和非线性数学.线性方程、线性函数、线性规划、向量和矩阵、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