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宫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一种学问,而且是认识故宫价值的一把钥匙,是指导故宫保护与博物院发展的一个理念。只有从多维视域去考察,才能认识故宫学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通过对大文物、大故宫、大传统和大学科四个关键概念的界定,概括了故宫学的范畴体系,阐述了故宫学的研究内涵;进而明确了故宫学的学术理念是将故宫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研究。这一理念体现在故宫保护上,即故宫遗产和故宫价值的完整性保护。故宫学将古建筑、文物和宫廷历史文化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研究,并从文化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故宫学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内涵及各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故宫学所强调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故宫之美     
我和爸爸妈妈已经不是第一次来故宫了,每次近距离地接触这座恢宏的皇家宫殿,我都会赞叹故宫的美。妈妈给我准备了很多关于故宫建筑、景物的资料,这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故宫的美。故宫的美,是一种磅礴大气的美。故宫的午门,作为皇家宫殿的正门,具有震撼人心的气魄。它伸开两翼,欢迎着这些游客。  相似文献   

3.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驱逐逊帝溥仪出宫,之后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物品,分清公产、私产,为故宫成为博物院奠定了基础。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是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正轨的开端。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历程充满坎坷和波折,故宫文物南迁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郑欣淼著《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对故宫文物的聚合、流散和回归作了清晰的叙述,理清了两座故宫博物院皇家旧藏的来龙去脉与现状,全面论述了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来源、构成、流播、现状、分类、数量及相关史实。"故宫学"直接面对故宫的文物、古建筑、档案、文献等,是一门把故宫当做一个文化整体的综合研究。故宫的价值从故宫学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会有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以前已经学过。自学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短文,学习说明方法,以便进一步提高说明事物的能力.一、搞清布局,了解故宫全貌.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即使游览过的人也难一下说清它的总体布局和各个组成部分.因此,首先要利用平面图,标出“中轴线”,对照课文找出作者重点介绍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简要口述故宫布局,了解故宫全貌。二、运用比较,了解故宫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5.
故宫文物南迁为故宫博物院发展史上一段重要历史,其意义与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以档案资料、史实事件为基础,将其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之中,深入探讨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首先,将其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背景,故宫文物南迁是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壮举,其历时之久、迁徙地域之广、任务之艰巨均为世界罕见.其次,将其置于中国抗日战争之背景,故宫南迁文物得以完整保存是中国抗日战争在文化领域的一大胜利,其艰辛的播迁历程也使故宫文物与国家命运、民族精神紧密联系.第三,将其置于中国文化教育西迁的历程,故宫文物与其他文化机构共同开展的文物清点、典籍校抄、公开展览等工作,对西南诸省的文化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第四,将其置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背景,故宫先贤奋力守护故宫文物、积极举办文物展览、严格制定规章制度等项工作,不仅保证了故宫文物在战时的安全典藏,而且培育了视国宝为生命的典守精神.故宫文物南迁也形成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的局面.两个博物院重走当年文物南迁路线,温故知新,继承和弘扬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更感到历史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故宫开了六年。日前,央视主播芮成钢发出抗议,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对中国文化是种糟蹋,并以个人名义向星巴克总裁发出抗议书,要求星巴克从故宫里搬出去。一时间,"故宫星巴克事件"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7.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清太宗垒太极修建的皇宫。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是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前的皇宫,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  相似文献   

8.
对敦煌学与故宫学进行比较与思考,重点从敦煌学与故宫学的研究对象、内涵之比较、学术历程回顾、前景展望及设想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敦煌学与故宫学皆是高度综合性的学问,以大型建筑群作为承载空间,研究对象中均有数量巨大的艺术品、文物及独树一帜的文献。二者的研究历程都肇始于20世纪初国宝文物、文献的流散以及外国学者的抢先研究,激发了中国有识之士奋起直追的意愿;经过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努力,建立起中国学界自己的研究队伍,并最终成立了专门研究和保护敦煌石窟与故宫的学术机构,遂将敦煌学与故宫学的研究一直引领至今。展望敦煌学与故宫学前景,故宫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故而应当从中国文化整体的视角来研究和发展敦煌学与故宫学。此外,还应加强基础研究与综合研究,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普及。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故宫丢了7件珍宝,案件被迅速侦破,故宫给公安局送了面锦旗以示感谢,里面竟然有一个错别字。当时的媒体纷纷给出大标题:故宫丢物又丢人。就在故宫成为全民笑柄的时候,单霁翔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一上任,单院长先老老实实把故宫走了一遍,这花掉他5个月的时间,磨破20多双老布鞋。在单霁翔的眼里,故宫不再是一个帝皇  相似文献   

10.
故宫“星巴克”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宫内不可以开设星巴克,在于它破坏了故宫作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星巴克破坏了故宫作为博物馆所输出文化形象的原生性、和谐性和整体性;星巴克与故宫所需要的服务设施功能不符。故宫内的星巴克的文化意义,在于中外文化交流时引起的冲突以及当下商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故宫 故宫是明、清两朝最大的皇家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场所.宫内有雄奇瑰丽的建筑和艺术珍宝,从而成为中外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2.
看得见的故宫 许多到北京旅游的人,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故宫。在北京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没有一处能够像故宫这样拥有显赫的位置。对于没有进入过故宫的人来说,他们想象之中的故宫,几乎就是天堂。  相似文献   

13.
一路伴着欢笑,由小雪花编辑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少年新闻学院哈尔滨分院联合举办的中国优秀小记者相约北京采访冬令营的营员们到达了北京,我盼望着第二天马上就到来——因为,在这天我们可以游览好多地方,包括故宫。我这次游览故宫已经是第二次了,但是这次游览我学到的知识更多。车走在去故宫的路上,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故宫的故事:故宫,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宫殿,原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至今约有600年的历史,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统治中国近500年。这时候,车已经开到了故宫的正门——午门。这时老师又为我们介绍了关于午…  相似文献   

14.
正李健选择创作的图画书的题材都很大:故宫、长城、兵马俑……但他却能操控自如,用轻松、幽默的画面在如此重大的背景下把故事讲出得心应手的感觉。这本身就是一种本事,也是一种勇气。因为这样题材的图画书,注定大家对它的期待也更多。但李健说,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在古人的生活中,让孩子去感受古人的生活细节,就是一种中国文化的传递和传承。找灵感?干脆去故宫写生!《故宫》海外版的名字是《故宫里的冒  相似文献   

15.
4故宫 故宫是明、清两朝最大的皇家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场所。宫内有雄奇瑰丽的建筑和艺术珍宝,从而成为中外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6.
咦,小cool龙可真够厉害的,最近又当起了小导游,更让人吃惊的是,他要带大家游览的可是故宫哦。走进故宫前,咱们先了解一下“故宫”的由来。  相似文献   

17.
一、文化遗产北京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故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故宫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故宫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罗布林卡布达拉宫于199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来又加入了拉萨的大昭寺。2001年12月,拉萨的罗布林卡也被补充加入此项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是西…  相似文献   

18.
张鑫  魏嘉澍 《大学生》2020,(2):67-69
"我最自豪的一件事,是参加学校和故宫合作项目,我既拍过故宫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也拍过故宫的阴晴雨雪、晨昏昼夜,亲眼见证了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瞬息万变、多姿多彩的美"。魏嘉澍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名本科生,他从小就生活在明代万历年间留下来的慈寿寺塔旁边,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数字     
《小学生时代》2014,(4):16-16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10年前,故宫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数量第二的博物馆,仅次于法国卢浮宫。到了2012年,故宫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的博物馆。2013年10月2日,故宫一天的游客数量超过18万,创下纪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沈阳故宫旅游竞争力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沈阳故宫的现状分析,找到其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探讨沈阳故宫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提升对策,为沈阳故宫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