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商洛作家李育善的散文创作,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公务员和乡土作家的双重角色体认,交互影响着李育善的散文视角。李育善散文的关注重心是家乡的广大农村,着重状写乡间的自然山水、民生场景和人物命运,从而构成了多幅生动的商洛风俗画卷。尽管李育善的散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来看,近十余年来,其创作不断走向成熟,表现为取材范围日益拓宽,个人视野逐渐开阔,语言技巧不断丰富。这些踏实的进步,使作者在承变进程中的陕西散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陈彦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2):F0002-F0002
我和李育善并不熟,但名字却经常听人说起,有时也在报刊上见到他的文章。知道他是商洛人,是市府公务员,是处长,也是作家。在商洛地面,说作家也不怎么令人稀罕,这事情侍弄的人多,倒是处长更紧俏些。李育善既当紧俏的处长,又当作家,忙碌便可想而知,这两样事都要务好,  相似文献   

3.
<正>首先,我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李育善是一个好作家,我和他是老乡而且是一个镇子的。其次,举办《走过丹江》研讨会对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这对建立作家声誉,扩大作家社会影响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对他们来说,作品能够作用于社会并受到社会的关注,是每一个作家创作的动力和希望。为什么我今天很高兴呢?因为研讨会在咱们商洛学院举办。在国外,文学都是围着大学转的,作家都是大学的作家,研究也都在大学里面做,  相似文献   

4.
一、乡土文学中的田园牧歌 沈从文是三十年代中国湘西这块特定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土文学作家。在他的笔下,湘西的青山绿水、花草异木及其独特的风土人情,还有人们生活中的那种富于个性的浓郁的乡土色彩无不得到了艺术的再现。 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它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一样,深得国内外广大沈从文作品爱好者的赞誉。小说《边城》中的语言叙述,人物对话与独白,篇章结构等都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读了陕西作家李育善的散文集《惊蛰之后》,犹如在山野里邂逅一泓清澈的溪水,它清粼粼地流过心坎,让人不知不觉间整个身心都感到苍翠和澄澈。这本散文集是作者继以写亲情、个人成长经历为主的第一本散文集和以写"山里的事"即乡土为主的第二本散文集之后的第三本散文著作。这本散文集有个特点,就是集中写作者正在从事的实际工作和所观察到的当下生活,也可以说是作者人生履历的最新记录,是他心灵上的最新刻痕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西部文学作品,特别注重主题的厚重,读起来总有一种沉重感。作家刘志成的散文集《一条歌的河流》就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西部文学的这种主题特点和文化特质。如果说,作者在为这片有着如此深厚文化底蕴而又如此贫穷的土地唱着一首歌的话,那么这一定是一首深情而沉郁的歌。可以说,这就是这部散文集鲜明动人的思想情感基调。苦难的描写显然是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作者就是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作家。从散文集的许多篇什里我们知道他的贫苦出身,在西部农村的苦水里泡大,经过了许许多多生活的打  相似文献   

7.
燕青  董欣瑶 《作文》2023,(42):57-58
<正>贾平凹是一位独具风格的当代作家,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他的作品中大量描写了家乡的风物,始终用“秦岭南坡的腔调”讲述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情感,仿佛他“是商洛的一棵草木、一块石头、一只鸟、一只兔、一个萝卜、一个红薯……”贾平凹的童年生活很是贫苦,他常常一个人到门前的池塘边静静地待上一段时间:池塘里有生命,也有颜色,那红莲,那白鹅,那绿荷……它们生活它们的,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山匪》出版后,文学界很多人评价都相当高,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一是史料的、文献的价值,书中写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商州的社会形态,这一段历史,当代小说涉及的不是很多,可以说写商州最偏远最底层的社会形态,《山匪》是第一本。作者孙见喜有这个条件,他的家族在乱世中是很典型的家族,也是不正规的家族、有点象土匪家族,他对这段生活是据实而写的,所以商洛人谈起这本书特别亲切,里边的风俗、一些人物、地名,唐靖儿、固士珍等,商洛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包括大量的地理民俗,老孙对这里的生活特别熟悉,所以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史料性文献性价值都很高,我说过这一段历史一般人写不了;  相似文献   

9.
李育善的文章虽说读过,也自然知道他是商洛的优秀写作者之一,但真正结识他,却是孔明的从中介绍。孔明是个才子,言辞滔滔,善良热心是其与生俱来的品格,所以对谁都是一个表扬。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谁的不是,大有“东坡眼里无坏人”的风范。“吹捧使人进步”,这是我发明的话,我不断地重复它,希望它成为传世名言。不过对于这句话的实践,孔明先生比我做得好百倍。可是你要当面表扬孔明,孔明必定难堪,脸红。  相似文献   

10.
文如其人     
我的印象中,商洛作家群几乎都是幽默的,如贾平凹、方英文、陈彦、孙见喜、何丹萌等,甚至连做学问、写评论的刘炜评也十分幽默。他们才情勃发,言谈机智,发文幽默。似乎形成了商洛作家群一个共同的特色或者说是标志。如果有例外。似乎有一个,这就是京夫。京夫虽也是商洛籍,但他为人作文的风格,却显得严肃甚至还有些忧患。李育善我没有见过,读他的散文,觉得他与已然形成的商洛作家群整体风格有别。在散文写作中,商洛作家普遍地以幽默机智见长,以贾平凹、方英文为领军,似乎个个在比拼谁更幽默,谁更机智。散文是一种最能显现作者性情的文体,读李育善散文,感觉他是一个宽厚、实诚的人,他的散文也以真诚和质朴取胜。我在这里也幽默一下,“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是不是山中质朴,出山就豪华了?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小崔说事》采访了一批作家,很有意思。其中一位非常年轻的作家叫阿乙,他给自己做好了人生规划,攒够两年花的钱,然后接下来的两年什么事都不干,把已经想好的18个选题写一写,"估计能写出三四个",这就是他的生活。我在微博上关注了另一个作家,叫阿来,就是写《尘埃落定》的那位。他虽然跟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但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他的微博上全是花花草草,他对世界上一切花草都感兴趣,他走到哪里,都会把不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由商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商洛学院学报》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扎根生活、真诚写作——李育善散文集《惊蛰之后》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来自西北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商洛市作家协会等单位的三十多位知名学者、作家,围绕最近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李育善散文集《惊蛰之后》进行了热烈地研讨。副校长刘宝盈出席研讨会并致辞,研  相似文献   

13.
李育善的第一本书是我写的序,现在出第二本书还是我来写序,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事,况且多年前就宣布不再写什么序了。我之所以这样,一是李育善为我的同乡,巴不得他这个文学人才赶快出来,二是他的散文真的越写越好,使得我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14.
常去商州,就自诩商州的才子我了如指掌。贾平凹就考我:“有个李育善,你可认识?”见我摇头,他就笑我孤陋寡闻。说不认识李育善,等于不认识商州山水。我信先生的话,以后每翻阅报刊杂志,总留意李育善的名字。果然就常看到他的散文,一色的山水文字,一划的清新文风,抒情于细微,寓意于素描,看得见山舞峥嵘,听得见水流叮咚,乡风民情如画般扑入眼前。也写人物,俱附丽于山水而传神于写真,生动中见灵魂性情,形象中见本来面目。写作写到这境界,不佩服都不行了。  相似文献   

15.
陈军 《华章》2013,(32)
读阿成的小说,我们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东北风。作为东北作家,他在小说中描写了家乡哈尔滨以及黑龙江雄奇的自然环境和特异的人文风情,同时他也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平民纯真美好的人性抒发了由衷的赞美。阿成以他对东北文化的熟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神采飞扬的画面,一个别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不应该指责作家为什么不那样写,我们只能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杜勃罗留波夫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应当从他的内心生活中勾画出来。我们并非总是“象”自己。所有洞察人性的人都明白,一个在“卧室里”的人总会比他在“讲台上”表现出更多的自我。作家的书呢,是他另一个“我”的产物,不同于作家在习惯、社会和恶习中表现出来的那个“我”。尤其是对喜欢探索自我灵魂的作家来说,你要想弄清  相似文献   

17.
任文与我认识和来往,算来已有11年了。在洛南教师进修学校,我教《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他是我的学生;来信或见面常谈到他对我发表的著述、文章的看法,他是我热心的读者;1995年,他在商洛师专进修中文大专学历并在我主编的《商洛师专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他是我的作者;1997年冬,他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小学作文技法指津》,嘱我写序,我成了他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读了全书纲目和大部分小样,在惊喜之后,便不揣浅陋来为这本书写序。  相似文献   

18.
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大名传神州,饮誉海内外。“李育善在商洛写作军团里是佼佼者之一”(方英文语)。他的《李育善散文集》2006年4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文坛的较大反响。贾平凹说“他的作品,我大多读过,非常喜欢。”“这是一个可以做长久朋友,一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陈忠实认为,“育善底气很足,作品有真情、有个性。”当代资深评论家肖云儒先生感慨:“育善给当前的散文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孙见喜先生读罢育善散文深有感触地说,他“以自己的写作实践再次印证了‘形散神不散’的写作理论。”现刊发京夫、孙见喜等部分著名作家、评论家关于《李育善散文集》的一组研究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9.
毛姆:客观人生的解构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姆长于第一人称小说叙述 ,从作家个人的角度写自己所需要写的人物。毛姆没有想要充当道德裁判 ,更多的是去描述一个个现实存在的人物 ,将他们的生活哲学及人性客观解构。他最大限度地保持作品内容的客观真实性 ,不一厢情愿地虚构美好 ,但对人生的痛苦和荒谬 ,却又能以他历经磨练的顽强乐观的性格超然物外地面对 ,从容洒脱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正> 九十年代初,司马攻的一篇《探亲奇遇》揭开了泰国华文微型小说创作的序幕,使一些圈外人也跨入到创作队伍中来。郑若瑟先生就是在这种创作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微型小说作家。 郑若瑟的微型小说,虽然也象其他作家那样关注社会、人生,以及对人性弱点的嘲弄与调侃,但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一是取材于回中国探亲生活的多。这些小说大多写“文化大革命”前后潮汕地区的社会生活,带有“伤痕文学”的印迹。这类作品或对善良的人物寄予同情,或对丑陋的人物给以嘲弄,都在一定程度上抒发了作者心系祖国的深厚感情,或褒或贬,都出于一片赤诚的爱心。二是歌颂正面人物的多。这类作品大多侧重对优良品质的张扬,以便使其同龌龊的行为相比照。颂美是为了伐丑,树立闪光的形象是为读者提供学习的楷模。作家的这种对美的企盼与追求,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泰华微型小说所讴歌的都是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如:《诚意的回报》,通过表现细妈阿汶悉心照顾丈夫的元配夫人楚珍和她的女儿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识大体,顾大局,心地善良,能忍辱负重的女性形象,《车夫》,表现了车夫勇于救伤,却不居功,把荣誉记在阿舍(老板)头上的优良品质;《让座》,写了一个小姑娘在公车上一再给人让座的故事,这似乎不是惊人之举,但在传统道德滑坡的社会,这个小姑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