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在新疆实施了规模较大的屯田,屯田与戌边有紧密的联系。为了发展屯田,元政府向新疆地区大量移民。元代在新疆屯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亦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论清代屯田     
本文通过对清代屯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屯田内部的生产关系与屯田的破败,以及屯田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展示清代屯田的全貌,反映清代经济和土地制度的一个侧面,从而揭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质和它必然灭亡的命运。研究方法上刚适当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用大量数据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3.
纵观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纪昀的作品可谓独树一帜.其作品不仅反映了清代屯田的制度、规模以及显著成效,而且对屯田之艰难、屯民之辛劳进行了生动描绘,彰显出其屯垦戍边诗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4.
明朝初期,明王朝在贵州大力推行屯田制,采取移民、募民以及徙罪徒到贵州屯田垦荒的策略,民屯遂在贵州形成。大批汉族移民的涌入,不仅给贵州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改变了贵州人口中"夷多汉少"的情况,由此带来了贵州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朝前期,为了平息蒙古准噶尔部和南疆回部的叛乱,长期的兵连祸结,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西部边陲地旷人稀,农牧经济残破萧条。清政府从当时的政治、军事角度考虑,广兴屯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检讨清朝前期的西部农业开发,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隋代屯田的历史作用及其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食货志>对隋代屯田记述含混,联系史传分析,隋文帝时边地军屯规模有限且持续时间较短;河西民屯不但未增且有缩减.隋代之富在于顺应历史趋势推行均田制,屯田之效微乎其微.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使内外民屯受到限制,炀帝大规模徙边民屯非但无效,且严重干扰了均田制度的正常实施;隋统治者未能开展积极有效的边地军屯导致转输劳弊,并最终诱发反隋起义.  相似文献   

7.
清朝统一回疆后,在保留了该地区原先存在的伊斯兰法庭的同时,根据其统治需要,对此作了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清朝回疆司法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促进了回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军屯在元代的屯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在军屯中,侍卫亲军的屯田则尤为重要,一方面它是枢密院直接控制的中央禁卫军;另一方面它的屯驻地在两都之间的京畿地区。统治者给予了相当重视,它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但是侍卫亲军的屯田效益并不理想。现从屯田的基本状况、管理以及制约因素等方面探析侍卫亲军的屯田状况。  相似文献   

9.
西汉王朝在对羌族管理上创立和实行了若干行政管理制度,包括设置羌吏即护羌校尉,初置金城属国,建立郡县,以加强对羌族的管理。王莽时期西海郡的设置把汉代西部疆域和郡县制扩大到青海湖地区。东汉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管理羌族的措施,包括复置护羌校尉和金城郡,在河湟地区广置屯田和增置西平郡,设置汉安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羌族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清代回疆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论述了清代回疆适用的法律,法律适用的主体以及回疆法律适用的特点,指出清代回疆法律适用具有法律本身的二元法,适用主体上的多元同构性。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屯田成为土地管理中最重要的制度.嘉峪关墓壁画真实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屯田的情景.该文通过对壁画军屯、民屯的描绘,分析当时河西屯田军民合一的形式与其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河州保安四屯是明清时期设置在隆务河流域的军事屯堡,目前学界对其的研究多以清人龚景瀚所著《循化志》为基本史料。文章拟以青海省档案馆所藏清代循化厅档案为依据,对明清时期河州保安四屯的纳粮征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循化志》所载保安四屯田册数额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3.
实施屯田是曹魏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魏屯田的规模大,不同地区均设置有农官进行专门的管理.郡级屯田农官设置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内郡地区设一位或者两位专职典农;内郡地方官员代领或兼领屯田;部分边境地区,将军代领屯田.  相似文献   

14.
洪武十五年,湟水流域开始实施卫所屯田。由此,掀起汉族迁入高潮。至明中叶,湟水流域汉族屯田进入发展高峰期,呈现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中兴景象。但由于屯政自身存在的弊端及管理过程中的诸多原因,和全国其他地区卫所屯田一样,湟水流域屯田出现了衰落迹象。针对屯政衰败,明政府采取确定地权、招种抛荒土地、租佃、典卖、统一屯科、田科则税等方法加以治理。这些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湟水流域的卫所屯田和农业经济,但客观上造成了屯田民地化、屯卒平民化的结果,开启了明末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由军事性屯堡社会向传统型乡土社会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清朝政府在对回疆进行司法治理时,既运用了国家法,又有条件地保留和吸收了以伊斯兰教法为核心的当地民间法,使二者在适用的过程中找到契合点。这种在法律适用方面所做的调适,使得上述两种法律体系在调整回疆的各种社会关系时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6.
李舒 《华章》2012,(27)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履行政府职能、实现国家治理所必需的财力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持续增加,加重了政府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政府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从财政支出学角度出发,论述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现状及成因,并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割据的时代。然而,这时期西域和内地的密切联系以及一致性并非削弱;而且恰恰在这时,高昌地区形成了与内地同一的郡县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雍正朝西北屯田与清准战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为弥补西路军军需运输补给的不足,雍正朝继续在西路屯田。巨大的粮食需求刺激了西路屯田,西路屯田的规模不断扩大,屯田补给在西路军需补给中的数量逐渐上升,逐渐成为西路军需补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各方面的调查表明,在过去20年里,大学里的行政费用与用于教学研究费用的比例严重失调.19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校长、系主任及其助手们所需费用比以往预算增加了26%.在国内,行政管理费用与学生数量的增加是相等的,这其中不包括用在图书馆、学生待遇、科研、体育设施方面的费用.在1973年到1974年和1985年到1986年两个时期,所有公立大学的教学经费(包括惯例所需所用,学生待遇,学院开支不含图书馆)增长32.7%,可是花在教学活动上的费用却下降了2%.在国内这一变化达到了数亿美元.根据HEGIS/IPEDS对1975—1976年的统计数据,在所有高校里,行政管理费用每年以 4%的比率上升,而学术研究费用的增加却少于3%.行政管理人员不断增多,所以工资分配就明显增加.权威机构统计数据表明1975—1985年全天工作的职工增加了6%,执行人员、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增加了18%,其它职员增加了61%,他们都是行政管理中有学位  相似文献   

20.
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是清代南北文化交流的独特产物,林则徐强烈的责任感与爱国心使《回疆竹枝词》的许多方面充分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既努力以平等的交流态度对待异文化,又表现出建立在同情基础上的对异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