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素质教育不但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运用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精心创设探究情景,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烈,他们会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如《小电珠》一课,学生认识了电池、电珠、导线、灯座后,让学生做小电珠发亮的实验,学生们兴趣很高,他们安上小电珠,用导线接好电池和灯座后,就不断传来“电珠亮了”的声音,学生们为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成功而欣喜万分。之后,我鼓励学生:“不用这根导线还能用什么做导线也能使小电珠发亮?”这时学生兴致很浓,他们把导线换成铁丝、保险丝、钢丝等小电珠也发亮了:我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铁丝、保险丝、钢丝做导线,小电珠也会发亮?学生们思索后说:“铁丝、钢丝、保险丝都是金属,金属都具有导电性能。我又激发学生:在缺少金属导线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不但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运用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精心创设探究情景,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烈,他们会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如<小电珠>一课,学生认识了电池、电珠、导线、灯座后,让学生做小电珠发亮的实验,学生们兴趣很高,他们安上小电珠,用导线接好电池和灯座后,就不断传来"电珠亮了"的声音,学生们为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成功而欣喜万分.  相似文献   

3.
让孩子动手做实验,是发展幼儿智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使幼儿学习电的粗浅知识,我们让幼儿做电珠为什么会发亮的实验。先让孩子们认识电池、电线、电珠、小马达,然后看谁最会动脑筋,想办法把电珠、电线、电池连结起来,使小电珠发亮。孩子们认真地摆弄着,高兴地喊着:“老师,我的电珠亮了。”“我的也亮了。”这时,老师又启发孩子,怎样使小马达转动,使电扇叶(老师用吹塑纸做的,插在小马达的  相似文献   

4.
《小电珠》一课首先让学生分别认识小电珠、电线、电池,然后问怎样让小电珠发光?书上的意思无非是指用电线把小电珠和电池正确连接起来,小电珠就能亮了。  相似文献   

5.
自然教学提倡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让学生参与活动,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索研讨。但教师在充当“导演”时,要切忌按自己的意愿指挥学生统一行动。 教学《小电珠》一课,在探索如何使小电珠发光时,学生兴趣浓厚,有的用导线连接电珠的底部,有的连接电珠的螺纹,有的用透明胶布粘接头。可就在这时教师却让学生把导线连  相似文献   

6.
我在上《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时,课文中写道:“铜丝、铁丝、铝丝、铅笔芯能使小电珠发亮,说明这些物体容易导电。”但我们通过多次实验,对“铅笔芯能使小电珠发亮,容易导电”这一结论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7.
教材 :苏教版自然第一册第一课教学目的要求 :1 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什么是电路 ,一个简单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认识开关的作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连接简单电路、串联和并联电路。课前准备 :电流实验盒(24只)、演示板、计算机、课件、图片3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时曾经学过《小电珠亮了》这一课吗?回忆一下 ,那一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材料?今天老师又把它们请来了。同时也请大家思考一下 :为什么用电线把电池和小电珠连接在一起 ,小电珠就会亮呢?二、初步认识电路的构成及电流1 认识…  相似文献   

8.
给你一个小电珠、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你能让小电珠发亮吗?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一个长时间从事科学教学的教师,你肯定会认为这很简单. 然而,笔者这里所说的是一个不带灯座的小灯泡、一节没有装在电池盒里的干电池.在很多年前,每一个学生的确都可以很娴熟地完成这个实验.如今按教材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来做该实验,结果令人很吃惊,你可以看到有很多学生只是把那一根电线从电池上接出来,连接到小电珠的某个部位就在等待它发光了.对于这样简单的电路连接,学生竟然会如此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9.
首师大版科学第三册中,有一个"电与生活"单元,其中有一课是<点亮小电珠>,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和几位科学老师一起共同研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们把本课内容设定用四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认识小电珠,探究怎样用一节电池、一根导线、一个小电珠使小电珠亮起来;第二课时:内容是加上电池盒以后,探究怎样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几根导线使小电珠亮起来;第三课时:内容是研究串联电路;第四课时:内容是串联、并联电路.  相似文献   

10.
白炽灯灯丝在冷,热状态下电阻值相差很大。要使学生对此有足够认识,可作如下实验。把小电珠、电池、电流表串联构成电路,这时小电珠发光,让学生记下此时电流表的读数。断并电路,用钳子夹碎小电珠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就《小电珠》一课为例,谈谈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激趣引疑,促进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我用导线、电池、电珠组装一个串联电路,只让学生观察到发光的电珠,并有意使电珠时亮时灭。这一实验现象,激发好奇心,引起学生疑窦:为什么电珠发光会时断时续?为了让全体学生观察清楚,我把实物扫描图展示给学生,通过CAI课件,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中导体和绝缘体实验,学生按教材用电池、导线、小电珠组装成图1的电路。将被测材料接入鱼夹中,看小电珠是否发光,就很容易检测出铁丝、铜丝……是导体,橡皮、干木条……是绝缘体。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测试人、大地、不纯净的水,小电珠不发光,于是学生对教材中“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产生怀疑。学生用图1的电路做这个“导体”实验,小电珠不会发光,问题在于人、大地、不纯净的水与金属材料相比电阻大,同样电源(电池为3V)产生的电流不能通过,小电珠亮不了。因此,如何验证人、…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属“电学”的第一课,也是这一单元中最基本的知识。后几课“导体和绝缘体”、“暗盒里的电路”等都是建立在本课知识基础上,以电路为凭借,用电路进行科学探究的。可见,学好本课知识,掌握电路连接的基本方法对后续学习非常关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亮小电珠的多种方法,知道小电珠发光的原因,知道使小电珠发光的一般规律。教学难点是:把多个小电珠和电池连入电路的方法。当然,在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连接出串联、并联电路,也会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但考虑…  相似文献   

14.
只有一节电池和一粒小电珠,小电珠也能亮!你可能想不到这个发现竟出自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之手。 那天我教二年级《小电珠亮了》,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我对教材作了调整:先让他们尝试实验,去把电珠玩亮,比赛谁用的方法多、巧;再讨论小电珠亮起来所需要的条件。 孩子们的积极性高涨,十分投入。在讨论“仅有电池和小电珠,小电珠会亮吗”这一问题时,大家“不会”的答声刚落,一个响亮的声音叫起来:“能亮。”这无异于烫油锅里倒进了水,整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简析让灯亮起来是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12课,其主要内容是用电路元件连接简单电路和画出电路图。我教的这批学生在小学二年级已学过人教版第三册《自然》中的小电珠一课,并掌握用一根导线和一节电池接亮一个小灯泡的方法。二、教学理念1.灵活使用教材.对本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首先,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相连让一个小灯泡亮起  相似文献   

16.
《小电珠》一课,我上过许多次,也修改过许多次,总觉不妥,学生不易掌握正确的方法。为此,笔者将该课教学思路又作了一些调整,试上了几次,效果不错。 将该课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每组准备充足的材料,介绍材料后布置:想各种办法使小电珠发光,看谁的方法最多、最新,并把连接的方法记下来。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观察实验操作,询问实验效果,记录出现的问题,并引导部分“发现”少的同学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更新的方  相似文献   

17.
《怎样接亮小电珠》是五年制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这堂课先指导学生认识导线、电源、小电珠等元件,然后再指导学生对这些元件进行联接,最后归纳出电流、电路的知识以及电路的联接方法。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也不佳。我在教学中没有采用这一作法,而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调整,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摸索。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学生进入实验室,实验桌上放着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电珠。师:看了这些材料,你最想做什么?生:把它们接起来…  相似文献   

18.
在冀人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3课《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小电珠、导线、电池组装简单电路,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主动探究过程。通过猜测与假设、实验与验证、讨论与  相似文献   

19.
电灯丝电阻在冷热状态下的演示钟祥市双河一中刘平权(431913)白炽灯丝在冷、热状态下的电阻值相差很大。要使学生对此规律有新认识,可作如下实验。把电池、小电珠、电流表串联构成电路,这时小电珠发光,让学生记下此时的电流表的读数。断开电路,用钳子夹碎小电...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自然课本第六册第三课《导体和绝缘体》中,有“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一句话,这在教学中是个难点。通过多次教学,学生都是用几节干电池,几根导线和一只小电珠来做这个实验,可小电珠不亮,看不出它们有导电的现象。这是因为上述三种物体的电阻比金属大得多,通过灯泡的电流只有几十至几百微安,所以小灯泡不亮,从而使学生错误地认为上述三种物体不是导体,是绝缘体。可书上又明明写着它们都是导体。对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制作了检测装置,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