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唐代山水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回溯了唐前山水艺术“自然”精神的贯注历程,并以唐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尚自然”精神在唐代山水艺术的艺术展现和唐代山水艺术对“自然”的审美追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中国山水艺术的传统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可堪称为“姊妹艺术“.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来看,唐、宋以来一些擅长山水画的文人画家参与园林的设计,将绘画的创造手法和意境的特色融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山水画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画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手法上.  相似文献   

3.
“李家山水”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里程碑,李可染先生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李可染的山水画生机勃勃,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技法,还吸收了西方的绘画艺术,李可染先生为中国山水画创造了亮、重、满、黑的新画风,所以说,无论是从吸收外来绘画的角度看,还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李可染先生的中国山水画都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道家隐逸与唐代山水艺术关系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中国“山水情绪”发达的时代,道家隐逸对模塑唐代丰硕圆熟的独特的山水艺术风貌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家隐逸在唐代的兴盛有其社会动因。道家隐逸造就了独特的唐代山水艺术风貌,即山水田园的“桃源情绪”、园林的恬然之趣和山水画崇澹尚逸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以山水地质学的观点和方法,剖析中国古代诗歌和山水画中的地质科学内涵。指出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古代诗人和山水画家就在“外师造化”科学思想指导下,对大自然进行理性的剖析,把地质科学思想融入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创造出独特的作品,开创诗歌、绘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曲飞 《成才之路》2010,(5):I0021-I0021
元代山水画一反宋代尚“形”求理之风,追求“山中有我”之心境,追求简淡,强调写心、寄情山水的特殊审美倾向。元代特殊的政治气氛和深刻的社会因素,对元代山水画风的盛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绘画艺术自身发展的运动规律,引导着元代山水画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论元四家山水画的写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虽然短暂,但绘画却取得突出的成就,是继五代宋初之后中国山水画的又一高峰。元四家创造了元代绘画的特殊面貌,代表写意山水的最高成就。它选择性的继承了前代的山水图式与理念,并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写意逸格山水表达。他们相承董巨,折中李郭,摒弃了南宋之风,成就了重写意的元代山水绘画风格。元代画家强调意趣、崇尚"心境"的营造,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拓宽了山水绘画的艺术视野,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语言,形成了中国山水绘画史上同五代宋初山水绘画并列的又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通过黑白艺术在泼墨间展现山水蓬勃的生命力,“布白”的出现使得山水画具有超凡脱俗的深邃意境。在学校管理中,为了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校长也应如艺术创作者一样,要“留白”,要“有所不为”,才能使学校更好地发展。“有所不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的境界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思维,也无规则,一座中国园林就是一幅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两者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自然”这一概念,在中国绘画美学中,是一个极至重要而又富有哲学内涵的范畴。尤其自然与山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古典美学来说,“自然”蕴含着“道”,“妙造自然”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真谛.现代山水画艺术仍然在不断的追求着“妙悟自然”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郭熙的山水画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它的美学价值在于明确回答了山水画的本质特点是源于人热爱自然山水的本性,论述了人的情感变化与自然山水景物变迁的对应关系。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提出对自然山水“取之精粹”的艺术概括的观点,以及中国山水画的视觉原理和空间表现的“高远、深远、平远”即“三远”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2.
山水对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来说,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山水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代表,其在空间营造和时间意识的表达上,充分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先验视角.在这种观念中,“光”所行使着的多重使命使山水画在空间、时间、心灵上的维度合而为一,透射出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13.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主体精神和理性思想基础的来源,它揭橥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及价值。《画山水序》对我国山水画的审美与功用价值等不同层面上,颇具诸多独特的睿智和见解,这在当今仍有极大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画山水序》在探究山水画的独立意义上是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它赋予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精神品质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结合山水画创作从绘画理论与绘画实践方法出发,来具体论述了东北地区长白山地域风格山水画将如何创作,在绘画理论中“势”与“质”的阐述基础上加以总结,并从具体绘画创作实践经验中归纳创作方法,为今后的山水画创作提供可参照的理论依据,依靠“势”与“质”的有机配合,形成统观全局,独特丰满的艺术张力,使山水画创作中“势”与“质”充分发挥在长白山地域山水画创作上.  相似文献   

15.
作为创造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中国古代文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活动就是对“仕途”的执著和对艺术、尤其是山水画艺术的痴迷。与其对仕途的执著相对应,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画创作的迷恋也远远超过了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审美范畴。其间一定有更深层的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原因。探究这些深层原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特征、把握中国古代文人以及山水画家人格的深层机制,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艺术创作的本质和中国人的艺术精神,汲取当代艺术创造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国美术学院的学者童中焘先生在《极品山水——中国古代山水画论及画法图释》一书代序中指出:“继承与创新,本无矛盾,只因对继承的理解有了偏差,学习方法有了偏差,于是产生了矛盾。”多年来,艺术教育者在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反复探讨,试图开辟一条既可以延续传统又不乏创新精神的道路。中国山水画历史长达数千年,绵延不绝;中国山水画历代名家多如繁星,各领风骚;中国山水画历代名作云蒸霞蔚,数不胜数。纵观历代留下的浩如烟海的画法画论,我们更是需要领会和掌握其中的根本道理,取其精华,学为我用。苗根源编著的《极品山水——中国古代山水画论及画法图释》一书中既有作者对于传统画论的梳理,又配以大量的古画作品与作者在继承基础上创作的作品,以别具一格的方式诠释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崇尚归隐自然山水的隐逸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园林艺术大多数与山水有关,源于造园者的指导思想;因为无论古代帝王或者文人臣子,他们的特使身份和社会角色使得他们归隐山林的人屈指可数,而对于自然山水的仰慕和追求便迁移到园林的建造中去,而构筑园林时无不受到中国山水画诸如立意,构图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也是世界绘画艺术的珍宝,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加以研究,既有利于对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还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民族自豪感.本文主要就朝代更替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等不同方面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有设色较重青绿山水,还有就是水墨淋漓山水。董源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新形式,创造了表现江南水墨山水的“披麻皴”。宋代的沈括、苏轼、米芾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董源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当前有些山水画家的创作出现与传统哲学思想相分离的倾向,画作以照像写实的手法描摹山、水、树、屋等,显示出画家对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即哲学思想研究甚少。中国山水画经过漫长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即道学。通过揭示早期山水画的艺术本质特征,使山水画家从“艺与道合”、“澄怀观道”、“含道映物”的独特审美理念中得到启悟,从而领会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心象与自然的高度合一,以此使当代山水画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