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启发式在我国源于孔子,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启发、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启发式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总之,启发式教学符合教学过程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各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3.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命题。在中国。启发式教学源于古代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时,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 :不到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之时 ,不启迪他 ;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 ,不开导他 .即是说 ,当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边缘的状态 ,再去启发、引导 ,就能促成学生“领悟”,达到发现、创新的境界 .这是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的具体体现之一 .启发引导发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来达到“愤”、“悱”的状态 ,发现问题的内在因素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明确问题的正确结论和应用 .习题的教学更能体现这一模式 ,下面是笔者对一道浮力习题教学的探讨 .题目 如图 …  相似文献   

5.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看望北师大学子时指出:有人认为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的发明,其实应该是孔子的发明。孔子出生早于苏格拉底82年,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认为,就当时条件而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语:心求通而未得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谓之悱)较之苏格拉底的谈话法、“产婆术”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因此,作为孔子后代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掘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弘扬启发式教育思想,让世人更了解中国的这一文化瑰宝。这不仅是知识产权问题,也确确实实是当今课改的营养之需要。  相似文献   

6.
启发式教学已是广为人知的教学法,它由来已久,最早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不主张越俎代庖,他认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教师只须做一点提示性、诱导性、点拨性的工作,让学生最终自求其通、自求其能。二千多年来,许多教育家对孔夫子这一教育思想作出了不同的阐释,也各自加进去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构建起不同特色的启发式教学。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教育家们又赋于启  相似文献   

7.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实质  “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中“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其本义包含四个基本观点 :其一 ,“启发式”教学要选择最佳的施教期。所谓“愤、悱”。按朱熹的解释 :“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状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答其辞” ,即学生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 ,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处在这种“愤、悱”心理状态的学生 ,其大脑思维异常积极活跃 ,也亟须教师引导。如果教师此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引导 ,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的出处。但后人对孔子所说的"愤"和"悱"的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有争议。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教学必须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心里想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口上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楚。不到这个时候,就不教给他。学生的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相似文献   

9.
“启发”二字在我国源于《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朱熹也作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乃是教师当学生想弄通而未得,想说出而未能,即在他们“心愤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 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有人作为一条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总之,它是相对立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学生在“心愤”(心求通而未得)、“口悱”(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教师给予“启”和“发”之意,可见在古代教学中就已经注意到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看法。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所谓“愤”,就是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所谓“悱”,就是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才去启发他。那么,在启发式教学中应如何主动地引导学生“愤”、“悱”,着力于“愤”、“悱”状态的构建呢?试作肤浅论述。(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一、自主学习的依据正如陶行知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启发式教学应成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论语·述而》中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很能体现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是他对曾皙的引  相似文献   

14.
李宇光 《成才之路》2011,(18):33-33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启发教学存在误解,认为"启"是教师的事,"发"是学生的事,因此在贯彻时就会失之偏颇,收效甚微。其实,"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也说:"愤,谓心求通而未能之意,悱,谓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相似文献   

15.
顾晓惠 《考试周刊》2014,(14):50-50
<正>启发式教学是当前国内外教学方式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灵魂和特征,运用启发式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取真知。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欧洲,稍后于孔子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根据教育家对"启发"这一问题的论述,联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我进一步体会到运用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启发问题意识的教育教学方法,朱熹注解精要得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相似文献   

17.
(一)"启发式"="提问式"?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古老的论述,至今仍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在这段论述中,其要义有二:一是要启发学生,首先必须把学生置于"认识主体"的地位,学生"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然后启发"。所谓"心愤愤",就是"心求通而未得";所谓"口悱悱",就是"口欲言而不能"。  相似文献   

18.
张守文 《课外阅读》2011,(7):139-13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一个重教育思想。何为愤悱?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辞”。即是说,只有当学生想求明而不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想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而说不出来的时候,才去启发他。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固然重,但这仅仅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学生不愤不悱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首先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郑玄注:“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某其意;发,谓达其辞。”后人根据郑、朱注释,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在他想明白却明白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样的讲法,似乎没错;但未免有点简单化,孤立化了。全面研究孔子的教学方法(实在是教育方  相似文献   

20.
1 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启发”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