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移用”修辞格,就是两个事物相关连时,把原属甲事物的修饰语“移植”过来用在乙事物之上的修辞方式。“通感”修辞格,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别一感官上,凭借感觉感受相通,以启发联想,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如身受其冷暖等实感,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移用与通感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从修辞功能来看。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沟通起来,借某一感受来写另外一种感受,从而加深某种感觉的意义,使具体的感受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一般的是后一句为前一句服务,后一句引申并深化前一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移用是一种积极修辞格,分为移就和移觉(通感)两类。移就能使语言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移觉最长于表现人们难以捕捉和描绘的内心感觉,使语言形象可感。在诗歌创作中,其艺术效果超过了传统的赋、比、兴和象征手法,因而倍受当代青年诗人青睐。  相似文献   

3.
通感是一种不容忽略的写作手法。 所谓通感,就是在文章中借重于文字,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彼此加以沟通,从而调动起人们进一步感知事物的积极性,以达到具体、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感又名移觉,它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格.通感原是指心理学上的概念,指各种感觉互相沟通,也叫“感觉移就”.作为通感修辞格,它是指写作时,赁借人们的各种感觉能彼此沟通的现象,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受,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通过几种感官的感觉共同表现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5.
通感     
《考试》2014,(12):35-35
<正>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即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分为听声类形和听声类声两种。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就是听声类形。例如: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嵇康《琴赋》)琴声有时  相似文献   

6.
“通感”是把一种感官感觉用另一种感觉形象地加以表现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钱钟书先生曾这样通俗地谈“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旧文四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使用通感修辞因为对于诗歌艺术来说,通感不仅是一种意象创造的方法,也是诗人艺术思维高度发挥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诗人感物,必…  相似文献   

7.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典型的通感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感这一修辞不难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通感已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比如,"她听了女儿的演唱,心里甜丝丝的"。"他的话凉透了心"。又如"耳食  相似文献   

8.
通感赏析     
通感是英汉语言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修辞方法,是指形容词的修饰对象发生转移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它具有生动,形象,用词简练,引人入胜的效果。通过呈现和分析中英文通感用例,辨析通感和移就两种修辞格异同和解构通感语法结构形式,以求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种修辞格。  相似文献   

9.
谈通感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涉及运用通感这一特殊修辞格的地方很多,特别是在那些更多地直接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作品里. 节选的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开头一句,“这一天,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句话从句子的语法成分看,似乎是用“雄伟而瑰丽”的壮观景象来修饰、描绘交响乐曲,而实际上,就作者的感受说,是由三峡的壮观景象联想到交响乐曲,由视觉感受移到听觉感受,或者说用听觉形象来描绘视觉形象——这是由视觉到听觉的通感.  相似文献   

10.
"通感"又叫"移觉",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表示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移用。调动起人们进一步感知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具体、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1.
“通感“又叫“移觉“,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表示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移用.调动起人们进一步感知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具体、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2.
“通感“又叫“移觉“,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表示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移用.调动起人们进一步感知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具体、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3.
说话必须符合逻辑。但是,有些文学语言却违反逻辑,一些修辞格即是这样。这种违背普通逻辑的逆反思维规律,我们叫它逆反逻辑。有逆反逻辑的存在,按普通逻辑不能解释的许多语言现象都可以得到解释一、逆反同一律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概念,判断、论题、推理)要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变更。然而逆反同一律正是违反这种恩维规律而存在的思维形式。它适用于通感、移嫁、抵换等修辞格。通感是通过人的不同感官的沟通,把不同的感觉形象融合于同一思维过程的修辞手法。融合的契机全  相似文献   

14.
中学的修辞教学存在着“通感”是不是一种修辞格,它和比喻、移就、比拟这些修辞格又如何区分的难题。 很多传统的修辞书都没有把通感列入修辞格加以阐述。中学语文课本里在讲修辞格的有关章节中没有列入“通感”,但在  相似文献   

15.
通感趣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基努·李维斯好酷(cool)啊!”“邓丽君的歌声好甜美啊!”“这种颜色太冷,不太适合你”……人们在这些说法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种很有审美价值的修辞手法:通感。通感,常常被看作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通感肯定是比喻;比喻不一定是通感。所谓通感,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移觉”。通俗地讲,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通、沟通、转移。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各种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获得的感觉,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和冷觉、…  相似文献   

16.
本认为通感并非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格,而是某些修辞格的心理基础,是通过比喻、移就、比拟、拈连等修辞格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李根 《现代语文》2014,(4):107-109
《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诗论著作,作者以其独特的诗性言说方式品评诗歌的体貌风格,不仅描绘了作品本身的诗情画意,也开拓了诗歌理论的艺术境界。《二十四诗品》的诗性言说方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其修辞格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对《二十四诗品》常用的比兴、重叠、通感和引用等修辞格加以论述,探讨其独具诗性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8.
散文创作中运用通感这一心理现象进行艺术构思、描绘形象等愈来愈广泛。许多精美散文表明:运用通感创作散文,对多角度描写表现对象、构思创新、多元信息同时输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都有一定作用。本文还从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中归纳出散文中常见的几种通感类型,结合一些有影响的作家的创作,提出如何提高自己运用通感进行散文创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感,就是在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沟通。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通感手法,如“风来花底鸟声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以银瓶乍破和铁骑刀枪之声,描绘视觉形象,引起人们的听觉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20.
移觉、移就、移情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格,用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力。一、移觉,也称通感,即感觉的转移和相通。心理学上叫感觉错移。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