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中央电视台青少部年纪最小的小记者马字歌。当肘,她是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三(1)班的少先队中队长,9岁。在中央电视台1996年4月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首批小记者的统考中,因总考成绩排名榜首而受聘。从1996年5月29日以来,她已经为台里做了许多节目,1996年8月24日,我陪她到中央电视台,看她为她自己写本儿并演出的电视作文(小圆桌)和(我要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两部电视片解说配音,制作节目。那天下午,我们骑车来到中央电视台。一位名叫干燕的年轻女导演迎候在中央电视台大门口。走进院,步入大厅,我的第…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在我们“记者生活日”栏目内,不少记者在这里倾诉他们采写背后的酸甜苦辣,曾感动了很多读者。这一期,我们向大家推出全国新闻界年纪最小的记者、中央电视台9岁的马字歌写的《我第一次做广播新闻采访》,和另一位小朋友观看了马字软制作电视节目的经过。我们为新闻界涌现出这样有才华的小同仁感到由衷高兴。希望小字识不断努力学习,茁壮成长,为今后在新闻工作中作出更大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第一次做广播新闻采访,是199o丰6月23日星期天下午,在北京官园的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多功能厅,现场报道中央电视台首协小记者团309成员第…  相似文献   

3.
坚持导向抓好精品──访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兼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本刊记者刘宏过去的一年,对中央电视台来说,是进一步发展并确立自己世界级大台权威地位的一年。当1995年底中央电视台卫星加密节目开始走入千家万户时,她每天的节目播出量由1994年的60多小...  相似文献   

4.
有感于妻子爱看《焦点访谈》阎玉才我妻子是一名普通工人,她看电视的口味,我最清楚不过:音乐会、电视剧等。可自打去年,她看电视却多了一个内容,喜欢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我很纳闷。有一次,我问妻子其中原因,她脱口而出:“那里说的都是老百姓想知道...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10,(6):41-41
李咏(1968年5月3日—)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新疆乌鲁木齐人,1987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做编导。1996年任专题片编导,并担任纪录片《香港沧桑》的解说。1998年开始出任综艺节目主持人,同  相似文献   

6.
关于娱乐新闻采访、报道失范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采访娱乐记者,请他们畅谈娱记们得意的策划、采访手段。这次节目中,与会者预言关于王菲生孩子报道,娱记的竞争将白热化。果然,5月间王菲持临产前续遭遇众多香港、内地记者的围堵采访;她的前夫、摇滚歌手窦唯因报纸对他的侮辱性的报道怒而烧了报社门口的汽车。我国娱乐记者的无理性行为和他们对娱乐新闻的认识偏差,达到了又一个“顶峰”。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形,新闻学界不约而同地在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上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研讨。2006年6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媒介经济方向的61位研究生就此做了一次…  相似文献   

7.
16年前,在郑州举行的河南省首届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比赛中,冷不丁杀出一位年仅7岁、名叫海霞的小姑娘,她一路“过关斩将”,以正确的发音和丰富的感情博得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第一名。之后,在四年一次的河南省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比赛中,海霞又连续夺得第二、第三届比赛的第一名。如今,这个当年的“小海霞”坐在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成为“晚间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之一。 电视观众真正熟悉海霞是从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改版后的“晚间新闻”开始的。当时,她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仅半年多时间。海霞一露面,就以其纯正的发音和蓬勃的朝气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当初,中央电视台决定改革“晚间新闻”并启用新人时,谁也不敢保证能把这个节目的收视率提高多少。如今,“晚间新闻”的收视率在中央电视台的各个栏目中很靠前,达到19%,毫无疑问,这与中央电视台大胆启用新人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视台百集系列专题片《英才的故事)摄制组,在去年的某一天来到了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家采访,今天这一节目的主持人是个9岁的小女孩。身穿运动衣的小女孩与何振梁面对面地坐在沙发上,她先进行自我介绍:我叫马宁歌,中央电视台的小记者,今天的采访由我来完成。何振梁看着这个招人喜欢的小女孩仰天笑了,他一生中面对过无数大记者、名记者,可是第一次面对9岁的小记者。一老一小互相交换礼物后就开始了采访。在导演、灯光、摄像的包围下,宇歌面带笑容,落落大方地用极其标准的普通话首先提问:“何爷爷,您年轻时是运动员吗?”何…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2010,(6):70-70
许戈辉(1968年11月30日-),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 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91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业余主持人大赛,获第一名.早在学生时代她就涉足电视,1991到1995年间,在中央电视台主持过多种类型的固定栏目以及大型专题节目和晚会,包括<十二演播室>、<正大综艺>、<东西南北中>和春节联欢晚会、国庆晚会等等.1996年3月她在众人的一片不解中离开央视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主持访谈节目<名人面对面>至今.  相似文献   

10.
2005年4月10日,沈阳的王楠为了解救一名被围殴的少年而手部被砍成重伤。媒体记者在采访王楠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这样做值得不值得?你后悔不后悔?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在2005年5月16日和17日连续播出的节目《无悔的选择》中说:“对于当时自己的行为,王楠一点也不后悔。”  相似文献   

11.
赛纳 《新闻采编》2000,(1):28-28
1999年11月3日,在第36届亚广联大会上,《新闻调查》又—次为中央电视台赢得了光荣:其代表中央电视台参选的新闻专题片《生命》,一举夺得东道主澳大利亚为本届亚广联年会设立的“广播电视特别奖”。 这是继1998年播出的《大官村里选村官》在蒙特卡罗获“女神银质奖”之后,《新闻调查》节目再一次荣获国际大奖。此次获奖,对《新闻调查》即将走过的3年半风雨历程无疑做了一次总结与诠释:这个高难度、大容量的新闻评论栏目已经开始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分量。 《新闻调查》之所以能在1996年5月份中央电视台晚间9时时段竞标中脱颖而出,正是顺应了新  相似文献   

12.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应中国乒乓球协会的邀请,几位美国朋友——当年首次访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又一次在春天里访问了北京,使我又获得了与他们交谈和采访的机会,随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乒乓外交”见证中国微笑》,5月被评为人民日报好新闻。屈指算来,我采访“乒乓外交”已经有20年了,是《乒乓外交幕后》一书的作者,参与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作的“乒乓外交”节目,  相似文献   

13.
我读“焦点访谈”──兼论新闻评论的旗帜意识黄文渊从1996年初到现在,我一直坚持天天收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认真研读,每天做笔记,写下心得。回味再三,深深感到“焦点访谈”确实是一档高格调、高品位,不能不看的好节目。这是一档新闻评论性节目。她给我...  相似文献   

14.
王保荣 《新闻世界》2003,(12):48-48
据《新华日报》报道,10月24日下午。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主持人陈鲁豫做客南京大学。给学子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新闻课。该篇报道的题目就是“优雅鲁豫南大聊新闻”。陈鲁豫向学子们介绍了自己做主持人和采访时的一些技巧心得。她说:“我觉得自己是本色的人,所以做节目很本色。节目风格应该很自然地流露.比如你面对什  相似文献   

15.
新年刚过,在一个雪后初霁的中午,我如约前往毗邻中央电视台的梅地亚宾馆。我的采访对象是王小丫,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仅仅半年时间,王小丫就伴随着“用知识换取家庭梦想”的声音,在色彩纷呈的电视屏幕上崭露头角,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天上午她应邀到人民日报网络版做网上直播去了。由于路上堵车,她晚回来了一会儿,刚跟我们表示完道歉,就急不可待地说:“快请帮我拿一盒饭来吧!”谈起刚才和网民的聊天,她挺认真地说:“网民对我真是太客气了。听说有的‘名人’还被聊哭过呢。”这就是电视屏幕之外的王小丫,她的率…  相似文献   

16.
1993年5月24日到6月2日,我随大陆首批广播记者采访团赴台采访,到了台北、新竹、嘉义、台南、高雄、花莲六个县市。除访问了台湾的工厂、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博物院和名胜古迹外,我们还参观了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社,并和广播界同行座谈了两次。在与台湾同行多次接触中,感到他们有许多有苴经验值得借鉴。在大陆,人们给传播媒体排队,  相似文献   

17.
尹敬媛 《今传媒》2006,(4):60-61
1996年年初,“新闻调查”栏目开始组建;在中央电视台晚间九点时段节目竞标中,“新闻调查”以排名第一的实绩脱颖而出,夺得周五黄金时段。当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播出第一期节目《宏志班》,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独特的形貌。多年来,从内容到形式,“新闻调查”一直在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努力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这其中,记者型主持人在整个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新闻调查”的记者型主持人现象,有助于我们把握优秀记者型主持人素质的共性特征。采访前的周密布置和充分准备采访前做好周密的布置是主持人节目创作流程中必需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8.
在我20多年新闻工作实践中,有三次最难忘的突发性事件的采访。——女大学生邵小莉跳湖救人,献出了生命,记者连夜赶到现场…… 1982年6月17日,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学生邵小莉,为抢救一名落水儿童,光荣献身。采访中,我深深被这位大学生的事迹所感动,噙着泪水,发了第一篇消息(健康报1982年6月24日)。  相似文献   

19.
“香港回归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是百年不遇的益事。作为止次报道的主体媒介.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央电视台将有效地发挥技术设备的先进性,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力,确保此次报道顺利地进行,为制作一流节目创造条件。”这是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电视台香港回归报道技术总指挥刘宜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谈话。——以中国电视报问997年6月16日第一版)这是一条有代表性的新闻导语(以下简称“中报导语”)。我注意到,越是大报,越是有权威性的报纸,这类导语越多。倒是一些晚报、文体类报纸和小报,导语写得更活泼一些。这条导…  相似文献   

20.
奔向大草原1996年11月26日至12月24日,《中国社会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连续刊登了我采写的六篇《对在内蒙古的3000名汉族孤儿的追踪报道》,这组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晨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曾先后两次做了摘播,一些报刊给予转载。其实,这次采访完全源于一个偶然的机遇。那是在去年11月22日全国妇联执委会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间隙中,我听到计生委的彭玉同志和陈慕华闲聊中谈到,60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乌兰夫同志曾接收了3000名汉族孤儿,并将他们抚养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