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文化反哺"为特征的后喻文化时代已经来临。成长在后喻文化时代的儿童在语言及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上必然会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而在后喻时代背景下的儿童的德性教育又该何去何从呢?如何去应对,是摆在社会、家庭、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朱国洁 《科教文汇》2011,(29):58-59
儿童的生活是在其独特的儿童文化背景下展开的,与成人超自然的规范化的生活不同的是,儿童的生活是清新动人的自然的生活,是充满自由与乐趣的游戏的生活。成人热爱儿童,就要理解与欣赏儿童本真的生活,给予儿童自我生活、自由成长的空间,保护儿童当下特有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儿童自我意识方面的发展能够对其生命的成长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儿童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和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家庭观念、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教育的期望值、家庭教育的方式均能对儿童的自我意识成长构成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家庭对策,以期为广大父母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第斯多惠说:"教育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主体内在自我成长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唤醒教育",即通过阅读教学唤醒学生的阅读欲望与审美体验,唤醒学生的德性与灵魂,唤醒学生生命的成长觉悟与创造精神,让阅读滋养、丰富和建构生命。  相似文献   

5.
"学生品格成长"作为新时期学校教育价值追求之一,其价值是生命发展的本质追求。引导师生在架构目标、建构课程、开展活动、锻铸内涵的过程中实现"品格成长"。  相似文献   

6.
道家生命生态思想建构在“尊道贵德”整体平衡观基础之上,是以探究事物本质的、内在的、平等的和整体性的宇宙环境为内容,重视以培植合于“道”(规律)的德性生命生态观为目标。在宇宙秩序建构过程中,道家的整体平衡观有着个体有意识和社会群体潜意识,而维系着一定的生命生态秩序。且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道家追求人的德性完善、世界万物偕进而趋于完美之境为目标。在此,道家智慧曾与那种强调孤立的、自我封闭的发展路径大相径庭,会对当代共生性存在的、全球化的生态原则建构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游戏自由是促使儿童在精神和意识上自由独立的诉求。然而,幼儿园游戏自由的现实图景是,教师由于自身认识、理念或教学能力不足亦或迫于外界压力等原因导致对游戏的控制出现"越位"或"缺位"、不分年龄阶段错乱安排游戏、教学性游戏过多、追求游戏形式等现象。幼儿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发展身心的一个主要阵地,实现儿童游戏自由,要转变社会及家长的观念;改善幼儿园的游戏条件。  相似文献   

8.
张立英 《科教文汇》2008,(25):80-80
德性与幸福的疏离,造成了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偏离,道德教育步入困境。德性与幸福的整合是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幸福生活是合于德性的,幸福是最高的善,道德教育就是为引导学生在对生活整体的善的追求历程中理解人生的意义,达到生活的幸福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景 《科教文汇》2008,(6):20-20
今天的家庭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家长的知识本位观已经取代了伦理本位观而成为主流意识。德性本位的家庭教育观是家庭教育的主体性回归,家庭教育观必须重新回到教育的德性上来,重视德性生命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本应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然而现行的教育过多地强调规范化、标准化,使学生丧失了自由和个性。人有认识外部世界、探寻未知领域的本性,要想发挥生命的创造性,就必须还生命以自由。创造教育必须尊重生命为基础,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重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戴姗姗 《科教文汇》2013,(28):37-38
教育本应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然而现行的教育过多地强调规范化、标准化,使学生丧失了自由和个性。人有认识外部世界、探寻未知领域的本性,要想发挥生命的创造性,就必须还生命以自由。创造教育必须尊重生命为基础,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重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内在超越的根本之道,作者认为,大学人文教育中应当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超越之道来丰富其教育内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内在自觉,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践行,追求德性的圆满。  相似文献   

13.
王洪辉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3):239-239,336
东北作家群中的作家用具有东北特色的语言与文化心理,构筑了东北文化独特的文化精神:习武尚义的生命强力;黑色幽默式的自我解构以及自由奔放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成长小说作品里,曹文轩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用深刻的人文主义情怀,超越儿童生活的题材,深入透彻人性本质,展现了人成长的过程中迷误、反叛、断裂、冲突、打磨,从生理到心理、由情感到精神的各种变化过程。曹文轩在成长小说的创作中,以自觉的承担意识,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扶助儿童的生命成长,写出了内在的人性、人情、尊严与理想。  相似文献   

15.
“我喜欢自由的愉悦.虽然说不清哪种愉悦是自由的。每次开始的愉悦在过程中迷失以及在迷失之中渐显愉悦的自由艺术状态是我现在的喜欢。我因此摈弃‘专业’,虽说不清艺术为什么要有‘专业’这幅显摆的架子。但每次‘非专业’的创作及避免滑入习惯的‘逾越’,以及更多地倾听内心的呼唤和生命的呼吸.使我在创作中获得植物生长般的感触和生命成长着的欢愉。”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学校通过特定的教育手段与功能,帮助学生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感恩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本色的教育、关注生命情感的教育、关注"钥匙"儿童的教育五方面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孔海清 《科教文汇》2013,(5):26-26,36
幼儿的道德教育不应该是被动、标准单一的教育,而应该是综合化的教育,儿童的德性品质只能在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只有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热爱生活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培养人的德性品质.因为这种教育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写作是学生的一种自由表达,是精神领域的一种自我需求,更是一种追求自我成长的表现。无论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都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自写作"、"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的事物"。  相似文献   

19.
杨双双 《科教文汇》2014,(11):10-11
学者李镇西说:“我们已经走得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所以我们要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从儿童本身出发,享受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共同成长。“朴素最美,幸福至上”是他对教育的理解,即教育是一种依恋,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浪漫,一种责任担当,所有这些都是人与人的交往,是生命的交往,是生命的融合,就因为是人的交往,才有人的依恋,有理解,有浪漫,有责任,才有生命的传奇。它是一种身体在场的“教育学”,是一种生命活生生成长的过程,是生命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关注儿童、链接生活,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思维活起来。探寻文本与学生生活、语文学习与儿童生命成长的"沟通点""共鸣点",让学生享受更多语文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