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姚爱武 《班主任》2005,(11):36-37
父母是子女不能随意选择的首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文明的还是粗野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父母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孩子受益终身;反之,父母的不健康心理往往会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不自觉而又经常地对子女的心理产生"污染".有关资料显示,79%的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是由家长的不良影响而引发的.家长的不健康心理成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2.
先前,一谈起家庭教育,人们便把目光全都朝向孩子,总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家长总盯着孩子的不足之处,家长的精力大多用在教训孩子、想方设法纠正孩子的过错上。这样的认识,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其实,家庭教育是提高家庭全体成员素质的教育,包括子女也包括父母,而且父母教育比子女教育更重要。父母是子女的教师,是子女的监护人。子女社会化所需的许多知识经验,要靠父母引导他们去学去体验。父母当然应比子女懂得多一点,才能教好孩子。同时,父母又是子女与生俱来的最早的模仿对象,重视学习的家长,才会成为…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对家长的要求是长×宽×高。即学有所长、知识面宽、品德高尚。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而关键。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行为不端的父母是不配做孩子的启蒙教师的。据调查,孩子们普遍都不喜欢家长们这样做:1.教育子女不讲方式,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打骂,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2.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闹,使子女反感。3.父母吸烟酗酒,有赌博行为。4.经常将子女与其他人的子女比较。5.不讲信用。6.对子女只批评,不表扬,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7.有钱买酒喝,不按时交学杂费8.不支持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对子女诸多限制。探…  相似文献   

4.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模仿他人,首先是从模仿家长开始的,家长的言语、思想、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家长应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有意识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给孩子做出表率,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家庭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应切实重视并大力研究家庭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一、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不同,子女成长迥异,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孩子与父母朝夕  相似文献   

5.
梅磊 《湖南教育》2003,(9):19-19
时下有许多年轻父母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亲自抚养孩子。他们为了弥补平时自己对子女的感情亏欠,总想给孩子许多补偿:给孩子买衣服、玩具,陪孩子逛公园、游乐场,甚至携孩子出外旅游参观……这种情感补偿能缩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融洽彼此的关系。但我认为它应该把握一个“度”,否则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首先,要明确情感补偿的目的。作为儿童,其心理发育还很不成熟,对自己得到的一切只是被动接受,缺乏理性思考。所以,家长在补偿前一定要明确情感补偿是消除家长与子女之间隔阂、最大可能地促进子女教育的一种手段。不要让子女产…  相似文献   

6.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因此,事事为孩子着想。然而由于方法欠妥,反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一是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做父母的常会期望孩子子承父业,而忘了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气质。这些错误的期待往往妨碍了子女的自我发展。二是提供过多过细的帮助。比如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一遇到困难就忙于帮助,或是每天检查孩子的功课、作业情况,对其他的事也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使子女产生依赖心理,缺少独立的信心。三是过多地保护子女。这使得子女无法面对困难和挫折,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四是过度的称赞或是过度的批评。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但是过度的赞赏会使孩子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少数孩子会因事事夸奖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同样过多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各学历阶段的毕业式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学校、学生和家长都把它当做一个盛大的节日来对待。日本的幼儿园毕业式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毕业式,家长都会很认真地对待。幼儿园一般会提前三个月组织孩子排练毕业式的每一个程序,并邀请家长一起参加。毕业式当天,父母都穿着礼服坐在会场的后排,孩子们也  相似文献   

8.
教育子女,只有家庭教育到位了,就会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得益彰,从而唱响教育的"同一首歌".可是,作为教师,我在家访时通过和家长们密切联系后,发现不少家长朋友常常陷入以下教育误区. "削足适履",迁就孩子.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家庭的一些独生子女,因为缺乏锻炼,特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我们身边很多家长却无视这一点,因为溺爱孩子而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要穿名牌,父母便进商场去选;孩子要上网,父母忙买电脑;孩子要听音乐,父母又买MP4……只要孩子有要求,父母就不问情由去办.也许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道理,"树大自然直,人大自晓理",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就好了.要知道孩子一旦养成不良习性,再去矫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所以,我们为人父母者,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切忌无原则地迁就和满足孩子.  相似文献   

9.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喜欢读书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一、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父母应以身作则。时常在子女面前阅读,让子女觉得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地自然和必要。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那么,家长应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呢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相互体谅,互相尊重;其次表现在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上,孩子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生活,精神上没有压力。此外,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经常进行思想沟通,如经常与孩子谈论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父母应找机会带孩子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去,让他们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了解刻苦是生活中应有…  相似文献   

11.
陪读一般是指家长花大量精力陪子女一起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很多家长,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三陪’程序.时下,常常听到一些人痛说其为子女学习操心的苦与累,看到他们那如荷重负、忧心忡忡的的样子,着实让人同情.做父母做长辈的以牺牲自己的工作、休息时间来陪伴孩子预习、复习、做作业,这种”三陪”是真的帮了孩子,还是实质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职位高低,薪酬几多,身为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父母的习惯、喜好、脾性像一面镜子,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照耀着他们的未来.如果你手不释卷,孩子牙牙学语就会把翻书当游戏,整日沉迷麻将无法自拔的父母,别指望孩子能平心静气埋头苦读.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2006,(10):2-2
给家长的建议。尽量减少因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子女的教育。父母的关爱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要经常主动地与学校沟通联络,交换意见,切实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常与孩子多沟通,多听听孩子心灵的渴望,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一般来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不仅是家长对家庭和子女的责任,也是家长对于社会的责任.试想,一家不治,何以治国?当前,中国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绝大多数家庭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15.
教育文摘     
所谓儿童观,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总看法和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现代社会新的儿童观主要包含: 一、正确的“孩子所属观”。从血缘关系看,孩子当然属于父母,但单纯把孩子看作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则不妥,只有树立“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的观念,父母才会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教育、要求孩子产。二、正确的“儿童角色观”。许多父母在考虑家庭关系时,认为“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不可能变孩子为家长。”因此往往以教训的语气去命令,要求孩子服从。如果父母能从“父母和子女都是家庭和  相似文献   

16.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子女以反驳、顶撞等方式的争辩。面对这种争辩,做父母的该怎么处理呢?明智的做法是给子女以争辩的权利,认真地听取孩子的争辩。然而,我们的很多家长往往信奉自己说了算,不给孩子争辩的余地,这是不对的。某乡李君对此深有体会。有一次,他在学校家长现场会上说:我是个中学教师,教学生不觉得困难,可教育儿子老不得法。儿子颇聪明,也很顽皮、好动,老惹我生气,一生气我就劈头盖脑地打他,从小一直打到他上小学四年级,可以说是打尽打绝打出了名。对此,不光家中父母、妻子反对,连儿子的班主任也找我谈,建议我打过儿…  相似文献   

17.
<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篇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家庭教育,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识,如:吃饭、喝水、说话、走路,为其社会化打下基础。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玩伴,因此,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大。一、家庭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形态,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一)先导性  相似文献   

18.
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家庭因素。一是家长对子女过分偏爱、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过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在家中是小皇帝。随着孩子眼界的拓宽,他们的欲望会越来越膨胀,一旦家庭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便会有闯荡社会的想法。二是家庭缺少温暖,有些家庭父母双亡,或离异,或是父母长年外出做生意、打工,使孩子的物质和精神渴求难以满足,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产生自闭或厌倦心理,于是采取一些诸如离家出走等方法来逃避现实。三是家长与子女缺乏理解,交流不畅。孩子和家长在思考同样的问题时确实会有认识上的差异,因而难免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分歧,若长期得不到沟通,一不顺心,孩子便会离家出走。四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庭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孩子做错了事,或是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害怕父母批评,从而离家出走。  相似文献   

19.
齐齐哭哭啼啼地告诉父母有人欺负他,父母齐刷刷地问:“谁?”而后教子一招:“人家打你,你干吗不还手?真笨!哭,哭有什么用?”接着就为孩子“壮胆”:“今后如果有人敢打你,你就大胆地还手,医药费我们会付!”这是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我们亲见的一幕。每个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被别人欺负、受委屈。然而,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鼓励孩子“以牙还牙”却不是明智之举。这会让孩子觉得“武力”才是一切,会让他们耳濡目染地用拳头去解决所有问题。长此以往,换来的可能是暴力的孩子。有个这样的比喻:一个人智力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而品德…  相似文献   

20.
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必须不断学习,在育儿教子的过程中,孩子的成长也会不断带给我们新的体会。父母影响着子女,子女也同样影响着父母,这需要家长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坚持,让我们给孩子多一点自由选择的空间,留一点玩的时间,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收获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