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9世纪末,西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媒就有零星介绍。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人认同社会主义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阐释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打开了中国人的理论视野,虽然他对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尚不明确,对马克思主义也有误读,但毕竟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化演进历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呈现出从理论信仰到革命实践的历史化轨迹:从理论介绍到接受信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自觉;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论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通过革命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完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创者从理论信仰到革命实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马君武、朱执信、廖仲恺等积极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与立宪派的梁启超等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批中国人。他们除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社会主义学说的源流外,还涉及了阶级斗争学说、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十大纲领等,朱执信甚至首次在中国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尽管他们都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曾明确表示不完全赞同马克思主义,但是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所起到的客观作用不应被否定。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数据信息的传播数量加大,渠道增多,速度也更快。进入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深入分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同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新时代大数据信息传播的优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优化提出了建议,以期在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助力添彩。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21,(3):55-5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定不移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恰逢百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历史阶段,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方位的传播,取得了重大成就。在百年的传播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大众化和分层化相结合的传播模式,坚持理论性和通俗化相结合的传播内容,坚持包容差异和正视挑战相结合的传播方向,坚持研究和回答重大现实问题的传播路径,有效传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推动党和国家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三个鲜明的主要特点:从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转向以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翻译、传播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7.
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要使广大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要讲好讲深讲透"三个选择",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即:历史和人民是怎样进行选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身是什么;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王刚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通过考察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历程,论述毛泽东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历史必然性。该书视角新颖,方法独特,问题意识强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论述极具说服力,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力作。  相似文献   

9.
《星期评论》、《建设》是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报刊,是戴季陶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此为阵地介绍、研究社会主义的刊物,它们在关于俄国革命与苏俄政府,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施,关于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关于中国的劳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但以戴季陶为代表的国民党人的阶级立场决定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功利利用,即把三民主义当成"本",当成他研究社会问题的指导原则,而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用",当成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工具。其信仰与阶级立场也决定了戴季陶本人最终不可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李大钊以其睿智和勇敢,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旗手,他的思想引领时代前行,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因此走上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光明大道。李大钊的"根本解决"思想,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提出的改造中国社会的最初方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全局,提出了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这一课题一向有不同看法.较多的人认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始于“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本文作者认为未执信也是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朱执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著名的理论家和活动家,他早在1905年就片断地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并摘译《共产党宣言》.我们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事,这将有助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希望大家能发掘更多的资料,揭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真正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命运》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特点的概括有新意、创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特点概括为唯物论、实践论、矛盾论、生产力论、人民群众论等"五论"。此外,该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内在关系的分析、论述也有新意、创意,提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反思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失误的经验与教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改革开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对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践"四个伟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思想从提出到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核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第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回顾和反思20世纪毛泽东思想传播的基本历程和历史路径,对于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年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危机,针对这一现实,本文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重庆市开展的大学生"六个一工程"活动,分析了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党对高校青年师生信仰吸引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统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从世界体系和人类文明进步历史的视角,考察当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依法施教,在培养目标方案上做好制度设计,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传媒人才培养全过程;依德选教,在师资队伍构成上做好以高尚的人格形塑新闻教育工作者师魂品性的工作;依道施教,在教材建设与教学教法上做好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思想的生产者等课程体系的设计工作;因材施教,在教育技术上建立以新一代"云管理"传媒运营为平台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全员治教,在育人环境上营造浓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隐性教育"氛围,培养新一代"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在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多次就新闻传播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并以深遂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视野对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高屋建瓴的深刻阐述.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出了许多极富创见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宝库,为我国跨世纪新闻传播事业提供了理论的指南.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外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是内外语境的统一。其外在语境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何以需要”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及中国化;而其内在语境则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即是哪些因素促使了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和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要求与逻辑体现,它构成了中国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弘扬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找准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的结合点,切实促进大学校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影响力,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