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福楼:之前和一位老师交流,他说执教<五柳先生传>一课,问及学生对"五柳先生"(陶渊明)如何看待.有学生回答说,我不喜欢.他很诧异,问"为什么".学生答:"他嗜酒如命,不讲礼数,行为怪诞,简直就是一个酒鬼."其他学生都加以附和.在教研中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对"五柳先生"其人和文本不能准确理解,与他们的认调能力有限相关.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常常难以预料,对于学生突发的异想,如果处理得及时除当,会给自己的教学过程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会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在学习《五柳先生传》一文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生利用工具书翻译完课文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五柳先生是个不求上进的人!”一男生大声说道。“为什么说五柳先生是个不求上进的人呢?”一时间,我感到有些诧异,声音有些大地看着他问。“你看,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期在必醉,这多不好啊!家住着破房子穿着破衣服却不感到可耻。这不是不求上进吗?”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常常难以预料,对于学生突发的异想,如果处理得及时除当,会给自己的教学过程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会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在学习《五柳先生传》一文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生利用工具书翻译完课文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五柳先生是个不求上进的人!”一男生大声说道。“为什么说五柳先生是个不求上进的人呢?”一时间,我感到有些诧异,声音有些大地看着他问。“你看,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期在必醉,这多不好啊!家住着破房子穿着破衣服却不感到可耻。这不是不求上进吗?”  相似文献   

4.
品味时尚     
洪劬颉 《新高考》2010,(Z1):1-1
忽然想起2002年世界杯哨音刚刚吹响,彭雷理了一个罗纳尔多的"瓦片头",兴抖抖地问我酷不酷。说实话,我真不习惯这样的发型,但也实在不忍破坏一个学生的盎然兴味,于是就说:"想不到你彭雷也挺时尚的嘛!"他说:"我不是欣赏这个发型,而是我欣赏罗纳尔多的一句话:‘这个头型是我自己剃的,想法也是我自己的,没有模仿任何人。’"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五柳先生传》是作者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所写的一篇自传,于是对文中的五柳先生也就交口称赞。但在一次教学中,一名学生却突然说不喜欢五柳先生,而且有根有据,第一,整篇文章充斥了写作者一种自视清高的态度。第二,五柳先生作为读书人,生活却过得穷困潦倒,岂不成了宣扬“知识无用论”的活生生的教材?第三,“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会给自己及家里带来多大危害和苦恼。第四,作为一个中年人,五柳先生应该像《散步》中的“我”一样,肩挑四方,勇于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但是他只顾自己,完全不顾别人,是一个自私的人。听了这位学…  相似文献   

6.
<五柳先生传>(九年级下册)是一篇人物传记,是为了赞美五柳先生安贫守志、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而作的传世名篇.可课堂上学生却说:"老师,我真的不喜欢‘五柳先生'."话音刚落,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一一细说其理由.  相似文献   

7.
刘江萍 《语文天地》2013,(14):11-12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意外"——学生的表现偏离了教师精心预设的"轨道"。如何巧妙化解课堂"意外",是每位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一、案例描述:《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学  相似文献   

8.
开心一刻     
正幽默笑话忘记端午节古时端午节,私塾先生没收到节礼,问学生什么缘故。学生问了父亲,回来说:"我父亲忘了。"先生说:"我出上联与你对,对不好要挨打。"他出的上联是:"汉有三杰,张良韩信尉迟荣。"学生对不出下联,怕老师打骂,哭告其父。父亲说:"对子出错了,尉迟荣是唐朝人,不是汉朝人。"学生禀告老师,先生笑道:"你父亲几千年前的事都记得很清楚,怎么昨天一个端午节就忘记  相似文献   

9.
工作之余,总喜欢拿一个题目来做做,并顺便猜猜命题者的意图,学生戏谑:"这是为了预防老年痴呆……"学生也喜欢弄个问题来刁难一下我,课堂当中时不时会有一个"名题(解)欣赏",让学生欣赏他人成功之时,产生尝试的冲动.下面这个问题就是八年级下的一个期末复习题目:  相似文献   

10.
正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班主任要充满慈爱,胸怀博大,对学生要耐心诚恳,多了解学生,努力转化"问题学生",还要重视班级的制度建设,以此促进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一、师爱博大无私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是的,爱是教育的源泉。老师有了爱,就会用伯乐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就会对学生充满信心。老师有了爱,幸福的感觉就会伴随左右。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是:要重视学生的动口说理提问、动手书写和动手操作,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要引导他们不单是"学会",并且"会学"。这正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的教,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知识,而不是教学生"是",还是"不是","要这样"或"不要这样"。学相声讲究的是"学""说""斗""唱",而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在"趣""说""写""作""问"几个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再次强烈地感受到"先生是学生的贵人"。高而瘦、须发花白的寿镜吾先生,在小鲁迅请教"'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时脸上有怒色地说了"不知道",但他这样一个方正、质朴、博学的宿儒在学生这样的一问中对这个学生有了察觉有了思考,于是就有了后续的教导。四十五岁的鲁迅在回忆中写道:"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里写的是"我"而非"我们",  相似文献   

13.
<五柳先生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多被人们看成为陶渊明的自传,并影响了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但实际上,<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况文",是其综合历代贤人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理想人物.认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更真实地把握陶渊明的形象特性.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如果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正所谓有效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  相似文献   

15.
刘丹 《父母必读》2008,(6):138-138
毛毛刚开始会说一个词一个词的时候,全家人是那么开心!她说:"抱!"我们就高兴地把她抱起来亲她。后来,她再伸着双臂,仰着可爱的小脸说"抱",我就问:"抱谁啊?"她回答"毛毛。"我又说:"谁抱毛毛?"她答"妈妈。"我再问:"妈妈干什么?"她再回答。  相似文献   

16.
<正>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差异,主要问题不是智力,而是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学生"会学",是每一个教师所期待的事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个人情况,创造性地采用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习能力,往往会轻松、高效地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这一点被学生的学习结果证实.就此我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8.
正有一天,在十一年级,我走进一间教室去等待我的一位朋友。当我走进教室时,那里的老师华盛顿先生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并要求我到黑板上去写些什么,去解答什么问题。我对他说我不能去做。他问:"为什么不能?"我说:"因为我不是您的学生。"他说:"这没关系,不管怎样,请到黑板前。"我说:"我不能。"他问:"为什么不能?"我因为有些窘迫而一时说不出话来,就说:"因为我是弱智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花为什么会开?"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另一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最漂亮!"第四个学生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第五个学生说:"她也长着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们唱歌。"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了句:"老师,您说呢?"我想了想说:"花特别懂  相似文献   

20.
巧用"五学"(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而且能让学生会学、乐学,能让学生真正"学进去"并且能够"讲出来"。正如中国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巧用"五学",学生自主预习、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提高了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巧用"五学",学生学得扎实,学得透彻,产生了良好效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阅读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