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新闻单位来说,正确而有效的舆论监督不仅有利于树立党的威信,也有利于提高本单位的影响力,敢执正义之言,敢揭不正之风,敢批违法违纪之事,应该说是新闻单位要遵循的。然而,近年来,舆论监督已越来越让记者们心怵了,因为一些“仗义”记者在履行正常的舆论监督时,常常面临着人身安全的困扰。  相似文献   

2.
对新闻单位来说,正确而有效的舆论监督不仅有利于树立党的威信,也有利于提高本单位的影响力。敢讲正义之言,敢揭不正之风,敢批违法违纪之事,应该说是新闻单位要遵循的。然而,近年来,舆论监督已越来越让记者们心怵了,因为一些“仗义”记者在履行正常的舆论监督时,常常面临着人身安危的困扰。 记者挨打之事愈来愈多 国外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对自己职业的危险性有充分认识。因此,在国外危险职业的排行榜上,记者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栏目是中国新闻中的一个特殊品类,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也是一个特殊的记者群体。本文通过对舆论监督记者特殊作风的研究分析,试图探寻一条培养具有高度职业精神、优秀舆论监督记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记者招待会:短兵相接的新闻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舆论监督的视角来考察,记者招待会是一种短兵相 接的新闻舆论监督,其特性表现为:焦点问题的集中监督和现问现答的交互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监督,内容广泛、影响力大,其运作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记者招待会作为一种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公开举行,  相似文献   

5.
记者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在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全面记录社会生活、开展舆论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者发挥舆论监督的舞台是广阔的,可以运用主观能动性进行采访、写作,对事件进行报道,达到舆论监督的良好效果。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责任、新闻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6.
由于目前法律对记者保护的薄弱,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常常会遇到新闻采访权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被某些部门和一些人轻视,导致记者的新闻采访权屡被侵害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发挥自身的舆论监督作用,就面临巨大的压力,如履薄冰。如何在舆论监督中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根据笔者多年来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进行舆论监督的实践经验来看,记者要端正思想,心中装有法,遵守新闻规律和职业道德,才可有效地保  相似文献   

7.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闻舆论监督能对社会上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揭露,其性质是社会传播活动,是新闻媒介中的一项重要功能.新闻媒介监督具有较广的监督范围,不同的监督方式具有不同的效力范围,国家的新闻舆论监督与其法治水平有密切联系.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记者应不断加强个人的法律修养.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以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为切入点,就提高记者法律意识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提高记者法律意识的途径,希望对相关记者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今年,新闻舆论监督环境发生了可喜的改变:一是深圳市已将法规草案《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列入人大立法规划,其中为发挥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特别规定了新闻单位记者进行舆论监督的四项具体权利: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人身安全保障权,并规定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无过错合理怀疑权对新闻记者是一项新的权利,是舆论监督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一旦该条例通过,必将对全国立法产生深远影响,从更高层次法律上确立舆论监督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法制环境。二是通过了《党内监督条例》,这是一部党内大法,它规定:每个党员都必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要同任何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作斗争。《党内监督条例》赋予舆论监督以特有的地位,正式载明: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报道对社会的各种丑态和劣行公开揭露,进行曝光,是深受百姓欢迎、社会效果强烈的一种新闻形式。在邪恶面前,敢讲真话,敢揭露实情,敢主持正义,这需要强烈的责任感与正义感,需要有勇气和锐气。但是,舆论监督又是一件担风险的事,一不小心,麻烦便惹上身,它常常弄得记者、编辑自己好尴尬,有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那么,如何避免新闻官司,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度,对一名新闻工作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界运用舆论的力量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方面有很大作为,新闻工作者以各种方式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产生了一批因舆论监督而声名鹊起的名牌记者;但也有一些记者因舆论监督而对簿公堂。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权力运行中的偏差行为及其它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制约,促使其修正错误。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  相似文献   

12.
广播电台具有报道事件真相以及执行舆论监督的作用,广播电台的记者是广播电台新闻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进行新闻素材的采访以及编写时的素养对新闻整体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广播电台的新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广播电台记者的整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读了张建鼎同志《企业家何以怕见记者》(本刊1988年11期)一文,颇有同感。除张文讲的某些先进企业家怕见记者外,我还听说一些工厂企业单位害怕记者。1987年10月中旬,在江苏宁镇扬地区第三次新闻改革研讨会上,与会者在谈到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时,对当前少数记者形象欠佳的问题,议论颇多。南京日报原总编辑罗小平说,  相似文献   

14.
张娅琼 《今传媒》2013,(6):126-127
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在公民新闻的发展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公民记者对自己亲眼所见之事报道已不足为奇,对具有冷静思考和专业技术过硬的新闻专业记者提出了挑战。可以这样说,在报纸和专业记者出现之前,每个公民都是一名记者,不断发展成为新闻采集的一股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稿件的写作往往加入了作者对新闻事件的态度,主要表现在新闻标题制作的尖锐性,行文语气的批判性等方面。也正是因为舆论监督稿件写作者批评性情感直接介入的表达特点,导致了许多新闻官司和笔墨方面的争议。那么如何提高监督稿件记者情感表达的适度性,从而减少因批评语气的不适当运用而导致的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争议?笔者就记者在舆论监督稿件写作过程中的情感定位进行探讨。 舆论监督稿件中,记者舆论监督情感的定位标准是什么呢? (一)价值标准基础上的是非定位 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记者所要遇到的第一层面的问题,便是对事…  相似文献   

16.
《半岛都市报》4月6日报道,日前新疆伊宁市公布了《关于不得拒绝新闻媒体采访的若干规定》,已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应积极配合记者进行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新闻采访,更不得出现辱骂、推搡记者及没收、损坏采访器材等不文明的过激行为。各部门、各单位均要对新闻采访实行"首问负责制",实事求是地回答记者提问,不得采取回避、推诿或无可奉告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因舆论监督而导致的新闻官司增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坏事.它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但是却给新闻界带来了很大压力。过多的新闻官司,肯定会牵涉记者的大量精力.使其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客观上也会冲淡舆论监督的效果.这样下去也不利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新闻纠纷发生,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周宝云 《青年记者》2006,(16):80-80
舆论监督是新闻记者一项重要的职责和功能。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光荣而神圣的权利,也是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各级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正逐步得到强化,对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新闻记者实施舆论监督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基层采访,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单位领导向我们诉苦说,现在个别媒体的记者在基层已经到了令人讨厌的地步,太有损于记者的形象了。有的到单位采访非“一把手”不见,似乎没有“一把手”出面陪同,就体现不出记者的“价值”;有的把新闻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跳板”,不给好处“不动手”;更有甚者,个别记者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动辄就用“曝光”、“见报”等手段来要挟基层,不达目的不罢休。难怪有人把记者列入了“三防”重点对象。   新闻记者有舆论监督的权利,那么谁来监督记者呢 ?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4月12日,周口地委书记朱法勤邀请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中国农金报等新闻单位驻地记者,就如何为驻地新闻记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加强舆论监督等问题进行了座谈。朱法勤说,各新闻单位驻周口地区记者站,既是有关单位的派出机构,也是地委、行署的一个不能外待的部门。地委、行署要确定专人负责与各记者站联系,驻地记者在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要随时帮助解决。今后,地委、行署召开的会议,事前地委、行署办公室要把会议内容通报记者站,由记者根据工作需要决定是否参加,但不允许不通知。一些研究重大案件的会议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